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次採訪,我非常希望能夠展現我們對於推廣香港和緬甸之間商貿投資和旅遊交往的重視,這是我們最想傳遞的信息。”在這次氣氛頗為輕鬆的專訪中,緬甸駐港總領事蔓杜莎丹(Myat Thuzar Than)十分認真地兩次重複這句話。
近幾年,緬甸成為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亦被視為“未來最具潜力的20個市場之一”。緬甸和香港兩地各方面交往現狀如何,蔓杜莎丹一一作了詳盡介紹。談及對香港的最深感受,蔓杜莎丹坦言,同許多國家的駐港總領事一樣,她也深感香港令她“非常忙碌”。但她自己期待,藉由這種忙碌能夠有力地推動兩地交往。關於“緬甸的英文究竟應該是Myanmar還是Burma?”“緬甸人是否只有名、沒有姓?”這些眾說紛紜的疑問,蔓杜莎丹一一解答,並講述了其中的軼事。
緬甸駐港總領事蔓杜莎丹(Myat Thuzar Than)
記者:作為緬甸駐港總領事,您任期內的主要目標有哪些?
蔓杜莎丹:我們希望繼續推進緬甸和香港的貿易和投資往來,這是我們的關注重點。
同時,我們希望推動兩地間的旅遊業發展,希望讓香港民眾更加了解緬甸,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名勝和文化。比如緬甸和香港一樣,都是由非常多元化的族群構成,也很獨特。我們希望通過各種途徑向香港民眾傳遞這類信息。
蔓杜莎丹:香港之前是緬甸第四大海外投資來源地,現在已經上升為第三大,地位非常重要。
香港在緬甸投資的企業大約有200到250家,主要涉及製造業,如製衣、製包、編織、珠寶首飾盒等禮品盒製造,以及房地產、農牧漁業、交通、酒店旅遊業等行業。比如香港半島酒店就已經在緬甸仰光開設了一家半島酒店。
相對而言,緬甸在港投資企業不多,不過這裡有緬甸香港商會,我們保持與香港商界的緊密合作和非常良好的關係。
緬甸希望繼續推動香港在緬投資,目前兩地的投資合作領域主要是製造業。香港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積累了出色的製造業專業技能。而緬甸的主要優勢是勞動力——價格較低、素質較高,相對較年輕,學習新技能很快。緬甸政府也對在特定地區特定製造業領域的投資行為提供鼓勵政策,如3年、5年和7年免稅期等。此外,因為緬甸正加強國內中小企業發展,香港在這方面具有先進經驗,所以我們希望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及相關機構和企業的支持與投資。目前兩地投資有不錯的投資環境,香港-東盟自貿協定中涉及緬甸的部分已經在6月生效;香港特區政府支持對東盟國家投資,給予此類項目每個上限100萬港幣的資助,等等。緬甸希望這也能夠成為鼓勵香港投資緬甸中小企業的契機。
緬甸蒲甘古城(Bagan)始於公元9世紀,今年7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我很喜歡蒲甘。”總領事蔓杜莎丹不無回味地說,“特別是到了雨季,滿眼的綠色,加上綠色雨林中掩映的一座座寺廟,讓人身心都甚覺清新。”(圖:視覺中國Juanan Tamayo-Ramos)
蔓杜莎丹:2018年,緬甸和香港貿易總額為2億3,855萬美元。其中緬甸從香港的進口額為855萬,緬甸對香港的出口額為2億3千萬。緬甸從香港進口的貨品中,主要有化學製品、編織原材料、布料、船隻零部件、塑料原料、紙張以及電子設備等。因為不少香港投資者在緬甸開設紡織廠,所以他們會在香港將紡織原材料出口緬甸,而它們的原產地或許很多都是中國內地。
緬甸對香港出口的貨品中,主要有玉石製品,魚、蝦等海產品,成衣,寶石原石、珠寶等。與孟加拉國和菲律賓相比,緬甸向香港出口的海鮮總量不大,但緬甸和香港的海產品貿易往來歷史較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新華集團就是緬甸長期貿易夥伴之一,緬甸也是新華集團最早設立海外辦公室的國家之一。
記者:玉石是緬甸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緬甸翡翠據悉甚至佔據全球市場份額95%。中國是翡翠消費大國,雙方在這方面交往中有沒有獨特之處?
