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22年來,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未來,創新科技是香港發展的重點領域;而事實上,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在不同階段均見成效。本文概述香港特區歷屆政府在推動創新及科技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未來,創新科技是香港發展的重點領域;而事實上,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鋭意發展創新及科技産業,在不同階段均見成效。圖為香港數碼港
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典禮的演辭中建議,香港將重點發展兩個產業:第一是高增值的製造業,第二是資訊科技產業。董建華了解到「花無百日紅」的基本道理,深信香港經濟發展不能單靠「食老本」,集中於金融、物流、旅遊及貿易企業,而要盡快開拓新產業、新市場、新經濟。正因為此,董建華於1993年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校長田長霖教授(1935-2002)來港出任香港創新與科技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1999年7月),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出謀獻策。
田長霖教授為策劃及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於1998年6月向董建華提交了一份長達83頁的報告。報告對創新科技發展過程中的「架構安排」、「累積人力資本」、「培養創新科技風氣」及「營造有利產業創新的環境」等課題提出多項建議。例如,在架構方面,報告建議把當時的香港科學園、香港工業邨公司和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合併(即今天的「香港科技園公司」);在人力資本方面,准許內地優秀人才來港工作(即今天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在創科風氣方面,設立資助計劃幫助小型企業家推廣創科產品及服務(即今天的「中小企業資助計劃」);以及在創新環境方面,設立合作投資計劃,由政府與私人公司以等額出資方式提供創業資金(即今天已停辦的「應用研究基金」)。
在董建華帶領之下,儘管政府為實現這些規劃曾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推出多項措施,並把田長霖教授所提出的創新及科技建議逐步落實。可是世事難料,在當時全球經濟衰退(例如「1990年底科網股泡沫爆破」、「1997年-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2002-2004沙士襲港」等重大事件)的大環境之下,創新及科技(特別是資訊科技)產業難以「突圍」。因此,董建華的創新及科技大計很遺憾地無法達到田長霖教授所預期的成效。雖然曾蔭權先生在第二任中期接任特首一職,但創科卻非當時政府的發展重點。

如何培育年青人的STEM素養及文化對促進香港新經濟發展十分之重要。圖為中學生為助自閉學童所設計的VR產品
曾蔭權接任特首之後,於2007年5月在立法會公布了重組政策局的方案,新政府架構由三司十二局組成。當時令業界人士尤其關注的是「工商及科技局」被解體,「科技」被從中除名。科技發展的任務在新架構之下,被歸入新組成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旗下。這意味著創新及科技包括資訊科技己淪為商務及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換言之,香港自此之後創新及科技發展將會完全受制於商務應用,難有太多創新的空間。這個策略無疑十分之短視。
回歸10年後,曾蔭權以「做好呢份工」為競選口號,成功於2007年正式當選為第三任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第三屆特區政府在「做好呢份工」的工作文化之下,行事循規蹈矩,欠缺新意。這樣的思維及態度與創新文化背道而馳,對創新及科技發展確實幫助不大。
為評估2007-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從而研究及提出具體轉危為機的對策,曾蔭權於2008-2009年成立了由他親自主持的「經濟機遇委員會」。委員會最終於2009年6月22日提交報告,建議政府推行「檢測認證」、「醫療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環保產業」、「教育服務」六大優勢產業,作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針對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去抗衡當時疲弱的全球經濟,這策略是正確的,然而在缺乏一個專責科技政策局的情況下,曾蔭權特首卻有心無力。所以,第三屆特區政府推出的六大優勢產業計劃「雷聲大雨點小」,對香港經濟沒有太突出的貢獻。

