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建國70周年華誕。“華夏巍巍屹世中,七十春秋正崢嶸!”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偉大飛躍。70年間,中國共產黨率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華民族收獲了富起來的舉世成就。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又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新時代。
只有讀懂人民,才能讀懂中國共產黨。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黨領導國家、治理國家、引領人民實現國家目標,不論從歷史邏輯還是實踐邏輯看,都印證了那句老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圖:新華社)
毛澤東強調,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共產黨就是要奮鬥,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此謂“宗旨說”。如果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概括簡明通俗,更為大眾化,那麼,鄧小平對於共產黨的這一性質、宗旨,則做出了更為規範化的政治表述。他明確指出,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判斷改革發展成功與否的標準。此謂“目的說”和“標準說”。江澤民多次強調,共產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謂“標準說”和“代表說”。胡錦濤則提出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謂“人民共創共享說”。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哲學高度,反復地強調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矢志不渝的價值理念,並站在中國發展起來以後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對之做出了體現時代、實踐發展新要求的創新性詮釋,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就飽含深情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在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此謂“中心說”。顯然,“中心說”整合了“宗旨說”“目的說”“標準說”“代表說”“人民共創共享說”。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共產黨人所講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觀,無非有四條:一是人民立場。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動力,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二是人民主體。把人民當作主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人民目的。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為了人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四是人民至上。把人民當作標準和尺度,要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作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放眼世界,胸懷中國,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把民心看作最大的政治。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和理論中,始終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一切問題的實質、核心。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標準,這也是中共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標誌。
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考察調研(圖: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其執政能贏得人民認同和信賴。中國共產黨就是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登上歷史舞台的。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使命,就是使中國人民站起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是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進而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就是中國共產黨贏得人民認同的過程。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在其執政過程中越來越贏得人民的信賴。
只有讀懂中國共產黨,才能讀懂新中國。不同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
毛澤東時代的歷史使命,是結束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欺淩宰割的屈辱歷史,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闢了一個新時期,其歷史使命就是謀求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使中國成為大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所思考的問題,大多是“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所凸顯出來的根本問題,所提出的任務,大都是“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所必須解決的歷史任務。如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而且總體上富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資料照片)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開闢了一個實現強起來的新時代。其歷史使命,就是在富起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所思考的問題,總體上是關於“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歷史方位中所呈現出來的根本問題,其治國理政的實踐,也是為了完成這一歷史方位所提出的歷史任務,如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新發展理念”,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自鴉片戰爭170多年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的主題,它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指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目標。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實踐,就是緊緊圍繞這個歷史使命展開,朝著這個歷史使命精進推進的。
中共十九大站在實現強起來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新征程發展作出了戰略安排。在中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共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發展條件,確定了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要把著力點聚焦於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既著重解決制約大國成為強國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又不斷創造條件,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均收入和質量效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步,從2035年到2050年,再奮鬥15年,全力解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面存在的難題,全力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存在的難題,全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實現中共十九大報告所確定的“五個是”的目標。
精神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奮鬥目標的實現。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至關重要。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以“小米加步槍”裝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打敗以“飛機加大炮”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也打敗軍事裝備更加強大的日本法西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中國人民具有高昂的精神鬥志;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之所以能打敗以美國為首、打著聯合國旗號的侵略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自己的精神鬥志和精神高地。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中國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中國奇跡”“世界奇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鑄就出一種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即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荊斬棘的革命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只爭朝夕的追趕精神、敢闖敢試的攻堅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直面難題的擔當精神、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這些飽滿的精神蘊含著一種“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鋼鐵般意志和必勝的精神鬥志,且對改變世界具有強大的推助作用。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實施“兩步走”的戰略步驟中,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強調“再奮鬥十五年”。這實際上意味著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需要中國人民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這就是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實現強起來也是奮鬥出來的!
只有讀懂新時代,才能真正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只有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真正讀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奇跡。
經過長期努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與所概括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是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貢獻的總體框架、立論基礎和基本依據。這些原創性貢獻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中國發展新方位。這是提出一個新的重大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可概括為“歷史方位論”,屬於原發性理論創新。
民族復興新使命。這是提出一個重大命題,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這可概括為“民族復興論”,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
9月23日,河南欒川雞冠洞農民用長為7米的大型豐收圖共慶豐收。(圖:中新社)
執政理念新提升。這是從理論上闡釋一個新道理,即實現強起來新的歷史方位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可概括為“人民中心論”,是闡釋性理論創新。
強國之道新整合。這是在中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中,為解決強起來的問題,在梳理歸納、整合提升前人關於發展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這可概括為“發展理念論”,是整合性理論創新。
戰略布局新謀劃。這是基於中國發展起來以後的時代背景且為實現強起來,所提出的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它解決了中國發展起來以後實現強起來的總體方略這一問題,可概括為“戰略布局論”,是拓展性理論創新。
國家安全新觀念。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實現強起來首次提出系統的總體國家安全觀,進一步梳理歸納、整合提升了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闡發和發展前人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概念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提出新的理論框架、理論範式和研究方法,這可概括為“總體國家安全觀”,屬於整合性理論創新、發展性理論創新和原發性理論創新。
強軍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軍戰略問題上,提出了新概念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這是為實現強起來而提出的“強軍戰略論”,填補了中國軍事理論研究領域的空白,屬於開創性理論創新。
國際戰略新構建。這是在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問題上,提出了新概念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填補了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領域的空白。這是在中國發展起來以後實現強起來的背景下,在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問題上,所提出的新的“國際戰略論”,屬於開創性理論創新。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擁有全球首座高鐵地下穿行的機場航站樓、全球首座雙層出發雙層到達的航站樓、世界最大單體航站樓(圖:新華社)
深化改革新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框架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新的命題,既梳理歸納、整合提升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闡發和發展了前人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還解決了新問題。這是為中國發展起來以後實現強起來而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命題,可概括為“深化改革論”,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
強大政黨新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黨領導一切和全面從嚴治黨相統一,既闡發和發展前人已有的理論成果,又從理論上闡釋一個新道理,也填補由大黨向強黨邁進這一理論研究的空白,還在梳理歸納、整合提升前人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概念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解決了新問題。這是基於強國必須強黨的邏輯,所提出的“強大政黨論”,屬於發展性理論創新、推進性理論創新和整合性理論創新。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眼鏡的“中國天眼”(圖:新華社)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進行思考,致力於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解答新的時代課題,實現新的歷史使命,在理論上進行新拓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向未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新征程。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