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當日,董建華在上海出世,自幼便在民族危亡之中接受愛國教育。半生經商,濃厚的家國情令他對港事國事多有承擔。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在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開拓者,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以來,他繼續為國家和香港發展進步盡心竭力,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智慧、資源無私奉獻給了國家和“一國兩制”事業,令人敬佩,也為後來者以身率範。“雙鬢多年作雪,寸心一片如丹”,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董建華“‘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可謂實至名歸。
1997年7月1日清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簽署香港回歸條例草案。條例草案在當天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臨時立法會會議上通過(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董建華曾經說過:“我覺得香港同國家的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們經常要考慮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所有做的事情要考慮到國家的利益,這樣不但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也符合香港的利益。”因此,他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董建華對國家利益的高度關注,首先來自他的家庭教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當日,董建華在上海出世;同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民族危亡之際,國人同仇敵愾。幼年的董建華所接受的愛國教育,便是來自父親董浩雲的言傳身教。2018年,董建華會見周恩來總理姪女周秉德女士,再次講到幼時上海外灘公園立有一塊牌,寫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父親當時告訴他:“等你長大了,你要記住,這塊牌不可以再在這裡。”筆者陪同在會見現場,董先生那真摯的家國情懷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淚腺。
“我到香港之後,日日都會看《大公報》,一直到今天。”董建華說,父親每天會用筆在報上圈出一些新聞要他看,又提出兩個問題一齊討論,“他這樣教我,使我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成長過程當中我就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董建華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我沒想過會當上行政長官。我是從商,在過程中也參與港事國事,有什麼可以做的,我都樂意去做。濃厚的家國情,令我對港事國事有所承擔。”董建華回憶道,“在香港回歸前的二、三年,許多朋友勸我出來為國家做點事,後來邵逸夫先生跑來勸我,說我應該出來了,我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是,我想到我父親的話,我們要為中國人做點什麼,所以就站出來了。”
在歷史的重要關頭,董建華擔負起“一國兩制”事業的重任。“我長期經商,沒有從過政,但好在有國家的支持,有港人的支持。”他先後擔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推動“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中,他深刻地認識到“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他一再表示,我們要對“一國兩制”有清醒的認識,有了“一國”,才可以有“兩制”。擔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期間,董建華共發表過8份施政報告,這8份報告雖各有特色,但無一例外地提倡認識祖國,鼓勵以做中國人為榮。董建華始終堅信,國家的將來就是香港的將來:“絕大多數香港人知道‘一國兩制’的落實對香港太重要了,所以我們香港人都會支持‘一國兩制’。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要提醒自己,有了‘一國’,才可以有‘兩制’。我認為絕大多數香港人知道這樣一件事情,所以‘一國兩制’今天才能夠在香港這樣落實。”
他還常常翻看《鄧小平文選》,重溫這位偉人治港的雄才偉略。“他(鄧小平)說有一個問題必須說明,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這是不行的,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中央確實是不干預特別行政區的具體事務的,也不需要干預,但是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董建華感慨道,“先有‘一國’後有‘兩制’,面對‘一國兩制’,今天的香港需要一個更宏大的視野和歷史觀,需要一個中國本位而非僅僅香港本位的思維。正因為‘一國兩制’的實踐遭受挑戰,才需要我們更加堅守。香港在‘一國兩制’問題上是不可以退的,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向前一步,才是我們的希望。”
“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這是董建華常說的話,他用這句淺顯易懂的話,詮釋了香港與國家的關係,詮釋了維護國家利益對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
