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國際城市,傳統上是“自由港”,食品來自世界各地,種類多不勝數,素有“美食大都會”之稱。由於95%以上在香港銷售的食物及食物原材料均非產自本地,因此,生產過程並非由香港有關部門直接監管,令我們的規管工作更具挑戰性。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 劉利群

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食環署署長劉利群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放諸今日,“食”仍是市民非常關注的事,而大家更著重食得安心,所謂“食以安為先”。食物環境衞生署於2006年成立食物安全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是要肩負起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使命。

由於香港絕大部分的食物均非本地生產,我們必須與出口地的食物安全當局保持緊密聯繫,以確定從源頭管理做好工作。

現時香港市民日常食用的新鮮糧食和副食品主要來自內地,通過與內地相關監管機構的安排,內地供港的食用禽畜、禽蛋、活水產和蔬果均須來自註冊供港養殖場和種植基地,而食物加工須於註冊的加工廠進行。這些食物和食用動物進口時均須附有由內地有關機構簽發的衞生證明書或相關文件。香港回歸祖國後,食環署在日常運作上與內地的合作更加緊密,中心亦就食物安全方面與內地機關建立了良好的通報和合作機制。

從農場到餐桌,

保障食物安全

在保障本港食物安全方面,我們採取世界衞生組織倡議的“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在食物供應鏈的源頭至下游各個不同環節推行食物監測計劃。

中心擁有一支來自多個界別的專業隊伍,成員包括:

(1)公共衞生醫生和護士,他們從公共衞生的角度出發,保障公眾健康;

(2)獸醫,負責食用動物檢驗,確保可供安全食用;

(3)化驗師,提供專業意見和化驗室支援;

(4)食物科學主任、營養師、農業主任、漁業主任等,他們為中心的整體工作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援;

(5)還有人數最多的衞生督察,主要負責執行法例。

中心採納了國際推許的“風險分析”模式,以科學為本的方法處理食物安全問題。在“風險分析”框架下,食物安全問題經風險評估後所得的科學數據,可協助風險管理人員執行規管工作,並就關注的食物安全問題與不同持份者溝通。

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食安中心人員在文錦渡檢查內地供港蔬菜及進行除害劑殘餘快速檢測

風險為本,

實施食物監測計劃

要有效保障食物安全,我們需不時檢討現行的法規和食物安全標準,以配合國際間的發展。中心在修訂食物法例時,首先會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訂定的指引和食物標準。食品法典委員會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衞生組織共同成立,是釐定食物安全標準的國際組織,其訂定的食物標準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並大致代表國際間對食物安全標準的共識。此外,中心亦會參考其他地方的標準,特別是向出口食品到香港的主要地方借鏡。

舉例來說,我們最近修訂了食物中金屬雜質含量的法例要求及相關標準。由2019年11月1日起,《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以下簡稱《修訂規例》)將分階段實施。《修訂規例》內的標準參考了食品法典委員會有關食物中金屬污染物的最新標準、其他經濟體的相關標準、本地的食物消費模式及飲食習慣,以及風險評估結果等因素。《修訂規例》所涵蓋的金屬污染物數量由現時的7種增至14種,而適用於不同食物及食物組別的金屬污染物上限數目則由現時的19個增至144個。

我們按照風險為本的原則,分別從進口、批發和零售(包括網上零售)層面抽取食物樣本,進行化學、微生物和輻射檢驗,以確保市面上出售的食物符合法例要求及適宜供人食用。

中心於2018年共檢測約66,000個食物樣本,整體合格率超過99%,與近年情況相若,顯示香港的食物安全一直維持在高水平。就不合格樣本而言,大部分超標或違規情況並不嚴重,對普遍市民的健康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對個別驗出有問題的食品,中心已採取迅速及有效的風險管理行動,包括回收相關食品,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我們十分重視資訊流通和消費者的知情權,若有檢測結果顯示食物樣本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或涉及公衆關注事件,中心會發出新聞公報,解釋有關風險和提醒市民避免食用有關的食物。中心亦定時發表食物安全報告,公布食品監測結果。

與持份者緊密溝通,

共同保障食物安全

要達到保障食物安全的目的,單靠政府的工作是不夠的。全球的食物安全規管機構及專家都認同,保障食物安全有賴政府、食物業界及消費者三方共同承擔責任,缺一不可。

我們相信與各持份者保持雙向溝通,提供反饋意見的機會,有助完善食物安全的工作。為此,我們建立了特定平台,加強三方面的溝通和合作,除增進業界及市民的食物安全知識外,還讓業界及市民積極參與討論關乎食物安全的議題,正面地影響他們對保障食物安全的態度及行為,確保在香港出售和消費者所吃的食物安全和適宜食用。

我們亦因應市民近年應用社交媒體作溝通的趨勢,設立了臉書(Facebook)專頁,提供更多及直接的渠道方便市民接收食物安全資訊。根據經驗,中心發放的食物安全信息是否深入社會各階層,關鍵在於公眾對有關信息的關注度,例如中心在臉書專頁勸戒公眾切勿進食鯇魚魚生等信息,成功得到社會不同階層公眾的關注。我們希望引入年輕、輕鬆及潮流元素,以提升中心利用社交媒體作溝通的吸引力。

在國家、地區,以至國際層面,中心積極加強與不同機構間的溝通協作,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機制,建立伙伴關係。很榮幸,由2010年起至今,中心一直獲指定為“世界衞生組織食物中化學物風險分析合作中心”,為世界的食物安全工作作出貢獻。

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日2019”現場設有展覽及攤位遊戲,向市民推廣食物安全的相關資訊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

食物安全合作

今年5月,食物及衞生局和食物環境衞生署與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廣州海關簽署了《共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穗港聯席會議機制合作框架協議》,推進落實“菜籃子”方案。

“菜籃子”方案是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策略性部署,致力提高大灣區農產品的質量,提升生產、採購和供應鏈的效率及透明度,推動農業發展,為供應大灣區的蔬果產品提供額外食物安全和品質保障,以及打造“菜籃子”優質品牌。該方案提倡善用科技,加強農產品的溯源能力及資訊透明度,加快大灣區食物安全的信息流通,進一步提升處理食物安全事故和監測的能力。

隨着食品貿易全球化,食物生產過程日趨複雜,加上國際間食物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大部分發達國家已建立優良的資訊科技系統,以便有效管理和分析進口食物數據,並迅速追查食物來源,從而在進口層面作出妥善監控。有見及此,我們計劃將食物安全工作進一步數碼化,務求提升食品進口管理和溯源能力,這不但有助加強應對食物安全事故的能力,亦可減輕食物業界處理相關事故的成本,以及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達致三贏局面。中心正發展與業界溝通的電子平台,長遠來說,會與政府推出的貿易單一窗口(Trade Single Window)接軌。新建立的電子平台除了方便營商外,亦可大大提升食物進口管制工作的效能。食以安為先——談香港“美食大都會”的食物安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