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鋪藏天下 古今在尋路——香港當鋪的前世今生
洞開的大門,猶如穿越時空的隧道,述說綿延不盡的故事;神秘的屏風,見證著歲月的歷史滄桑,看盡人間的風雲雨雪——漫漫石階旁,彎彎巷道中,這是我對香港當鋪的第一印象。
印象之中有疑問,疑問之後有探究。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是時尚之都、活力之城,是世界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這座摩登城市中,古老的行業為何依舊屹立不倒?蝠鼠吊金錢的“押”字招牌之下,高高在上的櫃檯之後,是否還藏著那眼神狡黠、盛氣凌人的“朝奉”先生?來自東西南北形形色色的物品,在這裡如何被典來當去?香港當鋪從何而來,又走向何方?
雨打芭蕉六月天,滿懷好奇之心,探尋一段當鋪光年。
文| 香港 南方
電車駛經灣仔和昌大押。這幢歷史建築物在市區更新下得以保育和活化再用(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百年老字號
招牌有乾坤
典當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行當之一,中國早在南朝時,就已有寺廟開始經營當鋪;在西方,典當業務一開始也是由修道院打理。行業的開端,飽含著感恩與慈悲。
在香港,當鋪的出現早於開埠。最早可以查到的關於香港當鋪的史料是阮元的《廣東通志》,書中記載,1821年的道光元年,在香港當時所屬的新安縣地,就已經有16間當鋪。
香港開埠之後,港英政府在1926年頒布典當法例,香港第一間合法當鋪也從此在西環水街開門營業。1947年,在當時港府的支持下,港九押業商會成立,聚攏著行業內各當鋪之間凝聚力。
香港的典當春秋,見證社會經濟的歷史變遷。經歷戰事硝煙和歷史沉浮,古老的當鋪在香港依舊屹立不倒,如同服下了“定風丹”。目前為止,香港可統計的當鋪仍有250多間。
這些當鋪中,資歷最老的佼佼者非“晉源押”和“泰安押”莫屬。位於元朗舊墟長盛街的“晉源押”,早已不再對外經營,變成了歷史建築,但青磚大樓顯眼的蝠鼠吊金錢的“押”字招牌,依舊讓人流連與瞻仰。
香港最早的當鋪其實是分為“當”、“按”和“押”三種。“當”的經營資金最雄厚並規模最大,“按”的經營資金和規模次之,“押”的資金最小,所以“押”是香港街頭巷尾最為尋常的當鋪類別。現如今,香港已找不到“當”和“按”了,但“押”字的招牌依舊高懸。
當鋪門口懸掛著的高大神秘的招牌,雖然大小不同,但基本形態相近,都是用圓形來做底部,頂端倒吊的蝙蝠,寓意福(蝠)臨,蝙蝠口中含著錢幣,展現著招財進寶的美好祝願。除了當鋪本身的字號,招牌中間大筆揮就的“押”字格外吸睛,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從遠處就開始捕捉往來人們關注的目光。
香港當鋪門口都會懸掛蝠鼠吊金錢的“押”字招牌(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是火眼金睛
還是看走眼
走進當鋪,神秘古樸,暗藏玄機。
首先是大畫幅的屏風,遮擋著世間不為人說的種種緣由,給進來的每一位顧客留有面子,它也因此被形象地稱之為“遮羞板”。
緊接著就是超過六尺高的櫃檯,前來以物質錢的顧客,因為這高高的櫃檯,不得不將期望典當的物品高舉給坐在櫃檯裡面這位高高在上的估價人,情景猶如“上朝奉奏”。這位估價人士也因此得名“朝奉”。在香港,這位估價的人士也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那就是“二叔公”。但不論稱呼如何,他們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將前來之人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價格心理戰也就在櫃檯和屏風的這方寸之間微妙地來回。
當鋪的場景,在以古代社會為題材的小說或影視作品中常有出現,而“朝奉”氣勢驕傲、尖酸狡詐的形象也常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把遞上來的物品看似隨意地一打量,半眯著眼張口就把原本可能很值錢的東西貶的一文不值。講述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興衰史的電視劇《大宅門》裡,“朝奉”高喊著“蟲吃鼠咬,光板沒毛”,就把一件上好料子的衣服價格壓到了極低,再加上對物品稍作手腳,顧客在別家當鋪收到的報價只會更低。
影視作品中對“朝奉”的形象刻畫,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鋪對於“朝奉”這個職位的要求之高。要負責鑑定當品的真假和價值,“朝奉”必須具備凡人所難有的“火眼金睛”,因此這一職務,一般是業界內最有經驗的人來任職。
