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香港作為一個海港城市,海岸線曲折逶迤,離島眾多,在香港出行,過海不可避免。時至今日,由於交通基建的發展,過海方式多種多樣,既有海底隧道,也有跨海大橋;既有公路,也有鐵路。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乘搭渡海小輪依然是過海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迎著撲面的海風,飽覽沿岸的景致,是在這個繁忙的城市中難得的慢節奏享受。百餘年來,沿著逶迤的海岸線,在風浪中穿行的過海小輪不但承載市民穿梭往來港九新界,更象徵了香港人同舟共濟、逆境自強的精神。

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時至今日,雖然過海的交通工具選擇更多也更快捷,然而市民及遊客仍對乘搭天星小輪留有一份鍾情


  早於19世紀40年代初,香港海域已有各式的大小客貨船艇及舢板等,穿梭往來港九兩地,部分小艇被稱為橫水渡。當時的收費約為港幣3至4仙等值的中國銅錢,那時一般市民的月薪約為港幣兩元。
  到了1858年,港英政府的「安撫華民政務司」開始立例管制船艇的收費,這可稱是渡海小輪規範之始。同一時期,也出現了專門的渡輪公司,用小船載客往來港九。1871年,一位波斯籍商人,成立了「九龍小輪公司」,用若干艘單層木船,經營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線。
  1898年,一間「星公司」(或被稱為「三星公司」),取代港九小輪公司,經營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線,該公司的正式名稱正是今日為人所熟知「天星小輪公司」。
  時間到了20世紀初,香港已有多艘船艇往來港九地區。早期,港島的渡輪碼頭是設於中上環的「海旁中街」(德輔道中)。20世紀初則設於新沿海馬路的平諾道中至干諾道西,當中包括設於雪廠街口的新天星碼頭。九龍的天星碼頭則一度設於「九龍倉」(現尖沙咀海港城)範圍內,1906年遷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現址。當時,亦有包括英發、祥禎、榮發、海超及南昌等多艘小輪,往來中上環至油麻地及深水埗,九龍的碼頭分別設於新填地街及公眾四方街(眾坊街)交界及界限街。同一時期開始,還有小輪由中環往來筲箕灣、紅磡黃埔船塢、昂船洲泳場、將軍澳及香港仔。約1910年開始,域多利戲院用木艇運載汽車往來港九。20世紀20年代,改由天星小輪公司經營,用躉船運載。

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20世紀30年代的汽車渡海小輪

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約1950年的中環租庇利街與干諾道中之間的統一碼頭

過海須花一日薪金 港九市民不相往來
  1919年,一間「九龍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經營中上環及西營盤,往來油麻地、深水埗以及旺角的多條小輪航線。票價為頭等1角5仙、二等1角、三等4仙。彼時,普通香港市民的月薪約為港幣五元,「過一次海」差不多要花去一天的薪金,是「大陣仗」的事情,所以那時的港九市民可以說「老死不相往來」。
  時間到了1921年,「東安小輪公司」成立,主要經營中上環經紅磡至九龍城,以及由九龍城往筲箕灣及西灣河的航線,還有由筲箕灣至上環的小輪航線,票價為頭等一角、二等六仙。4年後,也就是1925年,當業大王李右泉的「新界小輪船公司」獲准經營由港島往來長洲、荃灣、青山(屯門)、汲水門(馬灣)、東涌和大澳的航線,部分小輪在運載乘客的同時會拉拽一艘帆船加運客貨。上述新界航線1938年開始由油麻地小輪船公司接手經營。
  位於干諾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位於消防局(現恒生銀行所在地方)的統一碼頭於1933年落成,可供往九龍、新界及離島的渡輪停靠上落客,汽車渡輪碇泊於同年3月投入服務。為作配合,一座興建於油麻地佐敦道與渡船街間的新碼頭亦告落成,以取代位於公眾四方街(眾坊街)的舊碼頭。第一批載客及汽車的渡海小輪共有3艘,每艘可載汽車16輛及乘客600人。

