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文◎俞明珠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忽聞笛聲

慣看了早春、盛春、暮春徐徐漸進的江南人氏總是嫌香港的春天太短暫了,才感受到第一縷融融春意,不出兩周已是春風浩蕩、殷勤拂面了,而當舊枝的新葉剛冒出嫩芽,才轉瞬間也已是滿樹翠綠、碧羽成蔭了;但我還是很慶幸香港仍有明顯的四季變化,能領略其中轉換的自然微妙。

陽光璀燦的夏日午後,氤氳的熱氣蒸騰。夏熱促使穀物瓜果成熟,夏季也是人體生命力最旺盛的時令;倘能適當出汗,不失為一種排泄體內代謝廢物,調節體溫的最佳途徑。當你在曲折山路上汗流浹背時,一陣林間微風吹來,挾帶著綠樹茂草的芬芳,你會輕輕的放緩了腳步,仰起面來,沉浸在一片淨爽歡愉之中。伴隨著近旁溪流的涓涓潺潺,突然,聽到了悠揚的笛聲!是鳥兒們的啁啾歡鳴嗎?偌大的大潭水塘郊野公園相連的柏架山脈,群巒疊嶂,空谷清嘉。又一陣笛聲傳來,婉轉而深遠,我不禁詫異四顧,停立凝聽:更真切了,是笛聲!時歡快、時低柔,如訴如慕,“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但不見吹奏者。

笛之遐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黃河流域,是覆蓋著一大片翠竹密林的地方。《史記》有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斬而作笛,吹作鳳鳴”;而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也因此我們這些不是專門學聲樂的人總常將簫和笛視為一體。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學青年們,開始有了可以表達內在精神世界,抒發不同藝術意向的空間,那時的文學是崇高而令人傾仰的。省裡組織的地區創作會議,只要文化局的一紙邀請函,各公營機構、各單位必須批准;而對於獲邀者來說更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浙江省舟山地區將為期一周的文學創作會議安排在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在充分顯現著山海相連、雄偉奇秀的大自然美境中,無疑更能催發創作的靈感。於是一群心懷著“詩與遠方”的年輕人集合在一起,或漫步於千步金沙,迎著晨光,看旭日在波濤縹緲間上升而意氣風發,互談人生、理想、文章、構思;或登臨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頂山,拾級八百多石階而上,汗水涔涔,揮灑著青春和活力;而到了夜晚,那是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段,耳畔有海浪聲、山嵐聲,胸中凝聚著多少希望與激情,多麼想得到繆思女神的青睞,讓詩、散文或小說成為佳作,膾炙人口呢?一盞盞臺燈下,時而行雲流水,時而冥思苦索,時而又相聚在一起探討、求索、互勉……“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笛,是青春的旋律,是那個年代生命的印記。

笛,作為“豎吹的簫”,於我而言,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清末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了。“一簫一劍平生意”,“怨去吹簫,狂來說劍”;達則仗劍報國,困則吹簫弄文,無論兼善天下或獨善其身,龔自珍皆以磊落之筆用情至真。“我心如簫”,有低迴沉鬱的憂國憂民深情,“我骨似劍”,又有堅毅不屈的傲骨。劍氣與簫心,和諧地熔鑄了壯美與優雅於龔自珍多篇名作中,“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一位身著長袍的翩翩文士,佩著寶劍,握著長簫,立於眾山之巔;風吹衣襟,神色凝肅,俠骨幽情,躍然眼前。

空谷吹笛人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在柏架山脈的山谷中又有二次聽到了清晰悠揚的笛聲,只是不見吹笛人。唯聽著笛聲想像它的形狀:似流水像飛雁,如鳥翼掠水,水波搖盪而高飛遠視,飛舞盤旋聲隨微風輕拂纖細奧妙;仿佛存在又仿佛消逝,中間停頓之後再度吹起。聲音節度井然有方,聲調適度節奏規律,增減有次疏密恰當,有時安詳舒緩徐和,有時惆悵低迴,忽近忽遠,其音精妙悅耳。