古往今來,顧客被“朝奉”狠宰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朝奉”看走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清朝的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所經營的當鋪中,就曾發生過“朝奉”看走眼的事情。一位衣衫襤褸的窮苦人,以急用錢之名,用一件贗品冒充祖傳寶貝,並以必須要贖回的戰略,成功地騙過了“朝奉”的眼睛,這讓當鋪一下損失三百兩銀子。
胡雪巖得知這件“稀世珍寶”是假貨之後,第一時間在全城高調宴請,並在席間展示“寶物”時,故意將提前準備好的替換品當眾摔碎。如此一來,這位作假之人信以為真,還拿著當票來當鋪贖回“寶物”,想再坑當鋪一筆,結果一舉被胡雪巖拿下。
上面這個故事終究以胡雪巖的智慧獲勝告終,但並非所有的當鋪的“朝奉”都能在看走眼之後再扳回一局。2010年發生的倫敦失竊巨鑽流落香港當鋪的案件,就是看走眼而導致官司纏身的典型事件。
當時友安大押的經營者孔瑞宏,同時也是一位鑽石珠寶的行家,經中介人介紹,“邂逅”了一顆16克拉的黃色鑽石當品,這顆黃鑽還有一張由比利時安特衛國際寶石學院發出的鑑證書,保證其貨真價實。孔瑞宏仔細查證後,判定這顆黃鑽沒有問題,以當時330萬港幣的高價一舉收入當鋪,隨後送去美國寶石學院再作進一步鑑證。
但結果這顆鑽石是幾年前英國倫敦一珠寶店失竊物品之一。承保的保險公司全球追蹤失物下落,並實時起訴追討,但孔瑞宏拒絕歸還。而且事發之時,這枚黃鑽正在美國寶石學院進行鑑定。保險公司也要求美國寶石學院交還黃鑽,但均遭拒絕,因此引發了橫跨英、美及香港3地的跨國法律大案。
位於中環的一間當鋪(本刊記者 高峰 攝)
形形色色物件
五味雜陳人生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一首關於當鋪的打油詩,直接反應出包羅萬象的當品和五味雜陳的眾生百態。
打開香港近現代的時間軸,不難發現香港主要經歷了三次經濟轉型升級。先是由昔日東南小漁港發展成為以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港;然後再由轉口港發展成為輕型工業化城市;接著香港又從輕型工業中心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潮流中,當鋪所收當品,也富有明顯的時代氣息,反映出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
未開埠之前,當時的香港還是一個簡單的漁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人們生活樸實簡單,所當物品也主要為棉被、剪刀等日常的生活用品以及鐮刀、鋤頭、漁網等生產工具,甚至還有麝香等禮佛用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香港被割讓給英國。開埠之後的香港百業待興,隨後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將一批批逃避戰亂的人們紛紛送入香港,香港人口數量激增。再加上得益於維港水深港寬的天然優勢資源,當時港英政府宣布香港為自由港,使香港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大洲之間人員、貨物和資金的集聚寶地,香港也因此轉型成為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港口。
這個時候,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主要財富集聚在商賈手中,當一般勞動者窮困潦倒的時候,常常需要把家中物品拿去典當,才能養家糊口。與此同時,當時的賭博業也沒有被禁,所以賭徒們也常將自己維持生計的生活和工作用品,或者是壓箱底的家傳寶貝拿去典當,以期在贏錢之後再贖回。
香港典當業守則
轉口貿易時代的當品不乏漁網、鋤頭、斧頭、鐮刀等漁具和農用品。甚至渾身是鹽的“魷魚”等容易保存的食物都可以成為當品。在這些日常的當品中,棉被成為其中的熱門當品。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棉被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但在工業尚不發達的當年,純手工製作的棉被是當鋪的搶手貨。在天氣溽熱的香港,棉被在夏天沒有用處而且不易存放。所以在夏天將棉被典當出去,取得耕耘所需之財,冬天再將收獲而來的資金贖回棉被,用於禦寒過冬,不失為一個折中的聰明選擇。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1938年日本侵華。侵華戰爭時期,富賈巨商和達官貴人們會拿著名貴的字畫古玩,甚至皮草之類的物品來香港當鋪典當;而窮苦大眾則抱著“只要活命就好”的心態,為了填飽肚子,把他們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的物品紛紛拿去典當,直到斷當也在所不惜。當鋪也在這個時候屯積居奇,對斷當的物品再高價出售。各取所需,物盡其用。
