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香江的大藏家李大鳴
今年元月,香港著名收藏家李大鳴先生不幸辭世,這是藏界的重大損失。李先生自1966年起從事陶瓷收藏,以50餘年的時間建立了自己古陶瓷收藏的高地,又曾任敏求精舍收藏團體兩屆主席,一向受到海內外藏界的尊重。
文|上海 祝君波
2012年,本文作者(右)與李大鳴(中)、祝婕(作者女兒)合影
以美學為主導的陶瓷收藏
1949年以後,香港以其特殊的地位成為祖國內地文物、藝術品走向海外的通道,很多珍品在此地沉澱,為當地藏界精英所藏。李大鳴慧眼識寶,在年輕時就將實業收入投向收藏,為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以陶瓷收藏為例,自從佳士得、蘇富比進駐香港以後,投資風向轉向明清官窯瓷器,引得藏界趨之若鶩。李先生眼光獨到,他關注到了文物價值更高的高古陶瓷,即從新石器至元代的物證,加以收藏、研究,為我們研究古代史留下了實物資料。據其女兒李嘉平對我說,父親走時很平靜,他最期待的兩本藏品集已定稿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看到自己畢生的心血和成果,父親深感欣慰!
2月17日,筆者收到了雅昌寄來的畫冊《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上下兩集,共印999套,編號發行,我的這套為第115號。打開書套,發現內有信函一份,署名“李大鳴/九如堂 2019年2月”。而此時李先生離開我們已有一個月了。信文如下:
親愛的朋友們,
非常興奮可以將我由文物出版社限量出版999套的最新著作“藏美:九如堂古陶瓷收藏50年”送到您手中。
一直以來我祈望能建立一個完整、高格調和有代表性的中國古陶瓷藝術品收藏。因為一個完整的中國古陶瓷系列是與中國歷史息息相關,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我也鍾情這時期的陶瓷的優雅豪放、有一種古拙的獨特美、造型手法簡潔利落但構思大膽。
這套新書記錄了我50多年來博物館式的收藏這些無價藝術珍品的旅程。通過這套新書,我希篁能分享我對古陶瓷的追求和執著,及分享高古陶器(第一冊)和瓷器(第二冊)取得的輝煌成就。收藏是一條漫長的路,是熱情和辛酸的結合。至今,雖然已走過50多年的收藏歲月,但我始終如一,收藏步伐仍繼續默默地進行著。
我期待您們的反饋。
李大鳴/九如堂
2019年2月
青釉印花鳥盒 北宋
高:5.8厘米 闊:14.2厘米
褐釉剔花酒罐 金
高:36厘米 闊:30厘米 底徑:15厘米
翻閱此書,前有瓷界領袖耿寶昌的序言,內有兩段值得摘錄分享:
“通常世人多喜愛精工細作、色彩繽紛之明清官窯瓷,因其顯有皇家氣派而爭相購藏,品類廣泛的高古之器卻乏人問津。九如堂主人身處諸多奇異消閑之地的香港,卻唯獨鍾情於祖國的遠古文化遺存,尋古探幽,返樸求真,可謂獨具慧眼。
九如堂按中國陶瓷發展史的脈絡,由新石器時代到元代,以美學為主導進行陶瓷收藏,藏品之豐在東方收藏家中實屬罕有,識者不勝羨佩。且九如堂主人收藏非以私利為目的,而更著重與公眾分享,曾多次借出藏品到國外以及香港等地博物館展覽,弘揚中國古陶瓷文化藝術,實是令人敬佩。”
展讀藏品集,始知上冊收入陶瓷206件 ,下冊收入瓷器294件,共500件。上下集均按年編排,分成上集:新石器時代陶器、夏商周陶器、秦漢六朝陶器、唐宋遼源陶器;下集:原始瓷器、東漢瓷器、六朝瓷器、隋唐五代瓷器、宋遼金元瓷器。總共九部分,實際上也是九個展覽廳的格局。集中反映了李大鳴九如堂50年收藏的目標和顯著成果,一座頂級的古陶瓷博物館。
彩繪罐 元
高:23.3厘米 口徑:14厘米 底徑:9厘米
印紋硬陶絡繩紋罍 戰國
高:23.3厘米 闊:30.3厘米
口徑:17.2厘米 底徑:17厘米
收藏精神
值得藏家學習借鑒
