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巴蜀大地發生劃時代變化。2018年,四川全省經濟總量突破四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52年的182倍;人均GDP達48,883元,比1952年增長101倍。從“蜀道難”到“蜀道通”,從“巴山楚水淒涼地”到如今人人嚮往的“打卡聖地”……新時代四川正以自信的步伐,在治蜀興川大業上積極進取,在改革開放道路上不斷前行,在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上創造更多奇跡。
為聚焦川港合作形成更多跨領域高質量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兩地合作邁入新階段。9月,“香港智庫高層人士考察團”在榮譽顧問、香港中聯辦盧新寧副主任帶領下赴四川學習考察。四川省委彭清華書記親切接見考察團,介紹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災後重建和川港交流合作的有關情況。考察團實地走訪成都、阿壩等地,體驗四川發展之路,感受到巴蜀大地處處生機勃發的獨特魅力。

9月,“香港智庫高層人士考察團”在榮譽顧問、香港中聯辦盧新寧副主任帶領下赴四川學習考察。四川省委彭清華書記親切接見考察團(視頻截圖)
“三級跳”後再發力,
四川經濟總量領跑西南地區
彭清華書記在介紹四川時,提到幾組“密碼”,其中一組“四五六”指的是四川戶籍人口全國第四、幅員面積全國第五,經濟總量全國第六。改革開放40多年間,四川經濟總量實現從百億到千億再到萬億的三級跨越。2018年,全省經濟總量突破四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按不變價計算是1952年的182倍,超過了從改革開放到西部大開發前23年經濟總量的總和。今天的四川每一天創造的經濟總量都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改革開放初期半年的經濟總量。

四川的發展有目共睹,無論是經濟的騰飛還是民生的改善,都離不開一個動力源頭——改革開放。四川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之一,全省上下緊緊圍繞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建設,搶抓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開放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5,000億元。經過不斷的發展積累,四川已經形成較大的體量規模和較廣的經濟縱深,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轉變,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8%,開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
治蜀興川,交通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加快構建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5年成渝高鐵開通,成為首條出川高鐵;2018年雅康高速公路通車,四川高速公路建成總里程達到7,238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今年6月,成貴鐵路四川段開通,川南地區沒有高鐵的日子徹底成為歷史……千百年來,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一聲長嘆,把四川交通落後的情景定格在世人心間,如今“蜀道難”變成“蜀道通”,四川成了名副其實的交通大省。
四川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民生工程來抓。圖中藏族母女都在黃龍風景區工作,她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本刊記者 楊勇 攝)
“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人們對成都從不吝惜讚美之詞。作為四川改革創新的排頭兵,成都始終在變革中尋求突破。為破解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成都從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起步,提出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城市格局迎來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在城中建成了面積達一千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的都市森林公園。2018年,全市土地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成都以四川省2.9%的國土承載著19.6%的人口、創造著37.7%的經濟總量。如今的成都已邁入了國家中心城市行列,在保存傳統魅力的同時煥發著創新的活力。
推進精準扶貧,
全省貧困發生率降至1.1%
四川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很多深山、石山、高寒地帶都長期處於交通運輸落後、經濟發展滯後的狀態,貧困人口多、覆蓋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地。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四川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民生工程來抓,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檢視問題,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實落地。彭清華書記介紹,2013年底到2018年底的五年時間,全省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從625萬減少到71萬,平均每年減少110多萬,貧困發生率從9.6%下降到1.1%,打破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後減貧人數逐年遞減的格局。幾十年間,四川累計減貧共2,400多萬人,跨越了溫飽不足、基本溫飽、穩定溫飽的三個階段,全省老百姓從此告別了“缺衣少吃”的日子。
幸福小康,一人不落。為加速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四川接連在藏區推行“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在彝區推進“十項扶貧工程”和17條特殊政策。在深度貧困的三洲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全面落實生態補償,加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阿壩州委劉坪書記談到,目前,雅西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已全線通車,阿壩紅原機場、甘孜稻城亞丁機場等紛紛完工,“新都橋—甘孜—石渠”和川藏電力聯網工程也先後建成。兩條“電力天路”讓全部彝區和藏區都接入國家骨幹電網,無電村和無電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孩子上學難、村民行路難、家庭用電難等問題得到了全面解決。彝藏深山有電路,高原天塹變通途。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不僅從物質貧困中“走出來”,更是從精神貧困中“站起來”。
震區災後重生,
家家戶戶自發掛上五星紅旗
四川省位於歐亞大陸地震帶上,地震災害頻發。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位於震中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地滿目瘡痍。11年間,四川全省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地震災區實現了城鄉面貌歷史性轉變。今日看當年的重災區汶川,一個個新村點綴在青山之間,一幢幢高樓佇立在岷江之畔,一座座廠房在工業園區中拔地而起,“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變成了美好現實。在北川縣城,行人熙來攘往,遊客的讚嘆聲、孩子的歡笑聲不絕於耳……正如當地群眾所說:“我們這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災難發生在一瞬間,但重建時堅韌不屈的精神和留下的深厚情誼卻影響深遠。如今的“三川”大地上,家家戶戶都自發在房頂上掛一面五星紅旗,飄揚的國旗表達了當地群眾對國家的感恩之心。
“8.8”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九寨溝的恢復與重建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根據景區治理要求,在地震災害治理項目展開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保護和自然景觀完整性。一般地震災害後的項目施工如同在廢墟中重建,而在九寨溝景區施工則有如在珍寶上雕刻。據阿壩州委副書記、統戰部長李為國介紹,九寨溝的災後重建工作始終以生態修復和保護為先,多措施進行世界自然遺產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時間留下瘡痍也見證重生,截止到2019年6月末,以九寨溝縣為主體規劃實施的111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完工項目共58個,完工率高達52%。一個全新的九寨正在希望中崛起,一場美好的重逢即將醞釀成真。

