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8月17日發布公告,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並自8月 20日起正式實施。至此,備受關注的利率“兩軌合一軌”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自8月20日起,各銀行新發放貸款應主要參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定價,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採用 LPR 作為定價基準,且不得通過協同行為以任何形式設定貸款利率定價的隱性下限;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強對 LPR 的監督管理,將銀行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應用情況及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
8月17日,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圖:中新社)
相比於此前已運行近5年的LPR形成機制,此次LPR形成機制(以下簡稱“新機制”)改革主要涵蓋四方面內容:一是報價頻率由每日改為每月一次,在20日(遇節假日順延)9時30分公布;二是報價採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三是報價行由10家擴大至18家,類型在原有的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並將在今後定期評估調整;四是增設5年期以上期限品種,1年期和5年期以上銀行貸款參照相應期限LPR定價,其餘期限貸款銀行自主選擇參考的期限品種定價。
一是中國已經完全放開存貸款利率浮動限制,但由於大銀行負債端以存款為主,且面向居民和企業、基於市場利率定價的存款類產品發展比較慢,銀行負債成本主要取決於存款利率;對於外資銀行、民營銀行等而言,同業負債成本和市場利率變動雖然能對其綜合負債成本產生顯著影響,但其市場份額較小。因此,大銀行貸款利率錨定基準利率、中小銀行參照大銀行貸款利率定價的模式成為行業慣例,反映市場風險和資金市場價值的利率“行得成”局面尚未形成。
二是近年來中國銀行間市場“批發”利率變動幅度較大,尤其是近年來下行趨勢非常明顯。由於銀行依賴基準利率對貸款進行定價,且相較於利率下行區間,銀行更願意在利率上行周期對貸款利率進行調整,因此同時期信貸市場“零售”利率表現為“批發”利率上升時跟著上行,而“批發”利率下降時下行幅度有限的非對稱調整特徵。銀行間“批發”市場利率變動並不能向信貸市場“零售”利率實時有效傳導。
三是受中美貿易戰及全球經濟低迷影響,中國宏觀經濟階段性企穩但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再度凸顯,客觀上要求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全球主要央行一致貨幣寬鬆背景下,中國降息壓力及預期不斷上升。
LPR新機制將透過改革引導實際融資成本下行,實現結構性減息的目的。從國際經驗來看,LPR並不必然對應於“減息”或“加息”。但此次LPR改革恰逢中國市場利率下行區間、且全球主要央行密集減息窗口,將LPR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掛鈎,且要求各銀行新發放貸款應主要參考LPR且浮動利率貸款合同採用LPR作為定價基準,這將有效打破貸款利率下調剛性和改善銀行利率隱性下限,從而將貨幣市場“批發”利率下行趨勢有效傳遞到信貸市場,降低實體經濟“零售”利率,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實現結構性減息的目的。
LPR 新機制對不同銀行影響有別,但對銀行業整體影響有限。LPR新機制並不會直接影響銀行負債成本,但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下降預期上升,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也將整體趨於下行,或將壓制銀行淨息差及盈利空間。不過,LPR 新機制僅應用於新增貸款和浮動利率貸款,且利率下行將改善企業融資需求,銀行亦可以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來緩減利率下行的負面衝擊,因而對銀行業整體影響非常有限。基於上述原因,此次改革後預計銀行業分化格局將延續:市場化程度較高、風控體系及議價能力較強的銀行,總資產中信貸佔比較低或非息業務佔比較高的銀行,以及近期重新定價信貸佔比較低的銀行,預計受新規影響相對較小。
LPR新機制將增加銀行結構性放貸的積極性。LPR新機制將引導市場實際融資成本整體下行,銀行淨息差縮窄,銀行拓展新市場和新業務的積極性上升。與此同時,此次改革之後,先前貸款成本最高的企業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等的利率下降空間最大,LPR 新機制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過程中,預計相關企業融資需求釋放及盈利能力改善將最為明顯。與此同時,中期借貸便利(MLF)在LPR新機制中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角色,且中國人民銀行將LPR應用情況和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考核,這將增加銀行將資產從票據和居民房貸轉而配置到企業部門,尤其是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金融反哺實體經濟的功能,優質中小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等也很可能因為中國人民銀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而獲得更多的銀行信貸支持。
LPR改革對市場化定價利率形成及傳導機制的長期象徵意義明顯。此次LPR新機制主要由MLF利率加點形成,增設利率期限品種,且預留了進一步評估調整報價行數量和類型的空間。中國人民銀行可以直接通過調整MLF利率影響市場中長期利率和貸款利率,以及引導不同期限LPR利率向不同方向變動,未來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控的空間更大,且效果也將愈加明顯。此外,LPR點差由各報價行根據自身資金成本和市場供求等因素自行確定,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有關變動將更加實時有效地反饋到中國人民銀行和相關市場主體,這將進一步培育商業銀行市場化自主定價能力,“政策利率——銀行間市場批發利率——信貸市場零售利率——實體經濟”的雙向聯動性也將顯著增強,進而有助於形成更為有效分散風險和發現資金價值的金融市場,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
當然儘管此次改革緣起於增設通道以減弱降息預期,引導實體經濟實際融資成本下行,但其實際效果如何取決於多方行為與中國人民銀行的後續舉措;此外,LPR新機制的推出,也不會止步於通過結構性減息穩增長穩就業的短期調控目標,而是將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市場帶來複雜的長期影響。
對於中國人民銀行而言,此次改革毫無疑問將有助於構建完善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並增加央行對信貸市場進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此次改革賦予銀行更大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但銀行未來發放貸款時也面臨更加波動的利率環境、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更多經營風險,這迫使銀行轉變現有的貸款定價機制,也對其風險評估和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企業部門尤其是優質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而言,此次改革將在一段時期內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當然,銀行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放貸的積極性是否實時增加以及增加幅度如何仍有待觀察,主要取決於銀行自身經營策略調整以及對相關企業資產質量和信用風險等的考量。
對於利率市場化改革而言,此次改革並非置換傳統貨幣政策傳導路徑,LPR新機制本質上只是在保留貸款基準利率之餘,增設了一條折中市場主體自主定價和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意願的中性通道。在短期傳導途徑不甚通暢時,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MLF操作和調整MLF利率直接影響中長期利率,進而影響投資、消費與再生產等長期經濟變量和主要經濟變量的長期趨勢,最終達到調控和影響經濟走向的目的。
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定價能力逐步增強,市場“批發”利率與“零售”利率、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更加聯動,政策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途徑更加通暢,行政色彩較濃的LPR新機制也將像在美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那樣“功成身退”,中國人民銀行將把調控重心逐漸轉回到短期利率上來,通過調節短期融資成本和市場流動性,抓住“大方向”引導金融市場各層次的基準利率;市場則基於各自資金需求、風險和期限偏好等參照相應基準利率自主“小定價”;短期利率通過資本價格變動和信號作用影響長期利率,進而影響最終經濟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