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聞天籟 再憶芳華——費明儀的藝術人生
費明儀女士(1931-2016)是香港著名的歌唱家和音樂活動家,是一位非常受人敬仰的藝術家。本文嘗試以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研究方法,以筆者對費明儀女士的訪談為藍本,將其個人藝術生涯置於香港音樂的整體發展史之中,試圖從中構建費明儀女士藝術人生的三個支點,即第二代音樂家、歌唱家、音樂活動家,並以此三個支點透視費女士的藝術人生。
香港著名歌唱家、音樂活動家費明儀
一、作為香港第二代音樂家的費明儀
1950年代,內地開始有學生赴歐洲進修,後移居香港,這當中包括聲樂教授胡然和趙梅伯等,他們為香港培養了好幾位歌唱家,包括江華、孫家雯、費明儀、韋秀嫻、許元貞等。同一時期在香港教授聲樂的還有馬國霖、田鳴恩、葉冷竹琴等。除了從內地來香港發展的音樂家,還有一位意大利的聲樂教授高爾地(Elisio Gualdi),1930年代已經在香港教學。以上幾位音樂家是香港最早期的專業音樂教師,香港的音樂教育從那個年代起逐步走向正軌。
作為香港第二代音樂家的費明儀,1949年移居香港,同年跟隨趙梅伯學習聲樂,當時17歲的她正值最好的音樂年華。20世紀50年代之後,隨著中國國力的逐漸強大,香港的殖民色彩慢慢淡去。在寬鬆的政治氛圍下,內地音樂家帶來很多新作品,包括民歌、藝術歌曲。同時,留學歸來的香港本地作曲家也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同期,費女士這一代年輕學生亦成長起來,開始活躍於香港的舞台,為香港觀眾演唱了大量的中國作品,打破了英國人在音樂廳獨佔鰲頭的局面。
歌劇方面,由於缺乏訓練有素的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甚至連男高音、男低音等聲部的角色都很難齊全,導致香港的歌劇發展相當困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與之相比,獨唱會、合唱團較有發展的空間。另外,業餘音樂社團也遍地開花,這些音樂社團對傳統音樂在香港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如50至60年代趙梅伯先生創辦的「樂進團」。
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20餘年間,有很多中國內地音樂家輾轉來到香港發展,使得香港音樂界又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香港的音樂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有香港本土成長的和內地移民來的音樂家,還有國外學成歸來的一批青年學子,可謂人才濟濟。
在費明儀女士的藝術人生中,她燃燒自我,給予了音樂界巨大的光和熱,將音樂藝術的聖火傳遞到第三代香港音樂人的手中。圖為費明儀在2012年獲頒銀紫荊星章
二、作為歌唱家的費明儀
費女士在1947年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主修鋼琴,師從於丁善德和易開基。同時,跟隨葛朝子和饒久賢學習聲樂。早期的音樂訓練,除了彈奏鋼琴練習曲之外,還要接觸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些訓練都使得費女士的聽音、讀譜、樂曲理解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廣闊的音樂知識視野為費女士的音樂事業打下扎實的根基,尤其表現在聲樂方面,費女士的聲樂學習進步很快,在趙梅伯門下學習聲樂不到一年,趙先生就為其推薦在公開場合演出,並引導費女士學習法國藝術歌曲,同時接納她演唱中國民歌。
費女士的父親——知名電影導演費穆先生,對於藝術的追求非常執著,對女兒的音樂生涯有很大影響。訪問間,費女士特別強調「因為有父親在背後支持我,我才有勇氣和毅力堅持下來」。費女士對於中國民歌的喜愛與父輩熱衷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直接關係。由於父輩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學習三字經、唐詩、宋詞、孔孟之道,有著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又接受了西式文化教育。費女士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在這樣一個既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又吸納外來西式文化的家庭裡成長,使得她從小對於周圍事物、特別是不同類型的文化顯得格外敏感。
在這樣一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家庭裡成長,費女士自然地對傳統文化格外親切。費女士尤其喜愛中國民歌,因此,在她的每次演出中都會演唱中國民歌,隨著演出場次增多,民歌的曲目積累也越來越多,包括江蘇民歌《茉莉花》、東北民歌《李大媽》、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等。演唱這樣的曲目,在當時的香港是需要有堅定的信念與勇氣的,因為在英國殖民管治時期,香港的各類演出都要先經過一道程式,即審查節目有無政治背景,而對於內地民歌的審查則更為嚴格。費女士為了使中國民歌能在香港傳唱可謂絞盡腦汁,在一次演出時為了曲目順利「過檢」,還將陝北民歌《掛紅燈》改名為《鬧元宵》。費女士認為,介紹中國民歌是他們這代香港音樂人的責任,中國民歌有著專業藝術歌曲無法取代的生命力。
