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古代人竟然沒有暑假??
遙想筆者童年,最怕的就是8月底,暑假作業還沒做完,第二天就要開學了。不過現在的小朋友們上學真的是不要再幸福了。不信,今天筆者帶你們看看古人上學,那才叫苦呢!
古代一般的學生沒有專門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樑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進行一下考試衝刺。
清道光皇帝行樂圖,圖左方可見正在讀書的皇子
制定於清朝嘉慶年間的一份《義學條規》專門寫道:「長不輟耕,幼不輟讀,暑日休務者,薄其餼廩。」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勞動,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學,私塾先生如果膽敢給小朋友們放暑假,家長可以扣他的工資。
幾歲上學?
古人上學年齡其實沒有統一規定,如唐朝6、7歲的兒童就可以進「小學」,但大多數情況都比較晚上學,如明朝有規定「8歲以上、15歲以下,皆入社學(相當於小學)」,古代有20歲上小學也比較多見。而且一般也不會有入學考試,要參加科舉考試,都是有這個資質,自願報名參加。
何時開學?
古人有三種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漢朝開始,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秋季入學和現代開學時間接近。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學成了主流,不過在開學時間一般為農曆十月。
學些甚麼?
明代殿試情景
都知道古人一般都是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開始識字,這些都是識字的基本教材,簡稱「三百千千」。然後才開始學習經、史、數學等,當然也會學習本朝的律令以及冠、婚、喪、祭等禮儀。
到了明清時期,有的學校已經開始出現了「課表」,如明代魏校在擔任廣東提學副使期間,設置了一份課程表,裡面就包括「教琴、習射、習樂歌詠」等內容。
古代學校怎麼放假?
雖然沒有寒暑假,但古代學生肯定也有假期,以古代的「國立大學」為例,早在漢武帝時期,從官方創立太學開始,就有了太學生的休假制度,主要是「田假」和「授衣假」,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和寒假。
一直到隋唐時代,才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假期制度。國子學是隋朝中央政府建立起來的最高學府。據史料記載,當時有三種假期:
第一種是「旬假」,十天為一旬,每旬只放一天假,不允許外地的學生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每年農曆五月份開始放假,時間一個月左右,出身農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幫忙干農活。
第三種是「授衣假」,是每年農曆九月份天氣漸漸變冷以後,讓學生回家取衣服的假,時間也是一個月左右(往返路上的時間不算天數)。唐朝對假期有嚴格的制度:凡逾期不返校者將被開除,但是路途太遙遠的也可以適當申請延長假期。
而暑假了這個概念是清朝末年出現的,當時西學東漸,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將西方的現代教育模式帶到了中國,也把歐美等國放暑假的習慣帶了進來。
本文摘自《知識》雜誌第106期,文/潘典,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知識》雜誌。
-End-
熱文精選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更多有趣味
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