筆者結識李大鳴先生始於2008年春天。當時上海領導讓我舉辦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為此專程前往拜會世界著名的華人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希望與之合作或有代表前來出席大會。拜會是令人失望的。但這樣一個大會沒有敏求的人出席,也是不合適的。後來通過友人介紹與李大鳴先生有了一面之交,一次簡單的茶敘。李先生聽了我的介紹和我碰到的難處,當即表示前來參加大會,代表他個人演講。當然,李先生在內地不如葛師科、張宗憲這些藏瓷家出名,但在專業圈裡地位很高,多次擔任過敏求精舍的主席。果然他的到會及在開幕式的演講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令開幕式增色生輝了不少。我曾對朋友說過,李先生是真君子,君子成人之美,他身上有這樣的精神。
青釉“天知美祿”銘碗 宋
高:5.9厘米
口徑:13.7厘米 底徑:4.3厘米
李先生的成功除了擁有人品、金錢以外,還在於他具有正確的收藏觀和專業水平。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其他藏家學習和借鑒:
有既定的收藏目標和定位,50年堅持不動搖,終於修成正果。這就是古陶瓷的定位以及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和貢獻。我們看到不少藏家都比較急躁,以為一、二十年已很長,不知以一己之力投入收藏是個人的長征,要持之以恒,將資金、精力集中於一個方面。不能搖擺不定,分散精力,面廣但不專不深。李大鳴的收藏是從一而終,自1966年20多歲起以滴水穿石之功堅持下來。
堅持文化方向,不受金錢干擾。收藏家大多有兩條路發展起來,一是以藏養藏;二是以商養藏。李大鳴是個實業家,他把實業收入投向文物,就不追求文物本身的商業性和市場化。李大鳴是少見的文化收藏型藏家。50年來,他幾乎不受拍賣行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個“聖賢書”就是建一座收藏博物館。前些年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向他長期借展,已證明了他具有建設一座博物館的實力。
實現由收藏家向專家的轉型。不少收藏者把收藏鑒定和研究工作交給屬下團隊去做。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李先生是親歷親為,把自己與收藏、鑒定、研究融為一體。我多次與之接觸,聽他講收藏,有幾點印象特別深刻:一是收藏要與歷史相結合,以物證明各個朝代歷史的特點,收藏為歷史研究服務。二是選擇陶瓷的視角多種多樣,他以美為線索。這次出版的藏品集也以“藏美”為主題。就是以審美統領自己的藏品。三是每一件文物,都要進行學術考證,白紙黑字寫下來。這次出版的九如堂藏品集,共500件展品,每件都有具體準確的文字表述。足見學術功力之深。這也為建立實體博物館做了最好的學術準備。四是鑒定方法要將目鑒和科學考證結合起來。李先生告訴我,現在造假的手段越來越高。一要靠傳統的經驗方式及目鑒;二要靠科學儀器的測定。而且儀器測定一定要取三段,底部、腰部和口端。因為有的偽品底部拼接真品,但以上部分是假的。只取一點不取其餘就會上當。在此基礎上把經驗和科學結合起來,綜合分析;三要相信行家,與之交朋友。這是比較少見的。李先生認為行家更重要、更了解當下作偽的方式。所以他很倚重行家中的高手。
綠褐釉朱雀紋壺 漢
高:34.8厘米 闊:26.1厘米
底徑:16厘米
青釉䲭鴞尊 東漢
高:31.6厘米 闊:16厘米
如今李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收藏成果和經驗將載入收藏史冊,永遠流傳。
(作者係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執行副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