蔓杜莎丹:的確,緬甸翡翠全球聞名,緬甸的翡翠原石主要出口到中國內地和香港,這一數值我估計可能佔到80-90%之多。因為幾乎可以這麼說,只有中國人,或者說是華人,了解翡翠。比如翡翠原石從外表上看就是一塊普通石頭,根本無法看出內裡是否有翡翠、成色如何。但是只有中國人對此做了很多研究,甚至超過當地緬甸人。
這也是許多中國內地遊客來緬甸的原因之一,包括香港遊客。緬甸一年召開兩次翡翠公盤拍賣會,許多中國人每次都來。拍得的原石很重,不能走空運,只能經陸路運回中國內地,並在當地加工。中國內地有很多翡翠加工廠,許多香港公司的翡翠加工廠也設在內地。在香港也能見到許多成色非常好的翡翠,這些也都來自緬甸,不過雕刻等工藝都是在香港本地進行的,香港也有自己的翡翠加工廠。
蔓杜莎丹:其他國家會有人購買翡翠首飾成品,但是翡翠原石,從緬甸購買的就只有中國人。當然,他們或許來自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但也是當地華人。
我認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翡翠商的生意做得很不錯,也和緬甸有著非常緊密的往來。雖然最近全球範圍經濟都有所下滑,但翡翠生意一直保持非常良好。
玉石是緬甸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緬甸翡翠據悉甚至佔據全球市場份額95%。左圖:翡翠原石賭石。右圖:由佳士得拍賣的天然翡翠葫蘆吊墜項鍊,估價1,800-2,800萬港元。
記者:大約有多少緬甸人長居香港?主要從事哪些工作?
蔓杜莎丹:大約2,000到3,000名緬甸人長期居港,不過這其中的大部分是已經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緬甸裔,只有一小部分是持緬甸護照的緬甸公民,約數百人。
在港緬甸裔中,多數人的長輩都是上世紀70年代移民到香港的緬甸醫生。這些醫生雖持緬甸護照,但絕大多數是海外華人,祖輩來自中國福建、雲南、廣東等地,他們自己也有著中國成長背景、講中文。那時,香港認可緬甸的醫學博士學位,允許在香港行醫,於是不少人選擇赴港。現在他們都已經七、八十歲了,孫輩們都相繼出生,在香港三代同堂了。他們的後代都拿著香港護照,不是緬甸公民,但普遍會講緬甸語,還會舉行緬甸社群集會。香港緬甸社群的凝聚力的確比較強。第一代來港的緬甸人,雖然祖籍是中國,但因為在緬甸出生、長大、接受教育,所以都對緬甸感情很深。
蔓杜莎丹:到緬甸旅行的香港遊客不算多,今年1月到7月間有2萬多人次。
這幾年,緬甸人開始喜歡出國旅行,特別是到新加坡、香港、曼谷等亞洲城市。但與另兩個城市相比,香港的一大限制是簽證。緬甸人取得香港簽證比較困難,有不少緬甸同胞都向我抱怨過這件事。不過香港人去緬甸比較容易,去年10月1日起,緬甸對東盟國家實行免簽政策,所以香港遊客去緬甸不需要簽證。
記者:您在緬甸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裡,可否向我們的讀者推薦一下?