「三創」文化將會對香港未來經濟的面貌造成重大改變,年輕企業家將會主導市場發展。圖為香港創科博覽
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2012年7月1日上任之前不久建議政府架構重組,由三司十二局改為五司十四局,當中包括開設「科技及通訊局」,但這個動議沒被立法會通過。然而梁振英並沒有因是次失敗而放棄,「創新及科技局」幾經波折,最終於2015年11月6日正式成立。在梁振英的大力支持及「創新及科技局」的積極推動之下,香港創新及科技企業發展如虎添翼,一洗頹風,取得了不少成績,以下試舉幾例。
第一,特區政府於2015及2016施政報告制定多項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及Mathematics數學)教育措施,2015年下半年又推出《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在2016年各中、小學都朝著報告所建議的發展方向積極裝備校園設施、師資及教材。另外,一批以STEM教育為主打的中小型企業亦應運而生。香港缺乏創科人才,如何培育年輕人的STEM素養及文化對促進香港新經濟發展十分之重要。
第二,2016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首度發出儲值支付(Stored Value Facility, SVF)工具予5間公司。此舉標誌著香港電子支付市場的正式開放。筆者預測在不久的未來,將會有更多國內外金融或科技公司來港參與競爭。所以,SVF合法化將會把香港向成為國際「金融科技」(FinTech)中心的目標再拉近一大步。
第三,美國「麻省理工創新節點」(MITInnovation Node)於2016年6月落戶香港,為本地學生提供「硬件加速器」計劃(hardware accelerator program)培育高等院校創業文化。
第四,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於2016年8月在香港科學園開設首所海外研究中心,專注研究「修復醫學」(Reparative Medicine)。該中心旨在為香港在此領域的創新科技及人才提供一個國際發展平台,促進香港醫療工程發展。再者,「卡羅琳醫學院」在港落戶反映出香港科研的國際地位,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世界知名的學府步其後塵。
第五,政府推出「科技券」計劃,大收一石二鳥之效。一方面,「科技券」可以幫助工商業界提升生產力;另一方面,計劃可以為本地中小型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公司)創造商機。工商業界對計劃反應踴躍,推出至今已有多家公司登記,表示有興趣申請。
第六,香港的「三創」(即創意、創新及創業)文化於2016年突飛猛進,在香港科學園及數碼港的科技初創企業數目倍增。官、產、學、研各界均提供不少支援,促成本地初創。此舉為年輕人創造機會,大大擴展他們的向上流空間。為配合「三創」,本地各大院校亦紛紛開辦專業學位課程,培育更多具企業精神及創新能力的工程師及科學家。三創文化將會對香港未來經濟的面貌造成重大改變,年輕企業家將會主導市場發展。
第七,香港交易所繼2014年底推出「滬港通」之後,2016年12月再推出「深港通」。雖然初步成果未如預期,但此舉再一次證實香港交易所多年研發的跨境交易系統行之有效。筆者預計香港未來再會與更多內地城市開設「X港通」,使兩地金融產業最終達至全面互聯互通。
第八,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深圳市政府於2017年1月3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在87公頃港深接壤的河套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梁振英任特首短短五年便因家庭理由沒有爭取連任。之後,他於2017年3月13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中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雖然身處更高位置,但他卻沒有改變初衷,仍然不遺餘力地四出訪問,推廣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的優勢。

政府有計劃地把創科投資聚焦在四大發展範疇: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及智慧城市。圖為科學園實驗室
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7月1日宣誓就職。她不負業界眾望,熱衷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香港一直以來與其他經濟體相比科研投資偏低,在過去幾年徘徊在GDP的0.76%-0.79%。有鑒於此,林鄭月娥承諾在她任內增至1.5%。以過去兩年的「財政預算案」為例,特區政府合共預撥了超過一千億港幣投資創科。而且政府有計劃地把創科投資聚焦在四大發展範疇: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及智慧城市。再者,政府循八大方向加強創新及科技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研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加強科普教育。部分具體計劃包括:開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為香港匯聚及培育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推出科技稅務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國際創科公司落戶香港;成立初創投貿配對基金激活私人初創投資基金在港投資活動;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利用創科提升政府效率;在人才方面,提高「研究員計劃」下研究員每月津貼,吸引本地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並且延長「博士專才庫」及「研究員計劃」的資助期上限等。
概括而言,《2018施政報告》及《2019施政報告》所包涵的創科措施是歷年來最豐富。這些措施顯示出政府在這方面發展的決心,對香港經濟轉型及持續經濟增長(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有莫大的影響。

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均需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圖為香港教育大學舉辦的編程嘉年華上的展出攤位
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均需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成功。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網要》,肯定香港「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地位,這將會為香港工商業帶來無限機遇。香港應該把握好這時機,針對「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