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二十成人,初加冠”,是為“弱冠”。身為弱冠之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已經走過了二十年不平凡歷程,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和諧穩定。澳門成為當之無愧的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熱土”,為“一國兩制”實踐提供了澳門模式、澳門方案、澳門智慧和澳門經驗。

澳門特區深諳“‘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的道理,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將廣大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圖為2018年12月20日,解放軍駐澳門部隊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9周年(圖:新華社)
澳門回歸祖國20年,最顯著的成就就是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由於澳葡政府的夕陽心態和不作為,回歸之前的澳門治安不靖,加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一度凋敝。回歸之後,特區實行了博彩經營權的適度開放,中央政府和內地為支持澳門經濟發展,亦採取了開放“自由行”、CEPA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內外利好政策共同作用下,澳門經濟很快扭轉衰頹局面,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從下面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澳門回歸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澳門本地生產總值,1999年時為492.1億澳門元,至2018年時已經達到4,403.16億澳門元,增長近8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13,000澳門元,提升至2018年的666,893澳門元,增長近5倍。按照世界銀行 2017年的統計數字,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全球範圍內排名第二,僅次於盧森堡。澳門旅客入境人數由1999年的744.39萬人次,增至2018年的3,580.37萬人次,增長了約3.8倍。1999年時,澳門總共有酒店40家,其中五星級酒店8家;至2018年,澳門有酒店82家,相比1999年而言數量上翻了一倍多,其中五星級酒店35家,比1999年時增多27家,增長3.38倍。1999年時,澳門的酒店入住率只有53.4%,至2018年,在酒店數量翻倍、接待能力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入住率仍高達91.1%。
經濟的多年持續發展,帶來了澳門的高就業率、低失業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失業率由1999年的6.4%,降至2018年的1.8%,近年一直維持在這一低水平,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月工資收入中位數由1999年的4,890澳門元,增至2018年的16,000澳門元,增長2.27倍。
為改變澳門經濟一業獨大的局面,澳門特區政府從回歸初期的“固本培元”到近些年推動包括會展、文創、中醫藥等新興產業在內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尤其是橫琴的開發也為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平台。
澳門的經濟騰飛為建立財政儲備提供了條件。為增強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澳門特區於2011年建立了財政儲備制度。截至2018年12月底,澳門特區財政儲備達5,088億澳門元,其中,基本儲備及超額儲備分別為1,475億及3,613億澳門元;截至2019年3月底,澳門特區的外匯儲備初步統計為1,633億澳門元。
澳門經濟發展所累積的財富為澳門改善民生、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8月25日,澳門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賀一誠以392票高票當選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人選(圖:新華社)
建立六大長效機制,
持續優化民生工程
澳門特區政府兼顧經濟和社會的均衡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積極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在全面施政基礎上,突出重點領域,逐步探索建立起了包括社會保障體系、住屋、教育、醫療、人才培養、防災減災等六大長效機制,持續優化民生工程。
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堅持多點支撐、多重覆蓋,構築起雙層式社會保障、社會援助、社會福利三大層面相結合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築牢居民基本生活安全網。
住房方面,特區政府堅持“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指導思想,在公屋方面堅持“社屋為主,經屋為輔”;同時制定“樓花法”,並通過經濟槓桿進行調控,保障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以此來滿足居民多層次住屋需求。
特區政府堅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理念,在教育方面加大資源支持力度,實現了從幼稚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形成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等有效銜接的全面教育網絡。
人才培養方面,成立了人才發展委員會,並推出“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及“應用人才促進計劃”,為各類人才成長創造條件。
醫療方面,堅持“妥善醫療,預防優先”政策理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澳門的初級衛生保健體系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為典範。至2018年,澳門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高達83.7歲,居世界前列。
防災減災方面,澳門在2017年遭遇颱風“天鴿”重創,特區政府痛定思痛,迅速成立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並邀請國家防災減災委專家來澳幫助查找問題,協助制定《澳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特區政府並調整了民防架構,起草了《民防綱要法》。上述措施在應對2018年颱風“山竹”襲澳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效果,得到了澳門社會的一致肯定。
特區政府並在環保、交通等方面積極採取措施,努力建設生態環保、交通暢行的城市,積極實現“宜居”、“宜行”的目標。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1年12月31日作出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並於2012年2月29日作出了《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和2014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澳門特區根據上述《解釋》和《決定》,充分尊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憲制權力,啟動了“五步走”的程序,2012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立法會產生辦法的修正案分別做了批准和備案。澳門當地的選舉法律隨後修改。
按照上述修改後的法律,2013年澳門特區第五屆立法會議席由原來的29席增加至33席,其中直選14席,間選12席,委任7席,直選和間選議員人數均比之前增加2人;2014年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由400人組成,在原有300人基礎上增加100人。上述措施進一步拓寬了選舉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實踐證明,上述政制發展,遵循了從澳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有利於保持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政治制度的穩定,有利於行政主導政治體制的有效運作,有利於兼顧澳門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利益,有利於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是穩妥和務實的。
為了落實《澳門基本法》第95條提出的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的要求,澳門特區於2018年通過了《設立市政署》法律,隨後正式成立了該市政機構。此舉亦落實了《澳門基本法》附件一中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包含市政機構成員代表的規定。這大大拓展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選舉基礎,標誌著澳門的民主政治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特區政府同時積極推動諮詢民主,包括面向公眾的社會諮詢和政府諮詢組織的諮詢兩種方式,實現“諮詢吸納政治”。面向公眾的社會諮詢,吸收公眾直接參與,直接聽取民意,是直接民主的體現形式。為了規範公共政策諮詢活動,2011年公布了《公共政策諮詢規範性指引》,規定凡屬“重大政策”者(包括與澳門社會發展方向及規劃、全體或大部分公眾相關,以及列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方針中的重點政策),均須按規定開展諮詢工作。而政府諮詢組織的諮詢,是間接民主的表現形式,更注重專業性和代表性。針對政府諮詢組織原來設置疊床架屋、成員任職交叉、代表性不足、青年人參與管道不多等問題,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諮詢組織的優化和重組,規範了社會人士成員任職諮詢組織的數量及任期,強化諮詢組織的年輕化和專業性。
