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880年那年,中秋節前夕,颱風吹襲香港島的大坑村,而後坑內發生瘟疫,有村中父老表示得菩薩報夢,於中秋佳節舞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驅瘟疫矣,於是以粗麻繩紮成龍骨,再用稻草(不同的村用不同的草,例如大坑村用珍珠草,薄扶林村用禾草)紮成龍身,並在龍身插上火紅的長壽香,於每年中秋節晚上6點開始舞龍。2011年,“大坑舞火龍”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大坑舞火龍”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小時候住過北角,每逢中秋前後,春秧街特別熱鬧,生活氛圍比平時來的更加有味道,不少人專程來這裡買海蠣乾、高麗菜、潤餅皮,特別是這裡的貢糖,是專門從福建運來的,各種料理夾在一起,成為福建傳統家庭中秋必備的包潤餅。
我的老家是廈門鼓浪嶼,從上一代就來到香港,每到中秋,總會去親戚家裡走一趟。廈門人到了海外,中秋節前後的博餅是少不了的,然而,也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叮叮咚咚的篩子聲加上“狀元,段堂,哎呀,怎麼又是二舉?”的聲音,總會讓隔壁廣東鄰居豎起耳朵,難不成他們在賭博?
曾經就有人報警,阿Sir趕緊上來,敲開門,我們總是要解釋一番,這是閩南的中秋博餅傳統,這跟大坑那邊的舞火龍習俗是一樣的,中秋都要來一次,不來不舒服。阿Sir們很認真,看到一盒狀元餅,估計也不太懂,但還是理解的說:不要吵到鄰居!OK?
從我家門口附近的北角電車站,坐幾個站就到天后,下了車,拐個彎走十來分鐘就到了大坑。小時候的中秋節,鄰居哥哥帶我到這裡,晚上時分,十幾個人抗著一條大大的龍,全身插滿了香,晚上一看猶如一條火龍一樣,煞是好看!後來才知道,這就叫“舞火龍”。進入旅遊行業後,“人文香港”是我一直在做的一個旅遊項目,每到中秋,必定安排客人前往參觀“舞火龍”,給他們細細講述香港各種節日風俗。
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裡,你可以找到幾乎各種傳統的中國作坊,包括紙紮行。紙紮行在西環、北角均可見到,臨近中秋,匠人們便會自紮傳統燈籠。無論是一顆紙紮楊桃,或者一塊紙紮月餅,在紙紮匠人們的手裡,每一個對折,每一處接縫,都能看出製作之用心,絕不馬虎。一件件猶如藝術品般的紙紮品,成為中秋節的美好回憶。紙紮店家靠著這種匠人精神,一代代傳承至今。
中秋節時,香港家庭一般都要斬鹵料回家。這個時候,香港人大多會到潮州的鹵料店,走在街頭,經過門口就聞到那股香味兒,加上鵝肉當季(重陽跟中秋前後最好吃),香港老市區有很多潮州鹵鵝,那個鹵汁澆飯很讚,因為是溶了紅糖加精鹽跟醬油,文火慢熬加花椒八角吊味上去。到現在的中秋,我都時不時會去吃上一份鹵鵝腿飯跟文火節瓜排骨湯。
在內地生活,中秋節習慣給老師送禮物,我的一個客人剛來香港工作,在群內問我:加加,中秋節到了,我孩子剛到新學校讀書,幫我想想,要送啥給老師?我還沒來得及回覆,旁邊已經有人回了:“別啊!姐們兒!千萬別!別挖坑給自己跳啊!香港老師過節不收禮呀不收禮!”“啊?是嗎?謝謝啊,我還以為這裡可以送禮了!”
何止老師不可以收禮,香港的公務員有沒有中秋福利可享呢?沒有。在公務員條例中,清晰列明公務員福利包括醫療、住房、休假等,而中秋是沒有任何法定福利待遇的,別說購物卡、福利金,就是一盒月餅,特區政府也從來不會給公務員免費派發。是的,這裡的“習俗”就是如此。
而中秋買月餅是香港人的習慣,一些老店甚至提前半年都訂滿了,比如尖沙咀某五星級酒店的月餅很出名,因為沒有防腐劑,一早就訂光了。當然,很多幾十年的老餅店都有各自特色,影星發哥他們也經常有在推薦。除了傳統的月餅,還有一種月餅也很好吃,就是冰皮月餅,有說是香港發明,也有說是新加坡發明。這種冰皮月餅外皮以糯米粉跟面粉製成,餡料除傳統的蓮蓉外,也有水果蓉等,很受本地人追捧,當然也有鬧出笑話的:有新來香港家庭打工的菲律賓女傭第一次看到這種月餅,一摸涼涼的,趕忙拿去蒸籠硬是給蒸“熟”了,讓僱主哭笑不得。
香港的中秋習俗很多,這裡無法一一詳述。中秋這個節日對香港人十分重要,這從港府的中秋節假期安排就可以看出。香港的中秋節假期的名字叫“中秋節翌日”,“翌日”這個詞在香港很常見,意思是指第二天。中秋節當天香港人是要上班的,下班後都趕緊回家慶祝中秋、吃團圓飯,而中秋節的相關活動都集中在晚上,所以政府規定第二天才是公眾假期。
看了這些香港的中秋習俗,想不想來香港過個中秋節?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9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