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中秋節了,過個團圓祥和的中秋節是疲累3個月之久的香港人共同的心願。
我們希望,明天的香港街頭飄散的是月餅的甜香味——
每到中秋佳節,親友間互贈月餅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傳統項目。因為月餅是中秋記憶的載體,是獨一無二的“中秋味道”,更能傳遞凝聚人心的力量。
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普通市民要拿一筆錢買一批月餅送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時,有聰明的商家推出了一年12期、按月分期供款的購買模式——月餅會(其實就是今天的預繳式消費)。

以1958年的奇華月餅推出的分期預付計劃為例,一個打工仔每個月只需要供5塊錢港幣,一連供12期,就可以召喚9盒月餅,其中包括雙黃蓮蓉、蛋黃蓮蓉、純正蓮蓉和金華火腿等口味。
與供房一樣,普通香港市民都會選擇“供月餅會”,期限一年,你可以選擇供一份(一般是十盒月餅),也可以供半份(一般是五盒月餅),到中秋就可以提貨了。

已有80歷史的香港奇華餅家,就是當時賣得火熱的商家之一。執行董事黃錫祥曾說:“那時候的香港,生活雖然清苦,但每逢中秋節,市民都會買月餅送給上司、親友。為免到時張羅,大家都喜歡供月餅會,以確保來年餅源不缺。當時顧客以打工仔、阿嬸、街坊最多。”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中,住在深水埗的大耳牛一家都很重視“供月餅會”。
每年供的月餅大部分是要拿去送警察、送親戚,分到自家就剩每人半塊的量了。
熊孩子大耳牛吃不到他最想吃的雙黃蓮蓉月餅,就想法子去賣假冒簽名的明星照片,偷偷供下了半份月餅,直到無錢續供,被討要上門才“東窗事發” ,被老爸痛罵。
這幾天,一些內地熱心網友和香港的愛國愛港人士陸陸續續給香港各個警署,尤其是近期在止暴制亂中執法壓力較大的警署送上愛心月餅。
一些熱心人士特地選擇了美心月餅分送給香港警署新界北總區警察總部、葵青警區總部暨青衣分區警署和元朗警屬宿舍。
曾感動整個中國的光頭警長劉sir正在其中。7月30日晚,劉sir在暴徒圍堵香港葵涌警署時負傷,但之後他的正義和寬容感動了許多人。有在現場的警嫂說:“你們送來的月餅已經不再是月餅,而是一種鼓勵!”
今天的香港,普通市民早已不需要為享用一盒月餅而省吃儉用,這是香港人幾十年的辛苦奮鬥換來的富裕祥和的“中秋味道”,我們不願意這份味道摻雜進不安、擔憂和戾氣。
我們希望,明晚香港街頭揮舞的是百年民俗大坑舞火龍——
每年的中秋節,香港銅鑼灣大坑村民會舞著一條巨大的火龍從擁有逾150年曆史的大坑蓮花宮出發,在一片鑼鼓聲中穿梭於街道內,平日寧靜的小巷因而變得熱鬧非凡。
而這條火龍,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據傳,舞火龍的習俗起源於1880年,當時,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四處作惡的蟒蛇,村民到處搜捕,終於將其擊斃。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了,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到2011年,大坑舞火龍正式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又被文旅部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火龍長達67米,共31節,插滿香後光“龍頭”就有48公斤重。自農曆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天的活動裡,會有近300人舞動火龍,每晚用香超過2萬4千支。
“香港的中秋節就必須舞火龍,火龍作為香港標誌性的活動必須傳承下去。”陳德輝從1970年開始正式成為舞火龍的總指揮,年過七旬的他是香港首位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他介紹,除了香港淪陷的三年多被迫停辦,舞火龍的習俗從來沒有中斷過。 “還記得香港回歸那一天下了瓢潑大雨,沒想到一擂鼓就天公造美,我們用舞火龍表達了大坑居民對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喜悅。”
已經不在大坑居住的香港市民趙峰,依然保持著每年看火龍的習慣。 “記得小時候住在大坑,年年中秋節都是人山人海,數十個赤膊漢子拿著插滿線香的火龍揮舞著、奔跑著。看到火花閃閃的龍珠飛舞,火龍上下翻騰,小孩子會追著東跑西跳,大人們則在觀賞之餘閒話家常。”
