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繼續深化發揮駐京辦的橋樑作用

在北京城中心的地安門西大街71號,坐落着一幢灰白色外牆的三層高獨立建築,院內同時樹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這裡即是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駐京辦東毗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在四周熙攘濃厚的京味氣氛襯托下顯得格外低調別致。

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繼續深化發揮駐京辦的橋樑作用

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繼續深化發揮駐京辦的橋樑作用

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正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馮琳 攝)

香港回歸祖國後不久,為了加強與中央政府及內地其他省市區的聯繫,特區政府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為了更多了解駐京辦的工作與職能,紫荊雜誌社記者近日來到這裡採訪了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梁志仁表示,駐京辦就像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一座橋樑,而且這種橋樑作用還將繼續向全方位不斷深化發展。

從保持政府間往來到增進民眾交流

記者:特區政府駐京辦自香港回歸後不久即設立,成立20年來主要擔負著哪些職責?為兩地交流發揮了哪些作用?

梁志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22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北京設立辦事機構”,所以1999年3月4日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正式成立。到現在特區政府在內地一共有五個辦事處,除了駐京辦之外,在上海、武漢、成都和廣州都設有辦事處。其中駐京辦是歷史最久的,今年正好成立20周年。我是今年1月份正式來駐京辦上任,已經在這邊工作六個月了。

我們駐京辦工作的聯繫和服務範圍主要是中央政府部委機構,同時還包括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西北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十個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

剛開始時,我們與這些部門和區域主要是開展政府間的雙向聯繫,現在的交流則越來越多是民眾性的。比如,我們與在北京或者其他我們負責的省市區域的一些港人港商保持著密切聯繫。對於他們關心的像內地一些法規變動和投資機會等,我們都會提供相關資訊,有時還會跟他們合辦一些研討會等活動。駐京辦也設有投資推廣小組,向內地企業提供來港投資的資訊和服務。

除了與商界的交流外,我們在兩地學生交流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現在共有1,800名香港學生在北京的大學就讀,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另外還有一些香港本地學生在每年寒暑假期間,會來北京或內地的機構和企業實習。我們會和其中一些重點實習單位,比如中科院、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等保持聯繫,關心一下香港實習生的情況。

另外在文化交流方面,目前有一位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同事派在駐京辦負責文化交流事務,工作包括協助安排一些香港藝術團體到北京等地演出、籌辦香港電影展和座談會,以及跟內地的文化機構建立聯繫等。我們希望可以透過文化藝術節目,讓內地的觀眾和朋友認識香港的多元文化,比如今年稍後我們會安排香港一個小型粵劇團到北京和天津演出。

總之,香港駐京辦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深入。我認為這種發展不僅幫助內地朋友更好地了解香港,而且可以讓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認識更多內地的發展和變化。我們駐京辦就像聯繫兩地的一座橋樑,而且這座橋樑作用還要不斷深化,要能夠全方位地促進京港兩地,以至內地跟香港之間的互動交流。

記者:駐京辦將在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點領域如何繼續推動兩地交流合作?

梁志仁:我們駐京辦服務的區域有很多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節點,比如東北三省同俄羅斯、蒙古國有密切聯繫,新疆、寧夏和中亞地區有往來。我們駐京辦去年也與香港商界一起往這些省、區參訪調研,還舉辦了研討會。我們每年還會透過參加“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經貿活動,比如在烏魯木齊舉辦的中國-亞歐博覽會等,推介香港的經貿服務和角色。

另外,駐京辦亦設有入境事務組,由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派駐同事負責。他們除了辦理申請特區護照或赴港簽證的工作外,還負責聯絡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駐華使館。因為這些國家不一定在香港設有領事機構,所以就由駐京辦與這些國家的使館接洽,向他們爭取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入境待遇。

往來便利化對商務交流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全球已經有165個國家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今年3月成功爭取到的是亞美尼亞。我們將繼續推動香港與中亞、東歐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免簽證安排。

除此之外,我們還製作了一些有關“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的專題通訊,幫助香港商界團體和在內地的港商從中挖掘商機。特別是雄安新區,我們去年到當地考察後,更專門向香港的主要商會作簡報。今後我們也會繼續通過不同渠道了解京津冀和雄安的最新發展,把這些資料介紹給在內地的港商以及在香港的商會團體。

港資佔北京吸引外資投資比例第一

記者:您曾擔任特區駐世界貿易組織副代表,從全球視角來看,您如何評價內地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營商投資環境?

