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5歲少女自殺,“毒蘋果”又開始…

《蘋果日報》竟用整版文章繼續質疑死因、炒作話題,深深刺痛了死者的母親和家人,更把社會引向故意製造的仇恨與對立。

之前,香港15歲學生陳彥霖死亡一案引發廣泛關註。就在這兩天,死者媽媽發布公開信,並接受媒體專訪,呼籲大家停止造謠,不要滋擾家人,讓死者安息、生者安寧,也讓執法機關去處理。然而面對這位母親的悲鳴,《蘋果日報》竟用整版文章繼續質疑死因、炒作話題,深深刺痛了死者的母親和家人,更把社會引向故意製造的仇恨與對立。如今,《蘋果日報》已經不只是在挑戰新聞倫理的底線、社會秩序的底線,更是在挑戰人類倫理的底線。
香港15歲少女自殺,“毒蘋果”又開始…
有媒體同行追問,是什麽原因讓一張報紙墮落至此?《蘋果日報》的底線又在哪里?如果看看這張報紙的老板黎智英,就能找到答案:很遺憾,他們沒有底線。
近日,黎智英在一檔台灣節目中稱,香港示威者的暴力沒有越過界線,因為從未對人使用暴力,只有對物件的暴力。面對睜眼說瞎話的荒唐之舉,有網友評價:“說謊也要花些心思,簡直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同時,這位“叛國亂港四人幫之首”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還不忘為暴徒打氣,稱對他們“上前線面對警察”的行為“很欣賞”。更早些時候,黎智英甚至煽動年輕人去“殉道”、送死。一心想著“為美國而戰”,勾結西方反華勢力禍亂香港,黎智英及其一手栽培的“毒蘋果”,已經成為香港今天最主要的亂源與病根之一。
為什麽《蘋果日報》、黎智英這樣顛倒黑白、毫無底線,大肆宣揚極端化甚至帶有“恐怖主義色彩”的觀點,卻仍然在香港輿論場中“頗有市場”?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認準了:人性中既有“理性”也有“激情”,一旦激情完全壓過理性,人的思想和行為就很容易被“操縱”。他們不斷編造虛假新聞,製造情緒化的觀點,散布偏激的言論,就是要刺激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神經,持續扼殺理性而放大極端情緒,好讓年輕人不用思考,心甘情願“為我所用”“成為炮灰”。
不要忘記,《蘋果日報》自創辦之日就大肆炒作煽情,製造血腥色情,極大毒害香港傳媒生態。不僅如此,這套“眼球經濟”的把戲,還被應用在鼓動青年、操縱社會議題上,以極端片面的手法歪曲事實,以顛倒是非的觀點蠱惑人心,可以說極其危險。有識之士早就看穿了黎智英和《蘋果日報》有破壞無建設的真面目。因為,想要在事關香港未來的經濟、民生、文化、法治等領域有所建樹,我們必需訴諸理性的思考,憑借專業的知識,依靠務實的行動,而這些,恰是“黎智英之輩”根本一竅不通,也完全做不來的。
那些誤以為自己與黎智英、《蘋果日報》分享著共同的價值觀念,進而要與他們站在一起的香港市民,也要註意這樣一個事實:“黎智英的人生沒有非賣品”,他從不會忠於口中的所謂“民主”“自由”,他的眼中只有生意、利益。當他鼓動年輕人“殉道”時,自己一家則早已準備好7個國家的護照,置辦了海外房產,隨時準備“腳底抹油”;當他跑去外國乞求“借港反中”,《蘋果日報》在社論中“為美國通過人權民主法喝彩”時,他也早與一些西方政客達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拿香港作為籌碼撈取私人利益。一個在利益上已經完全與香港脫鉤,並和香港市民站在對立面的“漢奸”,怎麽可能會真正關心香港的未來?
黎智英曾有一句“名言”:“為了自由而讓經濟變差”。被這句話點燃激情的朋友是否想過:為了自由而讓經濟變差,那麽得到了所謂的“自由”之後呢?不還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嗎?黎智英之輩的荒謬性就在於,他們是如此淺薄,以至於只要稍稍冷靜下來、簡單回想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各種漏洞與破綻。像黎智英這樣的無恥之徒,居然還腆著臉到處兜售其荒唐言論,我們除了憤怒,反而更多地為他感到可恥、可憐。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原標題“論《蘋果日報》與黎智英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