為“一國兩制”實踐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1999年10月1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出席於香港大球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國慶文藝匯演。圖為行政長官及夫人向參觀匯演的群眾致意(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香港會見董建華時表示,你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可以說是在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開拓者,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人民日報》在介紹獲得“‘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的董建華時這樣評價道:“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作出重要貢獻。他帶領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人士,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以及‘非典’疫情等帶來的種種困難,妥善處理諸多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維護香港的整體利益,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香港順利回歸與平穩過渡和‘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作出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回歸伊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一個全新的實踐,作為探路者的董建華背負著歷史的責任,是第一個“探路者”,要在自己手中將鄧小平的偉大構想變為現實。在回歸後最初的幾年裡,董建華積極全面推動社會改革,對症下藥,妥善地處理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打下堅實基礎。
“一國兩制”不是一句口號,它體現在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民生,它影響著每一個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董建華在任8年,不是風平浪靜的8年。1997年7月2日,香港剛剛慶祝回歸不到24小時,泰國就宣布泰銖同美元脫鉤,亞洲金融風暴開始了。面對金融風暴給亞洲廣大地區帶來的經濟困難,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減稅、減差餉等一系列措施,紓解民困,重建信心。1998年8月,恆生指數跌至谷底,董建華果斷做出動用近1,200億港元外匯基金入市干預的決定,成功打贏了“世紀決戰”,穩定了香港金融市場的運作。
從1999年開始,特區政府在保證行政架構和公務員隊伍穩定的情況下,對公務員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合約制取代長俸制、薪金與表現掛鉤、簡化紀律處分程序、引入以服務精神為本的管理文化等。
2002年,董建華領導的第二屆特區政府,開始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以改革政府架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問責制下主要官員權責分明,可以更好地接受問責,這將會強化主要官員重視民意、民情,讓市民更了解政府的政策。
除了行政方面的改革,董建華還在第二個任期內,領導特區政府成功地抗擊了沙士(SARS,也稱“非典”)的肆虐,克服全球經濟放緩的不利影響,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戰略,促成香港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關注教育,紆解民困,為港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總體上保持了香港經濟、金融和社會的穩定。2004年,特區政府為經濟復甦採取的各項政策措施初見成效,失業率降至6.7%,總就業人數則創出330萬的歷史高峰,經濟增長率達8.1%,是過去7年中發展最好的一年。
香港剛剛回歸祖國時,總有些人懷疑“一國兩制”到底能否成功落實,社會能否保持繁榮穩定,而這些成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回答。
為香港繁榮穩定和市民福祉殫精竭慮
2005年4月25日,香港各界480多個團體聯合舉辦晚會,祝賀董建華榮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大會條幅寫著“感謝董建華先生對香港社會發展的貢獻”,這是香港各界人士發自內心的聲音。
擔任行政長官的時間裡,董建華在實踐“一國兩制”這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制度時面臨極大的挑戰,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市民福祉他殫精竭慮,每天早上7點上班,深夜11點下班,因而在此後8年中博得了“7-11”的“綽號”。正是在他不懈努力下,特區政府在發展香港本地經濟、科技、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2年6月27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為大埔白石角的香港科學園主持揭幕典禮(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今天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可以追溯到董建華1997年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在這份施政報告裡,董建華就提出粵港合作,認為“粵港合作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大金礦”。自1998年開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每年召開一次,董建華幾乎每次都會出席。