蔓杜莎丹:今年7月,蒲甘古城(Bagan)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始興於公元9世紀。公元9-13世紀時,這裡是蒲甘王國,後來被蒙古人佔據。但因為蒲甘當地氣候炎熱乾燥,與蒙古的嚴寒差別太大,加上沒有習慣的食物等原因,蒙古人沒能待上太久,在兩三年後就徹底離開了。
蒲甘位於緬甸中部,有許多寺廟遺址,大大小小加起來有5,000個之多。因為在公元9世紀,佛教已經開始盛行,這裡的人們也成了虔誠的信徒。在5,000多個寺廟遺址中,政府將大約20個較大型的寺廟遺址進行了重建和修繕,已經開放供人們參觀。早在10年前緬甸就開始為蒲甘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直到今年7月才入選。我非常推薦大家來這裡看看。
我很喜歡蒲甘。每次我來到這裡,總會產生嶄新的感受。這裡少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酒店也多為低矮的別墅或簡樸的小屋。特別是到了雨季,這裡滿眼的綠色,加上綠色雨林中掩映的一座座寺廟,那畫面讓人身心都甚覺清新。
記者:您對香港最深的印象是什麼?閒暇時最喜歡做什麼?
蔓杜莎丹:我來香港已經1年半,在此之前,我還曾被派駐北京、東京和新加坡。香港給我的感覺充滿活力,當然,我們的工作也非常忙碌,但我們非常享受這種嶄新的體驗。
作為緬甸駐港總領事,非常多的企業和機構聯繫我們,提出會面洽談申請。我們要滿足每一個申請,與他們會面,會面後還需要將情況上報總部。如果後續需要與緬甸相關方建立聯繫,我們則繼續負責對接,比如,有香港企業希望與緬甸外交部領事見面,我們就必須為他們向外交部預約。我們希望幫助他們,並希望藉此推動兩地商貿投資領域的發展。所以這些事務令我們每天都很忙碌。
我知道其他一些國家的總領事也有相似感受。前不久,我和幾位即將離任的駐港總領事見面,他們說,在派駐香港的4年裡,有許多地方甚至一次都沒去過,因為香港總是令他們事務非常繁忙,根本沒時間。所以他們說,希望以後能在私人度假時再來香港逛逛。大家都沒想到香港會令人如此忙碌。
至於閒暇時在香港最喜歡做的事情,我們沒有閒暇(笑)。搭乘渡輪是我在香港喜歡做的事,因為這種水上交通體驗在緬甸非常難得。緬甸也有水上交通,但遠沒有香港這樣完善。
緬甸人根據出生日期起名字,只有名、沒有姓。近幾年開始向國際慣例靠近,新生兒會被賦予名和姓,成人也選擇為自己加上父母的名,與國際交往更加便利。圖為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市中心的瑪哈班杜拉公共公園,人們在此休閒(圖:視覺中國/Maximilian Müller /Getty Creative)
緬甸人只有名?沒有姓?
記者:不少人對緬甸有一個疑惑,緬甸的正式英文簡稱是Myanmar,但也會見到Burma的用法。這是為什麼?您建議大家用哪一個?
蔓杜莎丹:Burma是過去西方對緬甸的稱呼,後來我們一直努力推動改稱Myanmar。一是因為Burma是從殖民地時期開始,外國人對緬甸的稱呼,發音來自外語,並且也只有外國人這樣稱呼。而Myanmar是緬甸語的正確發音。這就有點類似北京的英文名,之前西方普遍使用的Peking是根據外國人的發音而來,而現在的Beijing才是正確的中文讀音。所以緬甸也希望改為本國語言的準確發音。另一個原因是,緬甸有135個民族,Burma指的是其中最大的緬族,而Myanmar則代表著所有民族。
但是這個改變進展的很慢。雖然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Myanmar,特別是在我們交往較多的亞洲國家,但在歐洲,只知道Burma、不知道Myanmar的情況還很普遍,即使曾殖民緬甸的英國也是如此。比如現在我們去到歐洲,對歐洲人說“我來自Myanmar”,他們很可能會一頭霧水,問“Myanmar是哪裡?”而當你拿出地圖指著緬甸的位置,他們甚至還會說“哦,這是Burma,你為什麼要說是Myanmar?”
