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多項國際政經不利因素及一連串本地社會事件影響,香港經濟增長動力急速減弱,情勢嚴竣,一股“經濟颱風”逐漸形成並正面來襲。因此,我在八月中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協助中小企和普羅市民的支援措施,為眼前的經濟風浪及早築起一道“防波堤”,以期撐企業、保就業、紓民困。
事實上,自去年首季開始本港經濟動力持續放緩,經濟增長率按年同比由去年首季的4.6%,逐步放緩到今年第二季的0.5%。若按季比較,第二季更呈0.4%的負增長。假若第三季按季數字繼續呈負增長,本港經濟將技術上陷入衰退。由於內外交困,特區政府已將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由原先的2-3%,下調到0-1%。
本港經濟所面對的下行壓力,從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各項環節的數據中可見一斑。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連跌三季,第二季的按年實質跌幅達11.6%,反映投資氣氛低迷。外部需求持續疲弱,貨品出口按年實質跌幅由首季的3.7%擴大到第二季的5.6%,其中六月份的貨物出口量更顯著下跌約10%;貨品進口實質跌幅更由4.2%擴大到7%。
連日來的暴力衝突嚴重衝擊香港旅遊業。圖為人煙稀少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徐曉秋 攝)
本地方面,第二季的私人消費開支僅輕微增長,零售數字則更為疲弱,前景絕對不樂觀。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跌幅,由五月份的1.4%,顯著擴大到六月份的6.7%。其中,消費金額較大的項目跌幅尤為顯著,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六月份的銷貨價值按年大跌17.1%;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跌16.1%,而服裝則跌8.2%。本港食肆總收益按季下跌4.6%,是十年來最差,更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再出現價量齊跌的現象。
近期的暴力衝擊、堵路、堵機場等事件嚴重損害了香港的國際形象,並影響本地人的出行自由及消費意欲。目前已有約30個國家對香港發出了旅遊警示,國際評級機構亦關注這些事件對香港的影響。香港的局勢影響了外國企業及旅客來港旅遊、經商和投資的意欲。七、八月份的經濟形勢更是險象橫生。訪港旅客人次八月初至今拾級下跌至近50%,和旅遊相關的零售、飲食和住宿業受到重創,收入錄得高雙位數的跌幅。
就業市場方面,五月至七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2.9%,較四月至六月上升了0.1個百分點,是近兩年來失業率首次回升。雖然大部分行業的就業情況仍大致穩定,但由於消費市道持續偏軟,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已出現上升。此外,在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下,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的失業率自年初起也已開始上升。可以預期,隨著未來數月經濟持續疲弱,本地勞工市場將無可避免承受更大壓力。
公屋居民獲政府代繳一個月租金。香港九龍黃大仙的公共屋邨
補貼紓困
同舟共濟應對“經濟颱風”
有見這場“經濟颱風”來勢汹汹,我在八月中宣布了一系列支援措施,以協助中小企及市民應對眼前的挑戰。在協助市民方面,這些措施包括為住宅用戶提供2,000元電費補貼;為就讀中小學或幼稚園的日校學生提供2,500元津貼;公屋居民獲政府代繳一個月租金;正領取綜合社會援助、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在職家庭津貼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的受助人,可獲發額外一個月的津貼金額;而“關愛基金”亦會為非公屋住戶和沒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過生活津貼等。這些措施可為基層市民稍為紓緩生活壓力。此外,薪俸稅和利得稅的寬免比率將由75%上調到100%,上限維持兩萬元,讓133萬個人納稅人和小企業完全毋須納稅。
銅鑼灣權發海鮮酒家疑受加租及遊行影響,近日結束營業
我亦已請僱員再培訓局籌劃一些特別的培訓計劃,供失業或需要放無薪假的人士報讀,並提供特別津貼,鼓勵他們提升技能。
在支援中小企方面,特區政府會豁免27項政府收費一年,惠及海事、物流、零售、飲食、旅遊、建造等多個行業;為食環署轄下的街市檔位以及政府物業和土地減租一半、為期六個月;以及在“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新增擔保額達九成的信貸擔保產品等,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紓緩資金周轉壓力。此外,我們還會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及“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各注資十億元,擴闊其適用範圍和增加資助額,加強協助中小企尋找商機、建立品牌;同時會增加和加快多項小型工程項目,為建造業增加職位。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儘可能避免中小企業裁員減薪,保住市民的工作。
這一系列支援措施﹙未包括工程項目開支﹚預計開支合共約191億元,連同今年初2019-20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總值429億元的一次過紓困措施,合共約620億元,預計可以起到約2個百分點的經濟提振作用。
此外,房屋委員會、機場管理局、科技園公司、數碼港以及建造業議會等公營機構也正制訂寬免措施,協助其租戶和建造業工人。
經濟形勢嚴峻,特區政府將推出措施減輕市民財政負擔,其中長者生活津貼受助人可獲發額外一個月的津貼金額。圖為在公園休憩的長者(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以上措施都是希望在經濟面對下行壓力時,能發揮“逆周期”的作用,幫助中小企和市民挺過難關。然而,單靠政府的措施效果始終有限,廣大市民齊心合力應對才是走出難關的關鍵。回看當年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泡沫爆破和“沙士”疫情連環打擊,當時也是有賴特區政府、市民和商界跨界別齊心合力,再加上內地的政策支持,才走出經濟困境,向前發展。
香港因近月發生的社會事件變得躁動不安,社會氣氛繃緊。我們正經歷十分艱難的日子,要修補嫌隙和重建信任,需要大家加強溝通,重拾同舟共濟、互愛互助的“獅子山”精神,共謀出路。特區政府已汲取教訓,會加強跟社會各界的溝通,以謙虛和開放的態度,聆聽意見,讓特區政府的施政更加貼近民心、民意、民情,同時做好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工作,讓香港繼續穩步向前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9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張寧、周琦、李博揚、連柳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