再比如創新科技。近年來,面對全球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香港興起了科創熱潮。其實,早在回歸之初,發展創新科技、實現香港經濟轉型就是董建華著手規劃的大計之一。1998年3月,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成立,董建華邀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擔任主席,包括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查懋聲、張立綱、鄭海泉、高錕、廖柏偉等在內的多位科技界精英也都參與其中。該委員會成立半年後提交的第一份報告中的主要建議,被董建華採納入當年的施政報告,其中包括成立一項50億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以及設立應用科技研究院。對於此後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該委員會的建議和報告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此外,董建華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就提出,要在新界沙田白石角發展科學園。1998年7月7日,政府宣布成立臨時香港科學園有限公司,負責策劃及發展科學園。在政府的新聞公報中有這樣的表述:“行政長官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承諾協助香港經濟邁向高科技及高增值,而興建科學園是其中一個主要項目。”
4年後,科學園落成,董建華在揭幕典禮的致辭中說:“香港經濟需要作出重要的、根本的、深入的和前所未有的轉型。能夠在這關鍵時刻成功轉型,香港就可再闖高峰⋯⋯推動創新科技,讓香港經濟走向高增值,切合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和科技廣泛應用所需,是我一貫的重要施政方針,且早於就任行政長官前,已經提出這樣的主張。過去幾年,社會各界對香港經濟環境作了深入的反思,這個過程其實較目前看來帶有更積極正面的意義。儘管市民或會感到困惑不安,但可喜的是社會人士,特別是商界,都確認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賴以成功的要素。這種醒悟和認同十分重要。雖然偶爾會有些個別批評,但社會普遍認同確有需要因應香港的獨特環境,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2003年3月14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探望前線醫護人員,親身瞭解他們處理呼吸道感染個案爆發的情況(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只要認定了是對香港繁榮發展局面有利的事,董建華從來果斷堅定、不懼批評,正如老朋友金庸對他的評價:“性格像山一樣,是那種困難來了能夠擋得住的人。”
在首屆特區政府推行的政策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八萬五建屋計劃”。房屋土地問題一向是社會怨氣“最大的根”,亦是“制造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根”。董建華上任之初,立即提出“八萬五”計劃:每年興建八萬五千個房屋單位,10年後,令全港7成家庭擁有自置物業,輪候公屋時間縮短至3年。
可惜的是,由於生不逢時,“八萬五”計劃不得不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下草草收場。當時,甚至有人批評這一計劃過於進取,衝擊了樓價。如今香港的樓價比1997年最高峰時還高出6、7成,除了地產和金融,其他產業幾乎都在高樓價的壓抑下難有發展空間,進而造成貧富懸殊,年輕人看不到出路,民怨沸騰。前兩年,當有媒體問“市民當年是否錯怪了你”,董建華笑答“市民怪責是小事”,同時,他表示早年間視察市區劏房時,感到“好忟憎、好心悒”,並再次呼籲“本地房屋長遠根本唔夠,居住環境一定要有適當尊嚴”。
如今,董建華發起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仍然在致力探討香港如何走出房屋供求失衡困局,並提出支持建設明日大嶼等進取的土地房屋策略。董建華本人也仍然心繫這一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每當在報紙上看到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可行方案,他會保留下來,交予基金的同事研究。
2004年6月22日,董建華巡視南區,在香港仔大道和東勝道與居民傾談
敢於同破壞“一國兩制”的言行作鬥爭
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過程,就是面對問題、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的過程。隨著“一國兩制”實踐的不斷深入,香港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出現了一些觸及“一國兩制”原則底線的事件。在這些影響香港發展的重要事件中,我們總能聽到董建華堅定的發聲。
2014年“佔中”期間,他多次表達自己的意見。9月3日,他會見傳媒,明確表示,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問題的決定,指出這是香港民主進程歷史中跨出的最大一步,更表示堅決反對“佔中”。到了10月24日,當時“佔中”已進入第27天,董建華專門召開記者會,表示“‘佔中’引起的嚴重後果會超出我們想象,最終買單的是香港普羅市民。”他更強調,“沒有國家做後盾,香港不可能有繁榮的今天,更不知道明天會怎樣。重建內地與香港的互信是當務之急,這個責任落在我們身上。”
2018年11月30日,團結香港基金舉辦香港醫療體系研討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出席(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董建華多次表達反對“港獨”的堅定立場。2016年11月11日,在他出席團結香港基金會兩周年晚宴時,就香港立法會的宣誓風波表示,近日香港的立法會宣誓風波令全港700萬市民同感憤慨。有候任議員在莊嚴的立法會宣誓時公然侮辱國家和民族、鼓吹“港獨”的事件,這不單只是一個抵觸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大是大非問題,更加衝擊了“一國兩制”的基礎,損害香港和廣大市民的利益。“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香港生根立命之本,任何偏離對我們的損害實在難以計算。所以我在此一定要告訴香港的反對派人士及市民大眾,我們必須嚴肅堅守,不要讓一小撮煽動“港獨”的人士對我們這個立命之本造成任何的破壞。
