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太量、鄧振、陳柯、劉洪銘
在2002年之前,朝鮮經濟體制一直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2002年起,朝鮮採取一系列有限度的改革,主要是在有限度的改革和加強管制之間取得平衡。金正恩執政時,朝鮮的經濟體制還是以高度集中的政府管制的經濟體制為主,但近年開始推動符合國情的改革開放。總體來看,朝鮮經濟體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緣政治因素決定的。

總體來看,朝鮮經濟體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緣政治因素決定的。圖為鴨綠江中朝邊界
冷戰時期(1948-1991)經濟高度集中 對外國家主導
在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朝鮮的革命者就著手推進土地改革和工業國有化,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隨後爆發的朝鮮戰爭卻摧毀了剛剛起步的朝鮮經濟。停火之後,朝鮮走上了農業蘇聯式集體農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並於1958年宣布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朝鮮工業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主義陣營特別是蘇聯對朝鮮進行了大量援助。上世紀80年代,因為經濟發展較好,朝鮮在這一時期還進行了小範圍的改革嘗試,如加強國有企業自負盈虧、包產到戶小範圍試點等,但是由於朝鮮缺乏必須改革的意識,這些改革嘗試沒有繼續下去也沒有深入下去。
縱觀冷戰時期,朝鮮在經濟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對外合作上,呈現為以社會主義國家經貿合作為主導的局面。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這一貿易結構直接導致朝鮮對外經濟合作陷入困難。歐洲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後,幾乎沒有美元外匯儲備的朝鮮石油進口、糧食進口驟減,工農業遭受打擊。
冷戰結束初期(1992-2000)仍持保守態勢 投資環境惡劣
1991年,金日成提出要轉變對外貿易方式、不斷加大與國際社會的對外經濟合作關係。隨後,朝鮮也借鑒中國建設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的做法,在羅先地區設立了自貿區。雖然,金日成晚年朝鮮的對外經濟合作效果十分有限,但是這也為打破舊有的封閉式的經濟釋放了信號,為日後金正日推行對外經濟政策改革減少了束縛。
但是,整體來看,冷戰結束初期的朝鮮對外經濟合作仍然保持保守態勢。蘇東劇變的教訓令朝鮮對外交往格外小心翼翼。朝鮮並未實現更大規模的外資引進等,也沒有確立對外經濟合作中的制度保障與支援。朝鮮對外經濟合作的保守特徵進一步體現為,由於朝鮮冷戰後的投資環境惡劣,無法實現有效的外資引進,進而造成朝鮮對外經濟合作的開展難以獲得有效的持續。

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朝鮮希望引進外國資金技術,推動國內經濟發展。圖為朝鮮平壤
2002 年 7 月,朝鮮提出「『7-1』 經濟改善措施」,實施價格改革與匯率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綜合市場允許計劃外物資流通,廢除外匯券,調整匯率擠壓黑市等。另外在分配體制、統銷體制和企業自主權等方面也有漸進雙軌的改革措施。
「7-1」改革的成果顯著,朝鮮經濟終於結束了長達9年的負增長,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2002 年,朝鮮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2%,2003年上升為 1.8%,2004年上升至為 2.1%,2005 年為 3.8%。朝鮮經濟開始逐步復甦,特別是輕工、外貿與旅遊等產業發展速度較快。這期間朝鮮對外貿易的規模也不斷擴大,2002年對外貿易額增長到 22億美元,2008年為38億美元。
「7-1」改革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也給朝鮮帶來一些負面作用。類似於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腐敗、「官倒」、不正當得利等問題,這給長期適應了平均分配體制的朝鮮國內造成了許多社會矛盾,也導致朝鮮在初步市場化的副作用面前逡巡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最終,朝鮮於2009年廢止了「7-1」改革的系列措施。
金正恩執政時期(2012至今)根據朝鮮實際 推動改革開放
金正恩執政後推出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將計劃外流通物資重新納入綜合市場、在全國農村以家庭為單位普及類似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圃田擔當制」等一系列改善措施,調動了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產量。2018年金正恩在朝鮮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上發出「要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號召,更是一度讓人揣測朝鮮是否要進行徹底的經濟體制改革。
與這段時間朝鮮經濟活力的提升形成對比的是,朝鮮對外經濟合作成效仍有待擴展,這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朝鮮在朝核問題上未有重大突破,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朝實施嚴厲制裁。儘管朝鮮希望也積極進行招商引資,但其對外經濟合作卻陷入停滯,只有與中方和俄方的合作在低調推進。

無論如何,朝鮮已經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未來發展前景仍需觀察。圖為羅先國際商品展覽會
朝鮮要改革開放的消息始於2018年4月20日的朝鮮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在會議中金正恩發出了 「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的口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沒有做出進行經濟建設的具體工作計劃,只是在原則上作了部署。借此為朝鮮奠定了一個「加強黨的領導,提升內閣權力,以適應朝鮮大力發展經濟的國家戰略調整」的基調,但是具體怎麼做,決議沒有提到。
在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的基調下,朝鮮會不會進一步拿出具體改革措施、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開放的因素,一方面取決於地緣政治因素,另一方面取決於金正恩個人的決心與格局。取決於地緣政治因素是因為朝鮮要對外開放,首先要鄰近國家的投資,而因為朝鮮核問題,現在美日韓對朝鮮還是處在經濟制裁狀態;取決於金正恩個人決心和格局是因為在朝鮮這樣一個權力傳承比較獨特且沒有發生過大動亂的國家,領袖的決定至關重要。
在地緣政治層面,朝鮮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主觀願望是有的,但前提是,朝鮮需要國際上承認或預設其擁核地位。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宣布北部核試驗場已經完成使命,今後將不再進行核試驗。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金正恩2018年的會晤一波三折,其原因就是美國鷹派提出的朝鮮半島無核化方式朝鮮不能接受。2018年6月,雙方終於成功會晤,而且雙方達成協議將繼續推動朝鮮無核化目標,但是怎麼推進,推進到甚麼程度,並未達成一致。2019年2月,特朗普與金正恩第二次會晤之所以沒有達成任何協議而以冷淡結束,原因就在於美國提出了嚴苛的、要求朝鮮完全的不可逆的棄核方式,朝鮮不能接受。現在的問題是,雙方都申明希望實現朝鮮無核化目標,但是對這個目標的理解和達到方式,雙方仍有較大分歧。
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如果過於保守和邁不開步子,是很難取得成功的,這也是朝鮮自上世紀90年代就創立的「蚊帳式開放」的幾個經濟特區一直都不溫不火的主要原因。
儘管朝鮮三代領導人都對經濟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有限度的改革,包括國有企業自負盈虧、小範圍包產到戶、建立計劃外商品流通綜合市場等等,但是只要美國不給朝鮮安全保證、美朝在半島無核化問題上達不成一致的處理意見,那麼朝鮮還是會繼續在軍費上巨額投入,一個良好的經濟結構就搭建不起來。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朝鮮一直謹慎,希望引進外國資金技術,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無論如何,朝鮮已經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莊太量係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鄧振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理學碩士生
陳柯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理學碩士生
劉洪銘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理學碩士生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