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改變了中國、影響著全世界,書寫了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外交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全面服務國內經濟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廣交世界朋友,推動全球和平安全和發展事業,展現了中國外交氣派和風格,形成了中國外交的特色。在歡慶新中國70華誕之際,回首新中國的外交歷程和成就,可以認清我們從哪裡來,明確我們往哪裡去,並滿懷信心迎接未來。

| 北京 張清敏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據此可以把新中國外交的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終結屈辱外交,

“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真正昂首世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繼承的是舊中國屈辱的外交遺產,國際上面對的是東西對峙的冷戰國際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政府確立了“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鬥”的目標,在外交上提出,“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擁護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為此實施了三大政策,揭開了中國外交的新篇章。

第一項政策被稱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針對舊中國所遺留的屈辱外交遺產而提出。新中國成立前夕,西方列強根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華攫取了大量特權。新中國政府根據“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政策,有計劃、分國別、按行業,有步驟地逐步清除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權。同時,對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訂,或修改,或重定”。從這兩方面,割斷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聯繫,揭開了中國外交的新的一頁。

第二項政策是“另起爐灶”。其一,不承認外國政府與舊中國政府之間的外交關係,也不承認外國在中國的原外交官身份,而是提出凡願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外國政府,必須“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係”,對新中國友好、“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談判建交”。其二,“不依靠舊外交部的一套人馬辦外交”,“創建新型的外交隊伍”。這批外交幹部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人組成:建國以前就從事外交和外事工作的原中央外事組的幹部,從全國各大軍區、各大行政區調來的領導骨幹,以及從文科大學選來的畢業生。從本質上講,組建這支隊伍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獨立與安全,因此,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稱這支新型的外交隊伍是一支“文裝解放軍”,並為這支隊伍提出了十六字方針,即“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有了一支合格的外交隊伍,新的外交關係就有了組織上的保證。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外交“破舊立新”,結束舊中國的屈辱外交,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鞏固獨立,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目標,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條件。上圖: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求同存異”政策,化解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和誤解,開啟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新歷程,迎來了新中國外交史上第二次建交高峰。下圖:1974年4月,鄧小平副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他在會上闡述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劃分”三個世界”理論和中國對外關係原則

第三項政策是“一邊倒”。為了保障安全,鞏固獨立,新中國政府宣布“一邊倒”政策,明確“聯合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與蘇聯協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基礎上,中蘇雙方於1950年2月14日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用法律形式固定了中蘇友誼,使得新中國有一個可靠的同盟。

除了以上三大政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也是新中國對外政策的主要內容。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東北、東南和南方對中國發動軍事威脅。立足未穩的新中國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東北,派出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把美國軍隊推回到“三八線”以南;在南部,支持印度支那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成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實現了地區和平;在東南,解放沿海島嶼,打擊了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粉碎了其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擊退了美國對中國的威脅。

與周邊國家發展關係時,新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形成了中國解決邊界問題的基本政策,即解決邊界問題的目的“是安定四鄰,爭取國際形勢的和緩,便於進行建設”,原則是“使雙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礎上加以解決,而不在於我們必須多佔一些地方”,方式“只能用和平的方法,不容許有別的方法”,依據是在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時,“既要照顧過去的歷史背景,又要照顧已經形成的實際情況和雙邊關係的大局,在解決之前,維持現狀”。根據這些原則,中國與緬甸、尼泊爾、朝鮮、蒙古和巴基斯坦等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實現了周邊的穩定與安全。

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係方面,廣大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在亞、非、拉地區,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共同的處境和願望,發展雙邊關係的基礎良好。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求同存異”政策,化解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和誤解,促進了亞非國家對中國的理解,開啟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新歷程,迎來了新中國外交史上第二次建交高峰。隨後,中國對亞、非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範圍廣、數量多、形式多樣的援助,產生了巨大影響。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在國際上給與中國積極支持,例如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第2758號決議中的76張贊同票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成為中國外交最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外交破舊立新,結束舊中國的屈辱外交,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創建新型外交,鞏固獨立。這些外交成就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目標,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條件。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適應國內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設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在“請進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參與多邊外交和國際組織,開啟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圖為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

冷靜應對國際風雲,
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1978年12月,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將國內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一政策隨後逐步體現在對外政策上。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根據美蘇在全球爭霸態勢和國際戰略平衡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調整了外交戰略,決定執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政策,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實現了“富起來”的目標。

不結盟政策首先體現在拉開與美國的距離。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與蘇聯在全球展開對抗,並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中國政府決定與美國拉開距離,在堅決反對美國對台灣出售武器的過程中,與美方達成《八一七公報》。這個公報與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報》和1978年中美《建交公報》構成了發展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

不結盟政策其次體現在松動與蘇聯的關係。1979年入侵阿富汗後,蘇聯的戰略擴張走到了盡頭,開始收縮。中國不失時機地抓住機會,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提出在蘇聯消除三大障礙——入侵阿富汗、在中蘇和中蒙邊界部署大量軍隊、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基礎上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到20世紀80年代末,三大障礙消除,中蘇關係實現了正常化。對中蘇關係的這些調整使中國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

