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牆柳,市井樓,熙攘夷門古帝州。漕糧渡,白帆稠,繁華史跡可回眸。人微時運情非淡,筆落風俗意自悠。學子清明驚世夢,河圖一紙遞千秋。”這首《清明上河圖歌》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中心教授、文化學者趙為民專為《清明上河圖3.0》所作。繼去年夏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展出後,今年7月26日至8月25日,聯合主辦方北京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攜手,將《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展帶到了它的第二站、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盛世長卷”呈現一幅近5米高、30餘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巨幅動態高清投影。動畫的線稿部分由20餘位畫師歷時400多天手工繪製而成,真實還原原作筆觸,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宋代畫作效果,並通過後期合成、render等手法,讓畫中事物“活起來”
《清明上河圖》原作珍藏於北京故宮,每隔3至5年才展出一次,每次展出皆因參觀者甚眾,每人只能在畫前停留短短幾分鐘,很難認真觀賞、仔細品味。2015年的展出甚至引發了好笑又辛酸的“故宮跑”——為了不被限流,觀眾排隊進場後立刻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奔向展廳。
無論是絹本還是紙本,中國的傳統名畫原作大多質地脆弱,極易受保存環境影響。既要對它們善加保護,又不應將其束之高閣。如何運用現代科技,讓古老的藝術品重新煥發生機,確實是一個難題和課題。
2010年,一幅電子動畫版《清明上河圖》成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引起轟動。8年後,《清明上河圖3.0》以3D面貌亮相北京故宮,“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帶給觀眾更大的震撼。而今年夏天,香港的觀眾也可以享受到這場文化盛宴。
“立足於超級互聯的世界,博物館需融入潮流,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和新的表達方式尋找新觀眾。”這正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手打造此次數碼藝術展的目的與初衷。
“汴河碼頭”球幕影院的180°影片採用一鏡到底的技術,將原作畫面還原成視覺上可移動的立體空間。參觀者置身其中,仿佛正行駛在汴河上,觀賞“兩岸風煙天下無”的盛景
此次展覽由“開放之城”《清明上河圖》之旅、“盛世長卷”巨幅動態高清投影、“汴河碼頭”180°球幕影院、“宋‘潮’遊樂園”親子民藝體驗空間、圖書閱覽、公共活動與文創衍生等部分組成,借助8K超高清數字技術、4D動感影像,讓觀眾能夠對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服飾等進行沉浸式體驗,從而真正讀懂這幅傳世畫作。
“盛世長卷”為觀眾呈現一幅近5米高、30餘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巨幅動態高清投影。動畫的線稿部分由20餘位畫師歷時400多天、全手工描線勾勒而成,數百個人物、大小船只、車馬樹木等,僅線描稿就超過十萬張,然後再一幀一幀串聯重疊制作,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原畫作的質感與神韻不被丟失。大到早春郊野、寬闊河面、農舍酒肆、茶樓餐館,小到舟車的鉚釘、攤販的貨物、招牌的文字,都變得觸手可及,觀眾可以看清那些出門遊春玩耍者、忙碌的商販和船夫、駱駝商隊裡的各國商人,各自不同的動作與細微的表情。
“汴河碼頭”球幕影院的180°影片,是今次展覽中另一個吸睛亮點。影片採用一鏡到底的技術,描繪汴河從白天到傍晚的生動景象,將原作畫面還原成視覺上可移動的立體空間。觀眾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成畫中人,穿過濕漉漉的青磚小徑,來到汴河邊;坐上一艘搖晃的船,四周彌漫著水霧;船行過虹橋,猛地顛簸了一下,小心,不要把手中物品掉進河裡了……夜晚來臨,無數盞緩緩升空的孔明燈與繁星交相輝映,美不勝收。來到這裡,熟悉歷史的人會會心一笑:宋代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大發展的時代,其經濟總量遠超漢唐,宋代之前的城市有“宵禁”之制,而此時“宵禁”制瓦解,才出現了繁華的夜市。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穿過虹橋,球幕的影片會轉為夜景,宋代不實行“宵禁”,夜裡的汴京燈火通明
此外,“宋‘潮’遊樂園”是在香港首次展出的項目,採用Cosplay形式,激活《東京夢華錄》中描繪的元宵燈會盛況。觀眾可以在這裡猜燈謎、玩填字遊戲、用活字印刷術親手印出一首宋詞、拓印年畫、為兒童版《清明上河圖》題跋……
在首次展出的“宋‘潮’遊樂園”中,遊客可以親手為兒童版《清明上河圖》題跋
《清明上河圖》在中國歷代名畫中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藝術珍品,甚至有著“天下第一畫”的稱號。關於傳世《清明上河圖》的數量,至今沒有定論。北京故宮相關人士參與編纂的《清明上河圖:珍藏版》一書說:“中國大陸有10件,中國台灣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國有6件,歐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通常認為,以《清明上河圖》為題,且有一定價值的作品在全世界達50件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件:一為北宋張擇端所繪(絹本墨筆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這類繪畫題材的原創本,標誌著宋代風俗畫的最高藝術成就;二是明代仇英本(絹本設色,縱30.5厘米、橫987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參照宋本構圖,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三是清代宮廷畫家陳枚等5人合繪(絹本設色,縱35.6厘米、橫1,152.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又稱“清院本”,也是以蘇州為背景,加入了一些北京禁軍騎射操練場景的內容,由於“清院本”受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立體感很強,人物的身體比例更加適度,比“宋本”和“明本”顯得更為工整、精緻。
此次《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展基於“宋本”,以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為背景。據測算,北宋鼎盛時期,人均GDP超出歐洲三成,汴京人口超百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歷史學家視汴京為“中國古代城市制度發生重大變革以後的第一個大城市”,這種變革,體現在城市由王權政治的產物轉變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平民和商人開始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角。從精英文化到普羅文化,伴隨著城市制度的變革,獨具風格的宋代美學也應運而生。陳寅恪曾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因此,儘管宋代的軟弱軍事、腐朽政權一直飽受詬病,但張擇端明白這個朝代的價值在哪裡,他筆下的《清明上河圖》,正是極簡、素雅的“宋代美學”的巔峰之作。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8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史帥、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