澳門社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優良傳統。社會和諧穩定,文化多元共生,這已經成為澳門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成為澳門發展的軟實力。在澳門開埠幾百年的歲月裡,不同的族群,包括華人、葡人、土生葡人、東南亞人,及其他族群在這裡一直和平共處;不同的族群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人的和諧相處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和諧共生。在這裡,以嶺南文化和媽祖文化為主的粵閩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還有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化交匯融合,和諧共存。澳門回歸後,依然保持了回歸前形成的這種傳統,文化多元發展,各族群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這為澳門特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澳門回歸祖國20年,最顯著的成就就是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為改變澳門經濟一業獨大,特區政府近年推動包括會展、文創、中醫藥等新興產業在內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圖為7月20日,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上,演員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巡遊表演,穿行澳門歷史城區(圖:新華社)
依據《澳門基本法》,澳門特區在對外事務方面享有廣泛的權力。包括,澳門特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科技、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名義單獨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開展交流與合作,可派代表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或以適當身份參加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或以“中國澳門”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這為澳門開展對外交往提供了廣闊空間。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區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參加國際組織的數量已由回歸前的51個增加到現在的110餘個。
近年,澳門的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聯合國及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秘書處落戶澳門,這是在澳門設立的首個政府間國際組織;2012年澳門成為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理事;2017年澳門獲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同年,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正式落戶澳門;澳門婦聯總會、亞太家庭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諮商地位。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主辦和承辦的區域性、專業性國際組織會議和活動日趨增多,進一步提升了澳門旅遊城市形象。如世界旅遊組織部長級圓桌會議、第八屆APEC旅遊部長會、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會議、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第54屆亞太旅遊協會年會、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第31次會員大會等。
基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澳門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澳門特區護照的“國際待遇”不斷提高。截至2019年6月27日,同意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或地區達到142個。
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給予澳門的發展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在此基礎上,2019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首次以國家規劃的形式正式提出,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要求。相信,隨著“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建設進程的加快,未來澳門的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為“一國兩制”實踐提供澳門經驗
“一國兩制”在澳門特區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經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尊重中央的憲制權力,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與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有機結合,正確處理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澳門特區深諳“‘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的道理,正確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澳門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澳門特區充分尊重中央的憲制權力,尤其在政制發展方面的主導權和決定權,澳門的政制發展始終嚴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進行,循序漸進,穩妥推進。澳門特區始終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2009年澳門特區通過了落實《澳門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法》,並於2018年成立了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201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104條釋法後,澳門主動在立法會選舉法修改法案中增加了“防獨”條款。2016年澳門特區制定的首份《五年發展規劃》,將“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前提下,促進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為規劃編制的最高原則。
落實“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澳門特區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將廣大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為此,特區政府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居民生活水平比回歸前有了較大改善,全民實現“充分就業”,特區政府又通過健全和完善民生長效機制,通過二次分配為居民構築起堅實的生活安全網,居民從特區經濟發展中分享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有效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維護和落實行政主導體制,行政和立法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實現了議行關係的良性互動。澳門特區維護和落實了《澳門基本法》規定的行政主導體制,保障了政府的順暢施政。特區政府與立法會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更側重於相互配合,行政立法關係良性互動,開闢了議行關係的嶄新模式。此為澳門特區政府為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有所作為提供了重要前提。立法會內部也始終堅持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有機結合,不爭拗、不內耗,形成了民主和諧有序的立法會文化。
發揮“社團社會”優勢,社會廣泛動員,凝聚社會共識。由於澳門歷史上的“華洋分治”,過去許多公共服務、公共產品需要居民自己組織起來提供,社群和行業也需要自我管理和自律,客觀上催生和形成了澳門“社團社會”的傳統。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據統計,澳門目前已經有登記社團9,000多個,相對於60多萬的總人口來說,社團比率已經相當之高。社團就像許多交叉密織的網,覆蓋了澳門社會。每個社團都有其號召力和動員力,社團的存在,取代了“政黨政治”的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便於收集民意、凝聚共識、培養人才,也為立法會議員和行政長官的選舉提供了組織準備。
“愛國愛澳”主流價值觀念深入人心,薪火相傳,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澳門,愛國愛澳始終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回歸前已經深入人心,回歸後更是不斷強化,這種觀念薪火相傳,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營造了濃烈的社會氛圍和社會心理。全社會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使得任何“獨立”意識在澳門沒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正是這種清晰堅定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為澳門正確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特區與內地的關係奠定了民心和民意基礎。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9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