所以從便捷的角度來說,即便緬甸政府官員,在非正式場合也傾向於使用Burma,因為減少了許多溝通麻煩。但官方語境下我們都用Myanmar。所以是否建議大家用哪一個,我們現在對此已經不太介意了。
記者:關於緬甸,人們還有一個有趣的困惑:一種廣泛的說法是,緬甸人只有名,沒有姓。但也有較少信息表示,近些年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蔓杜莎丹:是的,一直以來,緬甸人只有名,沒有姓。但最近幾年的確也發生了變化。
緬甸的傳統一直是根據出生日期起名,比如一個人出生在星期一,就從星期一這天的名字中選擇一個。反過來說,根據一個緬甸人的名字,你就能知道他出生在星期幾。比如我叫Thuzar,我出生在星期五。緬甸人相信這種方式取的名字,會和個人更加和諧相融,能帶來好運,否則就不能達到和諧統一,也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但這也的確造成了不便,比如人們經常會遇到同名的朋友,同一個公司也會有不少同名同事,大家只能靠“某某一號、父親叫某某某”這類稱呼來區分。由於同名的人太多,緬甸的表格甚至都要求必須填寫本人名和父親名。這也總是令外國人感到困惑,許多外國人申請緬甸簽證時,看到需要填寫本人姓名和父親的姓名,總是會一頭霧水,“是我來緬甸,我父親不來,為什麼要填他的名字?”經常有人對此疑惑很久。
所以如今這種方式開始發生改變,新生兒都會按國際英文慣例取名字,有名有姓,名在前,姓在後。這會讓他們今後與外國交往、申請國外學校或交友時便利很多。而早就根據傳統方式起了名字的人,也逐漸開始讓自己的名字接近國際慣例。比如我原本叫Thuzar,現在我的全名是Myat Thuzar Than,加上了父親名Myat和母親名Than。人們可以自行選擇加上或不加,或兩者都加。順序也隨意。至於哪個是名,哪個是姓,也由個人決定。我通常選擇Than作為姓,因為排在最後,符合國際慣例。
中緬“胞波”——緬語裡的“親兄弟”
記者:緬甸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之一,境內也有許多重要相關項目。緬甸政府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這些項目建設進展如何?
蔓杜莎丹:從“一帶一路”提出之初,緬甸就一直非常支持,簽署了包括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等重要相關協定,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分別參加了2017年和今年舉行的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等。緬甸政府支持“一帶一路”倡議,認為“一帶一路”會帶來商貿交通環境的改革,令區域商貿往來更加便利。這將不僅令緬甸受益,還令區域受益,令所有參與國獲益。特別是緬甸位於中緬經濟走廊之上的沿線地區將極大獲益,大為便利的貨物交通將令這些地區得到更大發展。
如你所說,緬甸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之一,有許多重要項目,包括中緬油氣管道、皎漂經濟特區、木姐-曼德勒鐵路、仰光新區建設,以及中緬經濟走廊等。去年9月,兩國簽署了中國政府於2017年提出的共建中緬經濟走廊諒解備忘錄。中緬經濟走廊全長1,700公里,呈人字形,頂端起於中國雲南,中部是緬甸中部曼德勒市,下部的兩端分別是仰光和皎漂。中緬油氣管道就位於中緬經濟走廊之上,已經建造完畢並投入運營。
去年10月底, 中緬簽署了木姐-曼德勒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備忘錄,這一項目正式啟動。可行性研究預計將在2年內完成,之後鐵路項目將進入建造階段。這也是緬甸“一帶一路”項目於近期取得的一個亮點。
皎漂港項目位於皎漂經濟特區內,目前仍處於談判階段。皎漂也是從海上直接通往中國雲南的入口。參與仰光新區建設項目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同時,我們也歡迎全球各國來這裡投資。
記者:緬甸將於明年舉行大選,您認為大選的結果是否會影響緬甸境內“一帶一路”項目進程?
蔓杜莎丹:我不認為明年的大選結果會影響緬中兩國關係。緬中兩國關係自古以來就非常緊密,兩國的民間交往享有非常獨特的友好關係——兩國人民互稱“胞波”。“胞波”在緬語裡是親兄弟的意思,緬甸人民也只將中國人民當做和稱作“胞波”,除中國以外沒有第二個國家人民享有這個稱謂。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兩國政府之間關係都非常友好緊密。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9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