2018年8月7日,他就香港警方引用《社團條例》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一事表示,留意到社會有人鼓吹“港獨”,認為這些人所做出的行為正在危害香港的發展及市民的生計。他重申,“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如提倡香港獨立等行為,決不能允許”,而民族黨鼓吹獨立,對此進行活動宣傳,警方基於國家安全及公共安全理由,引用《社團條例》考慮禁止該組織運作,“是合情合理”。
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反修例”風波愈演愈烈,激進暴徒肆意踐踏法治,惡意破壞社會秩序,野蠻攻擊執法警察,殘暴毆打無辜市民,一些人甚至公然鼓吹“港獨”,包圍和衝擊中央政府駐港機構,肆意侮辱國旗、國徽和區徽,公然挑戰國家主權和“一國兩制”原則底線,其氣焰之囂張、行徑之惡劣,令人發指。董建華多次發表聲明,表達自己對這些行徑的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
7月21日下午,激進暴徒圍堵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大樓,破壞設施、污損國徽,噴塗侮辱國家、民族的字句。董建華心痛到一夜未眠,於22日早上發表聲明進行譴責。聲明表示,國徽是國家的象征,故意以塗劃或玷污等方式侮辱國徽,是公然挑戰國家主權和中央權威,嚴重傷害全國人民的感情,逾越了表達意見的底線,必須受到嚴厲的譴責,必須依法追究到底。
7月31日,在團結香港基金午餐會上,他又一次指出,持續的亂局和暴力衝突,已經嚴重損害香港的法治,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侵蝕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甚至影響到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他呼籲,停止撕裂,停止抗爭,珍惜香港。
8月5日傍晚,董建華再次發表聲明:我全力支持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首的特區政府依法治港,全力支持警方嚴正執法,恢復社會安定繁榮。小部分暴徒以及其支持者,用各種方式侵害市民的自由生活,以各種威嚇手段阻礙市民上班,擾亂公共交通和社會秩序,企圖綁架全港市民,癱瘓政府,脅迫中央,爭奪特區管治權。我們絕不能容許香港治安被破壞,這些險惡的政治圖謀是不會得逞的。國家主權不容侵犯,香港治安不容破壞!
團結愛國愛港力量的一面旗幟
董建華為國家、為香港敢於承擔、勇挑重擔的高度歷史責任感,顯示出其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廉潔奉公、甘於奉獻的崇高品格,不僅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肯定,而且贏得了香港各界、祖國內地及國際社會的普遍尊敬和讚譽,他也因此成為“一國兩制”實踐中,團結愛國愛港力量的一面旗幟。
2008年1月,董建華創辦中美交流基金會。中美交流基金會是在香港注冊的非牟利組織,基金會的宗旨是透過推動中美兩國的政府組織、智庫、學者、媒體和商界之間的交流,推進中美兩國的相互了解與合作。董建華說,“促進中美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在美國居住過多年,對美國有一定的認識,同時我是中國人,對國家情況自是有所了解,可擔當橋樑溝通的角色。”中美交流基金會成立10多年來,資助了多項中美合作研究項目,通過活動、研討和論壇等形式,促成了旨在建立互信的高端對話,不僅對推動中美關係發揮了重要影響,而且對於國際社會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4年9月,董建華創辦團結香港基金。以“團結”二字命名,這一基金致力於團結香港社會、匯集各界智慧,集合香港、內地和國際精英,以香港長遠和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和廣大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建議。其研究範疇廣闊,包括經濟、金融、社會、政治、教育等課題。對於基金會成立的初衷,董建華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化發展將繼續深化,創新及科技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及挑戰。在這種大變化的情形下,香港已面對了一段長時間的房屋問題、因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問題、社保問題,還有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發展等大問題。另外還有一連串的其他問題,如怎樣發展香港的‘三創’——創新、創意、創業。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有長遠的思路、長遠的發展計劃。我們的工作是為特區政府、香港市民而做。我們不但做研究,更會提倡、推動這些政策,我認為這對香港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希望在未來數年間能做到一個很成功的‘智庫’。”基金成立以來一直以公共政策研究為重心,發表了多份研究報告,包含了多個香港市民最關心的話題,對解決香港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了“一國兩制”事業在香港的成功實踐,董建華不計毀譽,不辭辛苦,無欲無求,奮力前行。“祖國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只要團結一致,奮發自強,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定會實現。我也相信隨着國家的發展進入新階段,香港也必將找到新定位,煥發新的活力。”董建華的這段深情表白,表達了他對國家與香港未來前景的強大自信,也正是他壯心不已、從不停歇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