梁志仁:我在2000年至2005年派駐日內瓦,參與世貿組織的工作,所以對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這段歷史印象特別深刻。我也曾參加世貿組織審議中國入世的工作組,跟當時的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先生有過一些互動。

中國入世轉眼快20年了!這期間,中國的發展變化實在很大。我記得中國入世之前,各方對中國入世後各個行業所面對的挑戰有不少擔憂。結果,中國入世以後的表現大大超乎外界的估計。事實證明,中國的學習能力和競爭力是非常強的,不同的行業也能夠克服入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並尋找新的商機,最終取得了超乎一般人想像的成果。

除了對外貿易多年來持續增長外,中國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像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是世貿組織很關切的一個課題。入世後中國從立法到執法方面一直在努力改進,最近還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進步無疑是非常大的。當然,中國要發展成為創新大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的空間。

至於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我可以從過去的工作經驗談一談。我來京之前在特區政府做了三年多保險監管的工作,當時跟內地的保障監管部門有不少交流,有些香港保險公司也很希望爭取進入內地市場、擴大在內地的業務。早年國家在金融領域的發展相對較落後,設立一些准入限制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內地的金融保險業已經發展得很不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去年博鼇亞洲論壇期間,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其中就包括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甚至將在三年內逐步取消,這對香港金融保險行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

同樣在營商環境方面,我們可以參考世界銀行每年發布對全球190個經濟體營商環境的評估報告。今年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營商環境排名較2017年大幅提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這是該報告發布以來中國最好的名次,同時中國還是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唯一一個進入今年報告所列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單的經濟體。今年我到北京工作後,也注意到內地很多政府部門施政都十分注重改善營商環境。

當然,營商環境的改善需要經過一段過程才能落實。早期內地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某些方面做得不規範,造成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需要時間矯正,在具體的營商服務方面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整體來看,內地無論在開放程度或是營商環境方面已邁出極大的步伐,而且這一態勢還會不斷持續,我對前景非常有信心。

記者:目前,港資港企在北京的投資情況是怎樣的?據您了解,港商們對內地的投資態勢如何?

梁志仁:港資去年在北京投資的實際利用總值達125億美元,在全市外資排名第一;迄今在北京實際累計投資超過832億美元,佔北京外資投資比重52%,也是位居第一。港資在北京的投資領域主要包括房地產、商務服務、金融、資訊產業、電腦軟件等。

我認為港商會繼續在北京投資,特別是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比如在法律、會計、諮詢等行業,香港的專業服務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大家比較熟悉的、由香港和北京聯合營運的京港地鐵,就是我們把香港優質的運輸管理服務帶到北京來。除了傳統的投資領域,我最近還了解到有港人在北京投資了一些特色項目,比如在北京順義區經營一個社區文化表演場地,由香港建築師設計,目前也做得不錯。

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繼續深化發揮駐京辦的橋樑作用

2018年6月29日,100餘位香港各界青年參訪北京故宮,不僅近距離觀察歷史建築,更了解創新科技如何讓歷史文化煥發新生。圖為香港青年在參訪故宮時以手機自拍的方式合影留念(圖:中新社)

便利與機遇將促港人進一步融入內地

記者:多年來,駐京辦主要幫助在內地的港人港商解決過哪些困難和不便?港人融入內地的趨勢是怎樣的?

梁志仁:過去港人在內地就業需要有許可證,僱主需要幫他們辦理比較複雜的手續才可以合法聘用。近年,內地陸續推出了很多便利港澳台居民工作生活的措施,其中包括取消了工作許可證的要求。這樣,香港人在內地找工作就方便多了,各種手續也簡化了。去年9月,內地又為港澳台居民推出了居住證制度,居住證保障港人在居住地有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三項權利,以及多項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比如網上購買高鐵票等,讓日常生活變得更方便。近期內地又公布了30多項便利舉措,到今年底將會全部落實,屆時港人只需憑回鄉證,就可以在網上或自助辦理多項服務。

至於幫助港商方面,在內地的香港商會不時跟我們反映他們在內地的一些問題,我們會向國務院港澳辦或其他省市的港澳辦反映。他們對這些意見都非常重視,每年會由政府高層官員主持座談會,聽取商會代表的意見。駐京辦亦會就內地的一些新政策舉辦研討會,比如最近實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向港人港商介紹最新的情況,也會邀請內地相關部門的代表列席。

記者:隨著大灣區規劃公布,一系列便利灣區內港人的措施也相繼出台,將加快港人融入灣區發展。那麼您對港人進一步融入北京有什麼期待和建議?

梁志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其中一項措施就是鼓勵港澳青年在灣區內創業和就業,珠三角九個城市會陸續建立多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北京近年也成立了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支持港澳青年在北京創業。北京在資訊產業和科技研發方面實力很強,我希望更多香港青年能好好利用北京的資源條件來實現個人的創新創業理想。

對於香港和內地的交往,我個人還是蠻樂觀的。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每日有五、六十萬人次跨境出行,因而帶動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在三地之間流轉。“一國兩制”不只是維持現狀,更要前瞻性的發展,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在降低三地合作成本的同時,還要保持“兩制”差別,藉著“兩制”的差別和對沖作用,激發多元化發展。例如金融體系方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維持高度開放,內地則要顧及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需要有較大力度的監管,內地市場的安穩與香港連接國際市場的風險,便構成兩地制度對沖的優勢。我對“一國兩制”的發展充滿信心。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繼續深化發揮駐京辦的橋樑作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