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5部長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

| 本刊記者 莊蕾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揭曉(圖:視覺中國)
獲獎者“四世同堂”

青年作家正在崛起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須為成書出版的長篇小說,版面字數13萬字以上。本屆茅盾文學獎自今年3月15日啟動,共有234部作品經推薦參評。經過六輪投票,最終產生了5部獲獎作品。

這次的獲獎作家在茅盾文學獎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四代同堂”。在茅盾文學獎評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看來:“這屆評選結果很勵志,90歲到41歲的得主都有,說明文學是繼往開來的事業,是永遠不老和永遠年輕的事業。”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這次獲獎作家在茅盾文學獎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四代同堂”。年齡最大的徐懷中90歲(左),最小的徐則臣41歲

從歷屆獲獎作家的年齡來看,王蒙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時候是81歲,如今90歲的徐懷中獲獎打破了這個紀錄,創造了中國文壇的奇跡,成就了一段佳話。在文學圈,徐懷中被公認為是莫言的“伯樂”,被莫言稱為“恩師”。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時提到了對自己創作產生過影響的數位作家,其中一位就是徐懷中。莫言在演講中說:“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

與新中國同歲的梁曉聲在中學畢業時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作為知識青年的一分子,因緣巧合地開始了創作之路。20世紀80年代初,梁曉聲發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成為我國知青小說的代表作家,蜚聲文壇。

陳彥和李洱是“60後”,有人評價陳彥是“跨界”作家,因為在此之前,陳彥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編劇,三次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在中國文壇,作家不少,劇作家也不少,但同時能拿到戲劇界的最高獎項和長篇小說最高獎項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陳彥卻做到了。

李洱是中國先鋒文學之後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花腔》在2003年就曾入圍茅盾文學獎。在創作《應物兄》期間,李洱經歷了車禍、母親病重與去世、自己成為人父。母親去世後,他又重新開始寫作這部小說,雖然已經有了幾十萬字的筆記和片段,但寫起來卻極不順手,以致他曾想放棄這部小說。他從30多歲寫到50歲,這部小說的字數曾一度達到200萬字,後經過反復修改,最終以85萬字的篇幅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整整13年,李洱寫壞了3台電腦。

生於1978年的徐則臣,是本屆獲得茅獎的作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迄今為止首位“70後”獲獎作家。早在2005年4月,徐則臣就獲得過春天文學獎,也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在上一屆的茅盾文學獎提名中,他憑藉《耶路撒冷》被提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進入最後前十名。

回看歷屆茅盾文學獎,作家阿來憑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時,也只有41歲。第一位入圍茅盾文學獎十強的香港作家葛亮與徐則臣同歲,他的小說《北鳶》的美學追求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青年作家付秀瑩《陌上》、李宏偉《國王與抒情詩》、石一楓《借命而生》都得到了評委的讚揚。這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受到認可,充分證明了青年作家正在整體崛起,他們的作品有力地呈現出新時代青年創作群體的蓬勃朝氣和青春力量,青年一代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中堅力量。

獲獎作品展現中國
不同時期的歷史變遷

本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結果大體反映了這四年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現狀。這五部獲獎作品,既有關乎國家、社會與時代的,又有關乎日常生活的,分別書寫了平民、知識分子、藝術家和戰地軍人的命運,既有宏大的一面,又有細致入微的呈現。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一經公布,獲獎作品在上海書展中馬上成為熱門圖書,供不應求。圖為8月17日,上海書展中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展位(圖:視覺中國)

梁曉聲小說《人世間》從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個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講起,描寫了十多位平民子弟的不同人生,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小說通過對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的人生歷程進行描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以及平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稱為是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徐懷中的《牽風記》以1947年晉冀魯豫千里挺進大別山為歷史背景,主要講述了三個人物和一匹馬的戰地浪漫故事。徐懷中1945年參加八路軍,是挺進大別山行動的參與者,所以這篇小說中每個人物、每個故事,都具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性。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則臣潛心4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作品以京杭大運河為創作背景,通過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並探討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展現了中外視角下的歷史變遷,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優秀之作。
陳彥小說《主角》主要描述了一名叫憶秦娥的秦腔演員從11歲到51歲的人生歷程和舞台生涯,由1976年寫到2016年。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巧妙運用方言口語,塑造了鮮活生動的人物,用秦腔藝人的人生經歷串聯起歷史的變遷,展現了中國最古老劇種的變化,和中國這4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變遷。
《應物兄》則圍繞濟州大學儒學研究院籌備成立和迎接儒學大師程濟世歸國兩件事展開,在此過程中,驚動了國內政界、學界、商界各色人等,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原本學術之事演變成了國內外企業家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家的政績工程。作者通過主人公應物兄,串聯起30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發生了滄桑巨變,人民的生活條件及精神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對應和投射。比如梁曉聲的《人世間》主要寫知青這一代人,李洱的《應物兄》寫的是知識分子,提名作品葛亮的《北鳶》寫的是民國以來的歷史。這些作品不僅回應了當下的現實問題,也對重大的精神問題有所回應。

突破題材傳統探索文體創新
在茅盾文學獎的評判標準中,獲獎作品“是否對長篇小說這樣一個文體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在本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出現了一些帶有探索性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都比較注重對文體的創新,作品更趨於精致化。
《牽風記》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寫出了不一樣的戰爭題材作品。作家從人性、人情的角度切入戰爭,沒有對正面戰場有過多的描寫,也沒有塑造出常見的戰場英雄。他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戰爭中的愛戀與人性。這是一種久違的文學風格,在過往的戰爭題材小說中並不多見。有評論家評論道,《牽風記》這部作品為中國戰爭文學貢獻了新的類型,在文學的手法、文學的品格上,都是以往作品不具備的,在中國的戰爭題材文學中是一部稀缺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
近幾年,關於大運河的文字作品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北上》是大運河文學中的突圍之作,徐則臣並沒有用史詩性的寫法,而是擺脫宏大敘事的模式,較多截取歷史上的片段,以此來展現歷史的廣闊和縱深。有評論家認為,《北上》的主人公是這條河流,徐則臣以草蛇灰線的方式進行了處理,這是其寫作的一個巨大突破。
《應物兄》是這五部作品中最具探索性和先鋒性的作品。這部作品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情節,都由“話語”構成,小說所有的內容與元素都是通過話語來演繹、推送和呈現,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式作品。《應物兄》同樣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在已有長篇文體體式中少見的作品。李洱的寫作開創了一種新的社會小說寫作的範式,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評論界認為,《應物兄》這部作品建構了新的小說美學,李洱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象,並將之妥帖地落實到每個敘事環節,於是那麼多的人物、知識、言談、細節,都化為一個紛紜變幻的時代形象,令人難以忘懷。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學建構方式,由此誕生。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展現當代長篇小說新高度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