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春:同心同行 共慶回歸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迎來了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作為親歷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歷程的華僑,我對此深有體會。
文|香港 余國春
余國春
祖國對香港的關懷
使我們有堅強後盾和十足信心
促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迎來了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70年風雨兼程,我們的祖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備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作為親歷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歷程的華僑,我對此深有體會。1957年,家父受邀由印尼回到祖國參加國慶,感歎於祖國發展的欣欣向榮,於兩年後移居香港。60年前,父親在港島開設了第一家國貨商店,取名“裕華”,寓意“富裕中華”,希望將中國的優質產品經香港銷售到海外,同時開拓國家的外貿管道和外匯收入。自此,“裕華”伴隨著國貨和中國品牌的發展,一起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此期間,祖國對香港和香港同胞的關懷,使得我們有堅強的後盾和十足的信心來促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儘管前進的路途中幾經風雨,但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將祖國人民和香港同胞的心緊緊連接在一起。東江供水、中央力挺香港渡過亞洲金融風暴和2003年“SARS”等,無不體現著祖國對香港社會經濟民生方方面面的關懷;而每當祖國發生重大災害,香港同胞也都會伸出援手,將愛心和援助第一時間送到需要幫助的地方。
香港僑界始終關注和關心祖國發展動態,投資興業、扶弱助學。圖為改革開放初期余家捐建的廣東梅縣松口中学連慶禮堂落成典禮(資料圖片)
香港僑胞僑眷心繫祖國發展
不遺餘力推動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
22年前,香港回歸祖國,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同胞當家作主,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國際影響進一步擴大。兩年前,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兩年後的今天,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如火如荼、港珠澳大橋通車、西九龍高鐵站啟用、蓮塘口岸即將通車,令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不斷提速。我們是經歷過計劃經濟、貨品短缺的一代人,猶記得改革開放前,我由香港去參加廣交會常常要爬車窗才能勉強擠入車廂內,那時代的我們萬萬想不到經過短短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能把香港和全國各地如此快速和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過程中,香港也一直積極貢獻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服務業樞紐所擔當的橋樑角色亦不斷加強及轉型,一方面將外資“引進來”,另一方面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協助內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回歸以來,受惠於國家高速蓬勃發展,香港經濟民生欣欣向榮,穩步向前。國家正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使香港進一步密切和加強了與祖國的聯繫,迎來新的巨大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僑胞和僑眷懷著對祖國的拳拳之情,心繫國家發展,堅持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密切對外交往,共築友誼,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回歸以來,香港僑界始終關注和關心祖國發展動態,持續發揮融通海內外的優勢,發揮紐帶和橋樑的作用,號召海內外中華兒女和我們一起回到祖國和家鄉感受改革開放為祖國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一起緊握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緊跟新時代的步伐,投資興業、扶弱助學,為國家培養人才,齊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通過頻密的外訪和接待活動,積極聯繫海內外華人華僑,凝聚僑心、匯聚僑力,致力於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擔任“民間使者”,促進民心相通,維護和宣傳中國的良好形象,讓世界更了解日益開放的中國。
香港僑胞和僑眷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圖為2001年,裕華國貨舉辦“花團錦簇雲南節”,向海外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資料圖片)
香港僑界將繼續積極為
“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環境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但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們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香港僑界將進一步發揮聯通海內外的優勢,凝聚共識,同心同行,團結壯大愛國愛港力量,積極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講好中國的發展故事,向世界傳遞正面、積極的中國聲音,讓全世界更多人了解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心和決心,為“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環境。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僑聯副主席、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7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周琦、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