以上正是馬融在《長笛賦》中的文意,他還說聽笛可以使心情在憂傷中得到寬解;於是論述笛聲的意義,比擬它的形象,可以知道:笛子悠閒寬大,似老莊的氣度;溫和正直,柔而能毅,是孔孟之道;激切明朗,清正嚴肅,是卞隨、務光的耿介……所以無論尊、卑、美、醜、賢、愚、勇、懼之人乃至魚鱉禽獸之類,凡聽到笛聲,沒有不像麋鹿一樣吃驚地豎起耳朵,像熊攀樹,若鳥伸足,像䲭之視,若狼反顧,拍掌呼躍欣喜不已,他們各得其願,平衡了心中的欲望,會回到中和之道,使風俗淳美。想著《長笛賦》中“通儒”馬融種種對笛的禮讚,伴著一陣陣微風送來笛聲,使夏日的山行充滿了意趣和愉悅。

終於在一個近晌午的時光,笛聲是那麼地真切靠近,就在身旁!我循聲尋去,從柏架山道的樹木研習徑中慢慢前行,到了石橋上,忽然見到了吹笛人!就在左側溪澗的一塊石板上,相隔我站立的石橋約二十米處,屈腿端坐著一位黑黑實實的半老長者,正專心致志地吹著笛,手指嫺熟繁密地在笛孔間滑動,美妙的音質即由此出,而傳入整個山谷。

夏陽燦爛地從林樹的青枝疏影中灑下,溪澗泉水淙淙,在吹笛人所坐的平石旁蜿蜒流過,雖是炎夏,山谷中仍有習習涼風吹拂;滿坡淺粉、玫紅的崗稔花早已結成青青的漿果,隨著濃葉搖曳,但仍有不知名的小山花逸出細細的馥香,為這夏日的山谷增添了舒心的清涼。

湛藍的天際,晴空白雲,鳥兒們飛停樹梢,唱著各自的歌,似乎在為吹笛人伴奏;偶有一、二只松鼠歡跳而過,豎起靈動的耳朵,睜著晶亮的眸子,好像也在注視著吹笛人。一曲終了,他抬起頭來,我感動而由衷地向他豎起拇指,表示讚賞,他向我合掌致禮,敦厚而謙和。

自得其樂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我在翌日又遇見那吹笛人,仍坐在溪澗平石上,我仍向他致意,卻不願多打擾他。那空靈的笛音,或遠或近地伴著我滿心歡喜的行程。我突然想這樣長時間的吹奏,也會口渴的呀!第三天我帶了梨和山竹,想讓他潤潤喉,但再也聽不到笛聲,見不到吹笛人了。

後來一位山行的朋友林先生告訴我,他曾經與吹笛人有過一次短暫的交談:吹笛人住在慈雲山,吹笛是他自幼喜好,全憑自學練習,一笛傍身,從少年走到老年,如今已退休。這些年在港九新界的好些山谷中他都吹奏著他的笛子;他還讚歎過,這裡的環境最宜人,詳和而友善。林先生又說,他曾見到吹笛人站起來,兩腿長短不一,是一位有些不良於行的長者。是少時的小兒麻痹症引致的嗎? 抑或是青壯年時工作中受的傷?應該也是一位體力勞動者,打鐵的?做搬運的?工廠工人?

沒有遐思中落拓不羈的瀟灑,更沒有想像中玉樹臨風的飄逸;但吹笛人那種專注忘我,完全沉醉於笛韻中的莊嚴肅穆,足以令人動容!

我久久地低迴不已……

凝神斂思,志有所專,吹笛人無疑是快樂的!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沉浸在笛的旋律中,時柔綿清幽而寧心安神,或節奏明快而舒懷暢達,繼高亢激越而解憂開鬱;更兼予山谷聽聞者們的欣賞、領悟與慰藉。

《內經》曰“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作為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一的情志養生,其中之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和助人為樂,我想吹笛人都已俱全。

但願我們的心也如這山谷、如這笛韻、如這可敬的吹笛人,豁然而從容;那麼,人生的所有不如意,都能如泡沫般,瞬間生滅消融。

每當走過石橋,耳畔總有婉轉和諧的笛聲,從記憶的山谷中傳來……

祝願吹笛人健康恬安!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情志養生之自得其樂篇——空谷笛韻

俞明珠

醫學博士、香港註冊中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原理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管理科學專業

委員會首屆常務理事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道德事務組委員


編輯: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