不結盟政策還體現在與廣大發展中國國家的關係中。中國繼續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並將這一關係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隨著對美蘇政策的調整,中國改變了以往“以美劃線”和“以蘇劃線”的做法,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強調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關係,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實踐,集中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發起創辦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推動這個倡議從點到面、由大寫意到工筆畫正在逐步得到實施。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首次向世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了適應國內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實施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在“請進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參與多邊外交和國際組織,開啟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1980年,中國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同年,中國開始參加日內瓦裁軍會議及其下屬各特委會和工作組的活動,提出中國的裁軍主張,推動裁軍。1986年7月,中國向關貿總協定提出申請恢復締約方地位,並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截止2008年,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項國際公約,參與了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積極成員。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國際格局發生巨變。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藏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核心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在具體外交實踐中就是“不扛旗”“不當頭”“不對抗”“不樹敵”,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發展雙邊關係,在一些並不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采取相對“超脫”的態度,打破了西方國家制裁,與印尼復交、與韓國和新加坡建立外交關係,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穩定了周邊環境,服務了國內經濟建設,確保中國的經濟建設“積極有為”。

冷戰結束後,針對美國利用各種借口對中國施壓的做法,中國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既維護了中國的主權,也維護了中美關係的大局。蘇聯解體後,中國沉著應付,使中蘇關係順利過渡到中俄關係,並以中俄構築戰略夥伴關係為開頭,廣泛地同許多國家建立起了一種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新型國家關係,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中國同中亞國家共同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構成西北地區和平安全地區,同東盟國家以密切的政治對話和經濟合作為基礎的相互信任的增加,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與一些國家解決了邊界問題,或達成了協議、實現了邊界的和平,睦鄰友好狀況進一步改善,使中國周邊環境一度達到歷史上的最好時期。

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不僅積極參與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的活動,而且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參與東盟地區論壇以及東亞峰會等地區性多邊機制,推進周邊利益共同體建設。通過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主持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等,中國逐步扭轉了被動參加多邊外交的模式,成為多邊外交機制的主動參與者、倡導者乃至主導者。在國際事務中,中國仗義執言,在一些熱點問題和事關世界前途的和平與發展問題上,提出有價值的主張,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促進世界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和負責任大國。

務實靈活的外交工作,妥善處理了紛繁複雜的國際矛盾和紛爭,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爭取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於實現“富起來”的戰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面服務於民族復興大業,
在新時代展現中國全球外交新篇章
2017年,十九大報告擘畫了強起來的路線圖,即到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服務這個目標,近年來中國外交在理念、實踐和制度上不斷創新,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外交理念的創新,體現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外交的一條主線和兩個目標。一條主線是“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既是歷史潮流和時代要求,也是中國經驗和中國發展需求。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國家對中國開始擔憂,中國政府不斷強調中國不走強國必霸的道路。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強調,“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作為新內容納入新修正的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方式宣示了中國堅持走和平道路的決心。
兩個目標中,第一個目標是“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這裡所說的新型國際關係,就是與冷戰期間的結盟與對抗所不同的一種“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關係。這種理念是對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外交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根據新時代國際關係的新特點,對未來國際關係提出的一個重要倡議,即“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
在對這一目標的實踐上,中國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推進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迄今已同75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第二個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適應全球化發展的一個新理念,是習近平主席近年來在不同場合闡述中國對外政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理念。2017年,十九大報告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之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具體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創新驅動,協同聯動,公平包容,平衡普惠的新發展觀,不僅堅持國家利益的底線,也要平衡義利關係,不能見利忘義的正確義利觀,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等。
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改變了中國、影響著全世界,書寫了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書寫國際合作共贏的恢宏篇章。圖為泰國曼谷的一位女士(右)“接過”雲南花農“遞出”的一支鮮花(圖:拼版照片,新華社)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集中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推動這個倡議從點到面、由大寫意到工筆畫正在逐步得到實施。實施範圍也從亞歐延伸到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島國。至2019年3月,中國政府已經與125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3份合作文件。
中國外交通過制度創新展現了制度特色。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對中國對外工作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增設新的機構,加強頂層設計。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成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理順部門之間的合作。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把包括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在內的多個小組改為委員會,增加組織的權威性等。通過這些制度創新,完善相關法律,加強頂層設計,推動中層協調和機制建設,狠抓基層落實,完善了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對外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及時得到貫徹落實。
中國外交的實踐創新還表現在首腦外交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首腦外交是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推動雙邊關係的火車頭和穩定器。十八大以來至十九大期間,習近平主席28次踏出國門,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主辦主場多邊首腦外交活動,如,21個成員國領導人參加2014年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8個嘉賓國領導人及7個主要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參加2016年的20國集團杭州峰會;分別有29位和37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2017年和2019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在首腦外交特別是多邊首腦外交場合,中國國家主席發表主旨演講,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主張,就熱點問題給出中國方案,引領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領導人外交。
新中國成立70 年來,中國外交經受各種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隨著中國在新時代堅實地向“強起來”的目標邁進,中國外交的舞台更寬廣,責任更重大,人們的關注更多,期待也更高。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迎來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張清敏:維護國家獨立、維護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外交七十年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系主任、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