戰後香港經濟開始逐漸復蘇,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輕型工業化的發展,一業興而百業旺,金融和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發展,助推香港經濟騰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轉口貿易時代熱門的棉被等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不再暢銷,珠寶玉石、金銀器皿、手表鋼筆等奢侈品開始在當鋪裡盛行起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內地不斷改革開放以及國際社會的影響增強,香港再次轉型,逐步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時候來當鋪典當的奢侈品,級別越發名貴。而且隨著香港金融業的發展,現代化的銀行系統也逐漸規範和完善,當鋪的生意日漸式微。但亞洲金融危機和千禧年的股市泡沫破滅,又一次將垂垂老矣的典當行業拯救回來,當鋪煥發新的生機。這個時候的當品除了珠寶玉石奢侈品外,還新增了電腦、手機等當時的科技新品,甚至還包括了汽車等物件。
風雨數百年,神秘的當鋪外表幾乎一成不變,但當品卻緊跟時代步伐,迎合著不同時代人們的不同需求,巧妙靈活地悄然發生著改變。
當鋪內存放貴重當品的保險櫃
老當鋪新情懷
尋路新發展
現如今,香港金融業發展繁榮,銀行提供著各式各樣融資貸款業務,周轉不靈的人們換取所需資金的方式豐富多元。早已有人唱衰當鋪,認為這是夕陽產業,在上世紀的興盛之後,現在只不過是苟延殘喘地艱難活著。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鋪依舊神秘安靜地存在於繁華都市的大街小巷之中,與普羅大眾和諧地相互依存。
在新時代,典當這一古老的行當,其實依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妙用好當鋪,它們就可以是都市人的“鑑寶行”、旅行達人的“保險櫃”,也是青年人的“淘寶聖地”。
當鋪可以成為免費“鑑寶行”。一般而言,典當行的職員需要對物品進行真偽、成色等各方面的評估,並相應地估價。當人們對自己手中的物件存疑時,眼光老辣的“朝奉”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寶物的免費“鑑寶師”。
當鋪也可以成為臨時的“保險櫃”,比如說出門旅遊時,可以將貴重的物品低價典當給當鋪,回來時再以低息贖回,如此一來,用很低的成本便可獲得很高的安全保障。在這方面,臨時“停車庫”也是同樣道理。
當鋪也可以成為青年人淘寶的好去處。因為當鋪裡售賣的物品,真偽和品質均已由專家把關,而且存放保養的也很好,再加上較之於一般二手店鋪而言,這裡的價格偏低,只要有耐心,很容易就能淘到物超所值的物品。
這些巧妙的方式,基本都基於當鋪傳統的方便、自由、安全、低息等優勢而進行的“活化”,也在無形之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香港更易被注意到的“活化”,在於當鋪的建築物本身。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於灣仔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這個往昔佔據填海重要位置的老當鋪,現在已變成一所集展覽、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香港新地標。
“和昌大押”建於1888至1900年間,一共四層,以木為基本結構,牆由磚砌成,法式大窗外,設有長廊式的大陽台。這種特徵明顯的建築也被稱之為“唐樓”,“唐樓”主要由華人居住,曾經非常流行,地面用作家庭式商鋪,樓上為住宅。
“和昌大押”最開始的所有者是香港當鋪大王羅肇唐。2002 年,“和昌大押”由香港特區政府斥資1,500萬港元進行修復,當中的62 號被私人租下,改造成現時的英式餐廳酒吧。酒吧保留了舊時“和昌大押”的傳統風格,蝠鼠吊金錢的“押”字大招牌是最明顯的標誌,另外,重新粉刷的外觀,唐樓露台、麻石大柱以及室內拱門等等,都保留了原來的樣子。原本高高的櫃檯則搖身一變,成為擺酒的吧台,保管典當品的柵門上面還帶有銅鏽,再加上牆上掛著的歷史藏品,充滿濃郁的懷舊情懷。
“活化”的當鋪,是對歷史的極大致敬與尊重,與此同時,這也是在順應時代發展、尋求新發展的美好體現。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