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千錘百煉終成鋼 興邦建港共承擔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自成立以來跨越了大大小小的挑戰及困難。在數代人的堅毅努力下,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社會民生及科技等不同領域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包括香港人在內的全體國人,對於身為中國人都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全國人大代表、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 陳勇

陳勇:千錘百煉終成鋼 興邦建港共承擔
經過70年的不懈奮鬥,中華民族吐氣揚眉,中國現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香港新社聯深明當今香港的前途,不再單純是香港的事,更加涉及到整體國家的安全利益。因此,本會多年來一直積極在每年全國“兩會”上提出提案和建議,包括爭取港人在內地的福利和便利政策,希望藉此鼓勵港人投身內地發展,參與建設國家大業。

陳勇:千錘百煉終成鋼 興邦建港共承擔

6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謝鋒、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何靖等出席新社聯慶祝國慶70周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2周年暨新社聯創會34周年酒會

為掌握好“一帶一路”與大灣區的機遇,聯會領袖積極到不同機構、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及籌辦交流訪問。筆者亦曾以新社聯及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到訪塞爾維亞進行“民間外交”。此外,我們除了扎根社區服務外,也堅信傳承愛國精神的重要,聯會致力推動本港愛國愛港的工作,例如在“兩會”上建議在香港設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及完善香港抗戰歷史遺跡的保育政策、推動海峽兩岸暨港澳就共同抗戰歷史和文化的交流等,希望新一代能鑑古知今,珍惜機遇。
香港回歸22年來,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我們的最大優勢,隨著中央政府不斷總結經驗,為國家憲法及基本法作出重要闡釋,香港的發展方針政策愈來愈清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時,明確指出“‘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置身國家發展大潮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必須堅持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不能偏離。
歷史也告訴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因背靠祖國而成功抓住了發展機遇,如今國家高速發展,積極融入國家大局更加是香港未來的出路。習主席寄語港人:“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同時,習主席亦親自謀劃了被視為世界經濟版圖新亮點的粵港澳大灣區,在今年初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更賦予香港龍頭角色,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國家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無微不至,但香港能否在大灣區大展拳腳,能否真實地分享紅利,關鍵在於大家是否願意趕上發展列車。奈何,香港少數人過去一直恃著“一國兩制”的包容性,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肆意結合外力鼓吹“本土”、“港獨”思潮,挑戰國家安全紅線,挑撥兩地矛盾,令香港社會步向撕裂。
陳勇:千錘百煉終成鋼 興邦建港共承擔

2018年12月6日至9日,新社聯組織香港青年赴湖南長沙進行文化交流考察

近月,香港在境外敵對勢力及縱暴派的煽惑下,部分激進青年更在本港上演了一幕幕親者痛、仇者快的鬧劇,我們的家園、我們堅守的價值觀、我們珍重的社會和諧,都被大肆衝擊破壞,令人痛心。但所謂千錘百煉才能磨礪成鋼,我們始終堅信,在中央堅定不移的支持下,只要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止暴制亂,暴風雨後的香江依然滿懷希望,“一國兩制”依舊綻放生命力。
在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時刻,我們衷心盼望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心清眼亮,多讀國家歷史,明白香港回歸祖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切實貫徹落實,均是鐵一般的事實。大家理應在制度優勢下,恪守正道,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肩負興邦建港的使命。陳勇:千錘百煉終成鋼 興邦建港共承擔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