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1958年的尖沙咀,可見天星碼頭和背後的火車總站

缺船少油 小輪「拍拖」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多艘渡輪被政府徵用或鑿沉,以免落入敵手,和平後才被撈起,經修理後復航。淪陷時期,渡輪航線大幅縮減,天星小輪公司的航線由日軍總督經營,油蔴地公司則營運其餘航線,到了1943年中亦接辦天星小輪的尖沙咀航線,而汽車渡輪完全停止。因多艘渡輪被徵用或運走,或被用作往內地的內河船,加上欠缺燃油,當時大部分的過海小輪用帆船替代,亦或是用一艘小輪拖引另一艘小輪並排行駛,稱為「拍拖」。是為情侶「拍拖」(攜手並行)一詞的起源。
  由於淪陷期間大部分小輪被放沉以及被破壞,所以日軍投降後很長一段時間,過海小輪只能作象徵式的服務,到1945年9月之後,才逐漸恢復正常。
  1948年,由筲箕灣至茶果嶺、牛頭角及三家村的小輪航線開辦,由利安小輪公司經營。  
  到了1949年,油麻地及天星兩家小輪公司,為應付不斷增加的乘客,陸續訂製新船及改造舊船以增加載客量,包括3艘於同年起下水的新汽車渡輪。同年的12月24日開始,油麻地小輪的多座碼頭安裝「入閘付款旋轉機」,以取代人手售票及船上收集船票聯根的做法。
  1950年代的港內小輪航線,有中環、上環及灣仔至尖沙咀、佐敦道、旺角及九龍城等。1950年,油麻地公司還開設了由灣仔杜老誌道往佐敦道的小輪航線。當時,仍有中環往筲箕灣及香港仔的小輪服務。由於客量增加,小輪業務愈發興旺,港九多座碼頭相繼落成。當年的碼頭共計有位於港島的愛丁堡廣場、租庇利街、威利蔴街、史釗域道和杜老誌道;九龍則有梳士巴利道、佐敦道、山東街、北河街及馬頭角的新碼頭街。由日軍投降後開始,小輪的收費為樓上頭等2毫,樓下三等1毫。1966年,天星小輪亦增設中環至紅磡的航線。
  為應付不斷增加的過海汽車及過海乘客,包括專載汽車,以及載客及載車的多艘汽車渡輪陸續下水。然而,仍不能滿足需求,輪候近1小時才可登船苦況時常出現。為排隊登船,龍頭起自租庇利街的車龍,其龍尾不時延至山東街,蔚為壯觀。

一葉小輪過碧海 百年共濟同舟人

1962年的干諾道中,可見前方的卜公碼頭(現已遷往赤柱)及後方的統一碼頭

隧巴地鐵通車 小輪大受打擊
  香港經濟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騰飛,過海小輪業務亦愈加興旺,比如70年代初,有公司又開設了由中環前往太古城及美孚的「水上的士」。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紅磡海底隧道1972年通車,隧道巴士投入服務;加上地鐵於1979年通車,油麻地小輪及汽車渡輪的業務大受打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港內渡輪航線陸續停辦,汽車渡輪主要供作運載危險品車輛渡海之用,部份渡輪的上層甚至被改作「海上夜總會」。而在此之前,部份碼頭的頂層已經改做酒樓,一些碼頭則設有超級市場,同時公司也允許船員在船上推銷三文治、杯麵等各種小食。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油麻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易名為「香港小輪有限公司」。進入新世紀後,該公司所有業務被「新渡輪公司」於2000年接管。
  時至今日,雖然過海的交通工具選擇更多也更快捷,然而市民及遊客,仍對乘搭天星小輪留有一份鍾情,只要不趕時間,便會選擇放乎中流,欣賞維港兩岸美不勝收的日夜景色。
者係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