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續炒“反修例” 圖謀區選“變天”

6月15日,特區政府宣布暫緩“修例”工作。之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開就風波致歉,正面回應社會不同意見。然而,反對派根本沒有收手之意,反而大有無休止地藉此鬧劇獲取政治私利之勢。路人皆知,其在“反修例”上亂劍狂舞,根本圖謀還是11月的區議會選舉以及隨後的一系列選戰。對此,反對派使出三招企圖將“反修例”風波轉化為區選資本:一、繼續提出不合情理、罔顧法治底線的要求,不斷興風作浪,以將政治熱度延至區選;二、策動所謂“十八區不合作運動”,為反對派參與區選造勢;三、重施當年以“反二十三條”配合區選的故伎,在地區上大打“反修例”牌。

香港 卓偉

反對派續炒“反修例” 圖謀區選“變天”

反對派續炒“反修例” 圖謀區選“變天”

在反對派煽動下,一些激進分子借“反修例”破壞市政設施,堵塞公共交通

《逃犯條例》修訂工作最終演變成一場席捲全港的政治風波,當中固然與一些市民對“修例”不了解、對法例存疑慮有關,但根本原因是反對派以及外國勢力在這場風波中的蓄意歪曲和造謠炒作,加之個別西方媒體推波助瀾,以及一些激進分子有組織地發動暴力衝擊,製造衝突,導致“反修例”風波不斷擴大。這一連串行動,說明這場風波完全是外部勢力同香港反對派一手操作的一場政治行動,目的除了打擊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外,更是對準今明兩年的選舉。

如果反對派針對的是“修例”,那麼在特區政府宣布暫緩“修例”工作後,這場風波便應該告一段落——既然“修例”問題已經不存在,“反修例”自然沒有了意義,社會是時候回復平靜了。然而市民看到的是,在政府宣布暫緩“修例”之後,反對派還在不依不饒,不斷挑唆爭議,繼續發動毫無意義的“反修例”遊行,這正說明反對派針對的從來不是“修例”,而是為了政治利益,尤其是選舉私利。針對11月的區議會選舉,反對派正以三招炒作“反修例”風波。

企圖延續“反修例”風波,

令社會高度政治化

特區政府暫緩“修例”,並明確沒有時間期限,已經回應了社會不同意見,顯示出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必須指出的是,“修例”出發點是正確的,初心是要伸張公義,將台灣凶殺案疑犯移交台灣受審,並且填補香港法律漏洞,從道理及法理上看都沒有可以否定的地方,但問題是“修例”確實引起不少市民的疑慮,在未達成共識情況下,政府暫緩“修例”工作,是尊重民意的表現。

但是,反對派根本沒有收手之意,反而在暫緩“修例”後再次發起“反修例”遊行,一些激進分子甚至一而再進行非法“佔領”和“圍堵”,他們癱瘓市區交通,圍堵立法會、政府總部、警察總部、稅務局……反對派的理由是特區政府沒有回應其訴求,包括:追究警方、不檢控違法分子、特首辭職等,這些要求不但無理,更是目無法紀。警方維護法治,怎可能執法反成被告?至於不檢控違法分子,更是政治干預法治,嚴重損害香港司法,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接受。這些無理的要求說明反對派無心平息風波,而是企圖不斷延續火頭,直到11月區議會選舉。

過去選舉經驗顯示,選舉前夕如果政治氣氛熾熱、社會對立嚴重,往往有利反對派選情,所以每次選舉前,反對派都會千方百計炒熱政治氣氛,大肆炒作任何議題。“反修例”風波恰恰在區議會選舉前爆發,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反對派故意炒熱選舉氣氛,大打政治議題,讓缺乏地區工作、甚至“空降”的參選人以單一政治議題彌補地區工作不足,並以此催谷反對派支持者和中間選民投票。就如戴耀廷早前在獄中寫信,提到要將“抗爭情緒延續至區選”。這套伎倆反對派也不知重復了多少次,而這次“反修例”風波正是反對派挑動民情、刺激民粹、催谷民意的武器。所以,這場風波估計在短期內難以平息,其風波效應或將輻射到區選。

反對派續炒“反修例” 圖謀區選“變天”

美國就“修例”問題頻頻干涉香港事務。圖為香港市民團體到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前抗議(圖:本刊記者)

在地區進行“不合作”,

為其參選人提供“露面機會”

為了將“反修例”風波輻射到地區,配合反對派的區選工程,在幾場遊行中,反對派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將以萬計的選民登記表給遊行人士登記,將遊行變成反對派選民登記收集所,為區選做準備。

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區諾軒、朱凱廸最近更提出所謂“十八區不合作運動”,務求做到“遍地開花”云云。所謂不合作運動,就是在地區上不斷搞事,煽動所謂“三罷”即罷工、罷課、罷市,在地區上進行大規模的“反修例”宣傳,為一班反對派區選參選人提供“露面機會”。這個做法似曾相識:在2014年非法“佔中”清場後,一些反對派政團組織、“傘運組織”,同樣提出所謂“傘落社區”行動,將“佔中”的政治影響散播到社區,在地區上播下激進政治的種子,而一班“傘落社區”的參與者,目的都在之後的區議會選舉。

然而,這些非法“佔中”催生的候選人最終並沒有取得多少議席,“傘落社區”行動基本上失敗了。反對派汲取了上次失敗經驗,這次明顯將落區行動提前,在“反修例”風波仍在炒作之時,就在各區發起不合作運動,將“反修例”影響帶入社區,由一班有意參選的人在地區進行宣傳、引導,組織居民參與抗爭,從而將“反修例”議題在地區炒熱,一方面是將地區變得高度政治化,將區選由聚焦地區議題變為政治議題,另一方面讓這班有意參選者藉此落區為區選準備。

重施故伎,藉“反修例”議題

挑動民情騙取選票

不少地區人士反映,反對派地區人士已經在地區上大力炒作“反修例”,在海報、橫額上都以“反修例”為主。當年基本法二十三條本地立法遭遇失敗,反對派在當屆區議會選舉大打單一議題,即“踢走保皇黨”。當年單靠一個議題、一個口號、掛了一個“泛民”招牌,就令到大批從來沒有在地區工作過、名不見經傳的參選人成功當選。現時反對派顯然在效法當年的操作,以“反修例”作為單一選舉議題,並且在區選上製造一種“撐修例”與“反修例”對決的氛圍,挑動民情,從而在區選中混水摸魚。可以預期,反對派的參選人下一階段必定會針對建制派對手“撐修例”的立場大作文章。

反對派的三招可以奏效嗎?固然,反對派的誤導和煽動產生了較大的政治影響,但特區政府已經宣布暫緩“修例”,林鄭特首和相關問責官員已經向各界真誠致歉,並且積極聆聽各界聲音,正面回應市民訴求,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建制派也不是16年前的建制派,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以政績和表現得到廣大市民支持,地區實力逐步壯大,儘管面對政治衝擊,相信也可以頂得過去。反對派圖藉“反修例”在區選變天,只是一廂情願。反對派續炒“反修例” 圖謀區選“變天”

(作者係香港資深時評人)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