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每一個時代的社會建設都有其具體的奮鬥目標。本文從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三個歷史階段,對新中國七十年社會建設的奮鬥歷史做了認真系統梳理,歸納總結了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萬事開頭難。建國伊始,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進行社會改造。這是站起來階段社會建設的主要特徵,中國不僅要摧毀舊的、落後的、反革命的社會系統,而且要建設一個新的、先進的、革命的社會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迅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建設和發展,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實現了從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向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的徹底轉換。
在廣大農村和農業領域,中共中央從1951年12月開始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個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因此,這個時期的農村社會建設走的是合作化道路,從過去的個體勞動變成了集體勞動,從過去的家庭分配變成了集體分配。中國農村這種社會建設有利於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否則新中國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那時,個體手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1%。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標誌著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中國共產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連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與此同時,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最終不到十年,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徹底消滅了。
城市社會建設基本上實行單位制。“一五”計劃期間,中國模仿蘇聯模式,在建立廠房的同時,建造職工生活區。這固然有生活便利方面的考慮,更為重要的考慮是職工住宅應該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於資本主義的原則體現。這種工業社區的組合模式為“單位辦社會”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性空間條件。但這種空間具有明顯的封閉性,體制性的限制使得其員工無法走出單位的轄區,缺乏社會流動,也帶來“排他性”。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使得人們不願意輕易離開單位空間。

歷史總是螺旋式的前進。富起來階段的社會建設,如果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要千方百計恢復社會活力,打破不合理條條框框的限制和制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遷,在從傳統的封閉的農耕社會向現代的開放的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所有制結構出現了變化,社會流動越來越頻繁,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些都使得“單位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逐步解體。
在農村誕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導致了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恢復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它是中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業生產中,農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承包經營集體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產資料,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於農戶。集體作為發包方除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經營某些工副業外,主要是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從1978年到1985年,中國社會中的人民公社最終退出歷史的舞台,重新恢復了鄉、民族鄉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確保了把所有的職工都納入“單位制”之中。改革以後,這種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被打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從一開始承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到後來逐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且公有制經濟本身也出現了實現形式的多樣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後,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流通體制、勞動人事、社會保障、戶籍等制度的改革,中國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活動空間,社會流動明顯加劇。在城鄉之間,原來附著於土地上的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出現了全國規模的“民工潮”,僵硬的城鄉二元格局出現了鬆動。在單位之間,職員的流動已司空見慣,出現了大量國有企業職工流入外資企業,大量內陸省份人才如教師、管理人員等流入沿海城市,單位幾乎不再有任何措施可以嚴格限制人員的流動。
在農村誕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導致了人民公社體制的終止。安徽省風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
左上:1978年冬,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大包干”契約(資料照片);
左下:1981年,部分“大包干”帶頭人在茅草屋農舍前合影(資料照片);
右上:1982年,小崗村村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宏昌(後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兒子嚴余山(左一)等合影(資料照片);
右下:2018年11月28日,嚴宏昌(左六)在自家樓房前和兒子嚴余山(左四)及部分家人合影(圖:新華社)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落實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強起來時期社會建設的特點就是對社會組織賦權賦能,強調建立共建共享社會,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共享社會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共享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主要體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大力完善包括機會公平在內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包括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維護和增強全國統一高考在人才選拔培養中的核心地位,清理規範各類特殊招生形式;落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和國有企業分級分類公開招聘制度,做到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創造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治理就業的隱形門檻。
三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四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努力創造就業崗位,盡力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同時引導和鼓勵他們到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化解產能過剩也會導致部分職工下崗失業,通過做好社會政策托底工作,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同時加強技能培訓,促進轉崗就業。
五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把調節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準體系,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
六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眾患病得不到及時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傳染病流行,不僅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會受到重大影響,而且社會會付出沉重代價。
強起來時期社會建設的特點是對社會組織賦權賦能,強調建立共建共享社會,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圖為湖北武漢百步亭社區居民們舉辦“萬家宴”(圖:新華社)
七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現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存在不少問題,必須通過改革加以解決。城鄉社區處於黨同群眾連接的“最後一公里”,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深入拓展區域化黨建。調整和完善不適應的管理體制機制,推動管理重心下移,把經常性具體服務和管理職責落下去,把人財物和權責利對稱下沉到基層,把為群眾服務的資源和力量儘量交給與老百姓最貼近的基層組織去做,增強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八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著力建設平安中國。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離開社會穩定,不僅改革發展不可能順利推進,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從世界範圍看,許多國家由於政局動盪、社會動亂,不僅失去發展機遇,也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九是新時代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加強和改進社會建設永遠在路上,永無止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是新時代加強社會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指導和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團結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8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史帥、周琦、李博揚、連柳蕙、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