趙峰說,如今參加舞火龍不單只是圖熱鬧,更是在繁忙都市生活中,重拾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鄰里間的脈脈溫情。
今年,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消息,香港還將繼續舉辦舞火龍活動↓↓↓
這條舞動了上百年的火龍承載了香港的歷史記憶並伴隨香港成長,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火龍象徵團圓、祝福的絢爛光影,而不是暴徒用燃油彈點燃的帶來破壞、恐懼和憤怒的火焰。
我們希望,明晚點亮香港的是逛街市民手提的各類彩燈——
中秋將至,香港節日氣氛因近日的連串暴力事件比往年略有遜色。在深水埗被戲稱為“玩具街”的福榮街,往年中秋前都會有眾多商家售賣各類燈籠,購買者川流不息。
近日,福榮街不少商家逆市開張,所售燈籠價格在50元港幣到300元港幣之間,仍有不少市民帶著小朋友前去選購。
不過,不少店主說生意不太理想,“生意肯定是差了,希望他們不要遊行,行街玩燈籠多好啊。”
在元朗的大橋街市,逾千個獨具特色的傳統手扎燈籠高高掛起,連成別具一格的“燈籠街”,燈籠款式多樣,有最經典的玻璃紙紮成的楊桃燈籠、金燦燦的金魚燈籠、為人熟悉的玉兔燈籠,也有順應潮流而上市的新角色,如大象和直升機燈籠。
早晨8時半,店主曾女士正忙著整理燈籠擺位,“這兩日來買燈籠的人漸漸變多,有一些街坊年年過節都來買,也有人住港島特意開車過來”。
市道疲弱,但曾女士仍保持樂觀心態,賣燈籠逾二十載,最低迷的沙士時期亦平安度過,她坦言,紛爭只是一時,萬家燈火共慶中秋卻是百年傳統,“對普通市民來說,社會氣氛好或差,節日都還是要照過”。
中秋如何能少了心靈手巧的香港手工藝人。扎作師傅許嘉雄早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邀請下製作了巨型金龍花燈,於9月11日至15日在維園展出。
扎作在傳統節慶中扮演重要角色,常見於舞獅龍頭、花燈等,扎作技藝承載歷史和文化,於2017年被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林國輝談到:“一張紙、一隻竹就可以進行創作,作品或來自傳統式樣,或來自師傅心靈手巧的創作。”
許嘉雄設計的金龍花燈為傳統南龍,又稱吉祥金龍,呈盤龍騰升之勢,希望市民從龍尾走進花燈,沿龍身走到龍頭,“整個設計寓意一團和氣,讓市民走進花燈行大運。”
為了給市民營造更好的節日氣氛,康文署每年都會在各區舉辦中秋彩燈會,設有特定的主題和傳統文藝活動,如猜燈謎和剪紙教學等。
今年,康文署也將繼續舉辦彩燈會,首場於9月13日設於維多利亞公園,次場於9月14日設於沙田公園,第三場於9月15日設於荃灣公園。
此外,還將在文化中心展出互動光影裝置“非常月滿”,把中秋的傳統元素如圓月、玉兔等融入新媒體藝術,並以擴增實境虛擬技術展示四組巨型玉兔造型的充氣塑像,還有光效投映到文化中心外牆,活動持續至9月22日。
中秋一家人上酒樓吃團圓飯是香港人的慣例了。但這幾個月連續的暴力事件給香港經濟尤其是餐飲行業帶來不小的衝擊,不少酒家都在期待中秋能“打破僵局”。
今年中秋,香港市民葉先生已定好酒樓,會和親戚們一起吃飯過節。 “家人之間因為討論近期社會風波,意見相左,鬧得很不開心,所以想趁中秋團聚緩和一下”。
葉先生提到曾在網絡上見到一些年輕人與父母意見不合而離家出走,“香港現在的氣氛很不好,好像充滿對立,但也正好碰上中秋,作為一個契機來化解怨氣”。葉先生希望大家放下對立和情緒,與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真真正正地團圓。
年過六旬的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退休後致力於歷史教育工作。他認為,由於教育存在問題,香港不少青年人不了解中國歷史,所以近期他都在積極參與一些公眾活動,弘揚愛國愛港正能量。
“這個中秋節,我們全家準備一起吃飯。家裡的年輕人會交流下粵港澳大灣區有什麼合適的機會,要不要去創業等等。我也會利用這個機會,給孫輩交流傳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吳軍捷表示。
家和才能萬事興。就像TVB劇經典台詞“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這才是香港人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來源:羊城派、人民網、新華社、羊城晚報、環球網、南方都市報中國新聞網、香港商報、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