談到演唱中國民歌,費女士覺得最重要的是語言,即必須掌握中國語言的特徵。中國語言有多種聲韻,還有平、上、去、入等多個聲調,並且在傳統唱法中又有「字頭、字腹、字尾」的演唱要求。由於費女士年輕的時候學過昆曲《遊園驚夢》、京劇《蘇三起解》等,所以,她對字頭、字腹、字尾、歸韻、收音等中國聲樂藝術中的咬字原理非常熟悉,並運用到自身的演唱中,使之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
對於一位優秀的歌唱家而言,聲音的訓練固然是學習聲樂的關鍵,但歌唱的技術需要與對音樂的理解、對作品內容的把握、情感的表達互相配合。所以,費女士認為藝術是多方面的綜合體。基礎當然要扎實,但藝術修養同樣不容忽視。除了練習發聲技巧、積累曲目,全面的聆聽和吸收各類音樂知識也很關鍵。費女士博採眾長,全方位吸收各類音樂的營養,包括鋼琴、交響樂、京劇、昆曲、彈詞、粵劇等方面,甚至流行音樂費女士也會關注,如梅豔芳、張國榮、羅文、關正傑、徐小鳳等。「藝術的天地是非常廣的,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道路很漫長的。藝術是永恆的,是無止境的。」至今,費女士還清晰地記得父親曾對她說過的這段話,並影響她的一生。全年365天,費女士最少有250天在劇院、音樂廳觀看節目,戲曲、曲藝、話劇、器樂、聲樂,她都喜歡聽,因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以至於可以和時代並進。這樣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她生命的結束。
費明儀在香港大會堂演唱的照片
三、作為社會活動家的費明儀
費明儀女士認為,當今中小學音樂教育對於專業音樂的推廣是非常不夠的。由於中小學的功課非常繁重,學校教學和課後作業已經把學生的時間幾乎全部佔據。香港的名校一般都設有藝術班,學生們對各類藝術比賽非常重視,經過賽前的集中訓練,臨場發揮都很到位。可是,比賽結束後這類社團便解散,待到下一次比賽前再臨時組建。
由此可見,香港從小學至大學的教學中缺乏藝術教育與藝術實踐的體制保障,學習音樂、喜歡藝術的學生在時間方面很難保證。香港專業院校不多,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和香港演藝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且建立了從本科至博士的教學層級,培養了不少音樂理論方面的人才。而香港演藝學院側重培養音樂表演型人才,但學生畢業後從事舞台表演的並不多,尤其是聲樂人才更是屈指可數。所以,現在活躍在香港專業音樂界的聲樂演員還是費女士這一代,年輕一輩很少。
從香港的合唱事業發展來看,目前合唱團約有三四十個,較為活躍的也有十幾個,這與20世紀70、80年代香港合唱最興旺的時候相比,還是遜色不少。因為現在社會娛樂越來越多元化,而且國外演出團體來港獻藝的也很多。但就費明儀女士幾十年社會活動的觀察,多數合唱團在聲音訓練上存在聲音「扁」、「直」等發聲問題,未能達到合唱所需要的身歷聲。
費女士組建「明儀合唱團」,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成為香港在海內外演出交流最多的音樂團體之一。出任團長兼指揮的費明儀強調:「一個合唱團想要持久發展,除了同聲、同氣歌唱外,還要同心。」合唱團曲目均由費女士親自選定,包括不同地區、不同風格、不同語言的合唱作品,而且每年一定要有新作品。合唱團沒有固定收入,團員們平時都是義務排練和演出,沒有任何薪金。平時的排練是每週六下午的2:30-5:30進行,若接到演出任務,就在音樂會前2個月加班,即週日下午、週三晚上都要排練。而每次的排練出勤率都能得到保證,可見每位團員對於合唱事業的熱愛。
費女士曾出任紅磡體育館「我要上紅館」合唱比賽的評委,初選時有幾十個合唱社團,到最後決賽也有十幾個團體。由此可以看到香港合唱事業發展程度之一斑。據費女士介紹,類似紅磡體育館「我要上紅館」這樣大規模的合唱比賽在十幾年前也曾舉辦過,學校社團、專業合唱團、業餘社團各比賽一天。
香港政府在推廣音樂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很多合唱團的指揮來自政府的專業委員會。此外,香港音樂界也建立了良性合作的機制,彼此間很團結、很和諧,沒有門派之見,彼此支持。
總體而言,費明儀女士的藝術生涯是由專業逐步走向大眾,由「陽春白雪」逐步走向「下里巴人」的過程。作為第二代香港音樂家的她,在前期獻身歌唱事業,後期投入合唱事業,這正是香港老一輩音樂家的代表和縮影。在費明儀女士的藝術人生中,她燃燒自我,給予了音樂界巨大的光和熱,實現了自我價值,她也正將音樂藝術的聖火傳遞到第三代香港音樂人的手中。
作者係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熊月之:《口述史的價值》,《史林》,2000年第3期,第1-7頁。
2.胡適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高洪波、汪毓和:《樂韻芳華 藝術人生——<律韻芳華,費明儀的故事>新書側記》,《人民音樂》,2009年第5期,第86-87頁。
4.周光蓁:《歲月流金詠芳華——記香港女高音歌唱家費明儀女士》,《人民音樂》,2011年第8期,第12-15頁。
5.劉靖之:《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7月第1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