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提起普洱,人們第一印象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滋味濃醇,香型獨特,香氣高銳持久。可大家或許甚少了解,在中國西南邊陲有這樣一座城市,它以“普洱”為名。美麗的瀾滄江從這裡淌過,不僅締造了自成體系的茶文明,還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盛夏時節,本刊記者隨人民日報社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海外華文媒體團來到雲南省普洱市採風。只見層巒疊嶂、茶香四溢,14個世居民族在這裡幸福著、歌唱著。
從前只聞普洱是茶,來了方知普洱是座城,別後卻發現普洱不只是座城……

本刊記者魏東升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普洱茶園
有茶:
天賜世界茶源、“茶馬古道”驛站
中國素有茶之故鄉的美譽,而普洱則是天賜的世界茶源。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茶園達318萬畝,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
普洱茶文化,匯聚了瀾滄江流域地區布朗、德昂、哈尼、傃、基諾、拉祜、白、彝、藏等少數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元素。從遠代古歌、傳說和民族史詩開始,茶樹就是開天闢地、造育萬物的始祖庇蔭子孫的神樹。在漫長的農耕文明史的演變中,茶或作為藥,或作為飲品,或作為贈禮或祭品,又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質。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一老一少吹奏忙(本刊記者 魏東升 攝)

清代曹雪芹曾在《紅樓夢》中描述道:“普洱名茶撲鼻香,飲茶誰識採茶忙?若憐南國採茶女,忍渴登山與共嘗。”普洱茶是古代的貢品,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如今更是名揚四海,婦孺皆知。知名品牌包括,“雲峰”“白露”“銀毫”“毛尖”等。普洱茶不但能生津、消食、解熱毒,還具有減肥、養顏、醒脾解酒的功效。可謂飲普洱茶有百益而無一害。
7月13日,在主辦方安排下,海外華媒代表來到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一睹千年古茶樹芳容。我們有幸見到了有世界古茶樹王之稱的近3,000歲高齡的野生型大茶樹,領略了普洱板山成片的千年野生茶樹林。
這些歷史的活化石,是中國和世界茶界的珍貴遺產,也是普洱人引以為榮的靚麗風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在此莊嚴地親筆簽名,為普洱景邁山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貢獻一己之力。
據了解,在茶、咖啡、葡萄酒這三大對人類文明和生活起重要作用的農產品飲料中,咖啡類世界遺產在全球有2個、葡萄酒類世界遺產有8個,唯獨茶類的世界遺產還是空白。在申遺方面,普洱走在了世界前列。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遺產工作自2010年6月啟動,國家、省、市、縣各級都高度重視。普洱當地政府官員向華媒代表介紹了申遺的進展,“我們已經進入預備清單,現在是關鍵期。”可謂申遺成功正有時。
此外,近年來為擴大普洱茶的影響,普洱已多次成功舉辦中國普洱茶葉節。以茶會友,廣交天下,讓茶鄉人認識世界,走向世界,也讓世界了解普洱,促進當地經貿大發展。
有歌: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佤族人素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美譽。普洱市西盟縣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從上世紀60年代起,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幾代人的記憶。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村民齊唱《快樂拉祜》(本刊記者 魏東升 攝)

《佤部落》是西盟佤族原生態民間歌舞,是佤族神話傳說、農事節祭、民風民俗等內容的精彩薈萃,它生動地再現了阿佤人從原始社會走來,滿懷對自然,對神靈的敬畏、期盼和崇拜。
在採訪中,我們還觀看了粗獷剛勁的《木鼓舞》《甩髮舞》,佤族的熱情奔放一展無遺。除此之外,刻木記事、結繩記數、剽牛祭鼓等原始生活、風土習俗和民族歌舞,所形成的原始古樸、悠遠神秘的佤族原生態文化,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位於拉祜山鄉大山深處的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的保護傳承基地之一,更是《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全組共有村民119戶494人,他們質朴善良、熱情好客、才華四溢,扛起鋤頭能下地、拿起吉他能上台。
走訪瀾滄各地村落,一間間乾淨整潔且別具民族風情的餐廳和客棧恍如這片古老土地上耀眼閃爍的新星。不僅聚齊遊人的目光,也吸引旅客的停留。人們在這裡感受與千年古茶樹的同步呼吸,聽著當地人訴說悠遠的故事。

採茶女在景邁山古茶林採茶(圖:新華社)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樸而奇異;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傳承千年、魅力獨具,讓人流連忘返。

有信:

“民族團結誓詞碑”見證普洱人

抱誠守真

普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他們的信仰深深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這是一個個講誠信的民族。真誠、善良、表裡如一、言出必行,似乎都是與生俱來的美德。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海外華文媒體團在雲南省普洱市採風(周曉宇 攝)

來普洱之前就聽說這裡有一座馳名全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遺憾的是今次因故我們採訪團與它失之交臂。據介紹,“民族團結誓詞碑”位於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誓詞碑是在1951年1月1日的佤族傳統盟誓儀式後建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各族人民大團結跟黨走的象徵。它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
誓詞碑是當時普洱專區各民族代表在中共中央、毛澤東的關懷下赴北京參加了國慶周年觀禮回鄉後,為消除民族隔閡、化解民族矛盾,決心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團結一致、共建幸福大家庭,並通過舉行少數民族剽牛、喝咒水等習俗儀式,誓死立下誓言而建立的。
“從建立誓詞碑開始,民族團結就已深入人心,六十多年來,普洱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發生過因民族問題而產生的重大群體性事件。”普洱市委副書記陸平介紹說。甚至於,這裡的很多老百姓至今都不清楚“派出所”的職能是什麼。
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民族團結誓詞碑
歷史上在佤族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曾受到諸葛亮極大的幫助。諸葛亮教會他們祖先種植水稻、建造房屋。佤族先民還稱,諸葛亮曾和他們有過一個約定,那就是為漢朝看守南大門。
令人敬佩的是,佤族人民真的守住了這個沉甸甸的承諾,而且一守就是1,700多年。1890年英國入侵雲南,佤族全族殊死抗爭侵略者,終於同各族人民一道在1934年將英軍趕了出去。之後雲南又遭受日軍的侵入,佤族組建了一支遊擊部隊與他們周旋,英勇抗敵,與全國人民一同驅逐日寇,獲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所做的這一切是因為佤族人民謹記著祖先許下的莊嚴承諾。品茗普洱思千緒 茶馬古道賞歌舞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8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