為了給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提供高質量科學技術支援,協助災區進行長遠重建工作,2009年7月,四川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籌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香港賽馬會捐款2億人民幣資助該項目落成。目前,學院已經在雅安蘆山地震、雲南魯甸地震、新疆皮山地震、尼泊爾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災害發生後,為災區災情評估及恢復重建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智力和技術。在未來,學院將進一步發揮防災減災開放式交流平台特色,創建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為依託的防震減災和應急管理領域理論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高地。
注重生態保護,
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這裡有舉世聞名的神奇九寨,有被稱為人間瑤池的黃龍風景區,還有高原仙境一般的稻城亞丁,就連省會成都也是人人嚮往的“網紅城市”。三星堆、金沙遺址掀開古蜀文明的神秘一角,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福澤千秋,至今仍守護著廣袤的成都平原。四川文化旅遊瑰寶實在是舉不勝舉、美不勝收。
黃龍風景區有著“聖地仙境、人間瑤池”的美名(本刊記者 楊勇 攝)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黃龍風景區是中國目前唯一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黃龍山雄峽峻,溝壑縱橫,漫山遍野的鈣華堤圍成形狀各異、妙趣橫生的大小水池,池水在陽光下幻化出不同色彩。雪山、彩池、森林、峽谷、灘流、古寺、民俗並稱“黃龍七絕”,因此,這裡還有著“聖地仙境、人間瑤池”的美名。
黃龍不僅有奇巧秀麗的風光,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紅軍長征時,紅一、二、四方面軍都曾在阿壩一帶翻雪山、過草地,豪邁的戰歌響徹千山萬壑,留下了《金色的魚鈎》《七根火柴》等動人故事。如今,氣勢磅礡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就矗立在黃龍元寶山頂。
九寨溝景區位於四川省北部高原,總面積720平方公里,山谷深切,高差懸殊,既是以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鈣華灘流為主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方稱之為“人間仙境”,西方則將之譽為“童話世界”。
震後正在修復中的九寨溝風景區(本刊記者 楊勇 攝)
九寨溝因景區內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寨中的藏民世代居住於此,民族文化和風俗至今仍得到完整保存。來到九寨與藏族文化相遇,就等同於走到了歷史和現實、文明與自然的交匯點上,華麗的服飾,精美的腰刀,潔白的哈達,熱情的鍋莊……品古樸的安多文化讓來客暢遊九寨歷史長河,看經幡飄揚讓遊人感受民族信仰源遠流長。
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創收機會,解決了貧困問題。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也正是因為如此,從四川政府到當地居民,都更加註重生態保護,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綠色發展理念是一切的動力源泉。
川港同心同行,
大熊貓基地永久對港人免費開放
四川和香港相距千里,但感情一直非常深厚。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慷慨解囊。5月13日,香港紅十字會第一批人員到達重災區北川,第一時間投入搶險救援;15日,特區政府消防處和衛生署派出的43人搜救隊陸續抵達成都;隨後,香港醫院管理局派出55人醫療隊、完成51台手術,香港飛行服務隊派出直升機飛行30多架次投放4.5噸救災物資、解救119名受災群眾。香港社會各界不遺餘力支援抗震救災,僅搶險救援階段,香港特區政府向災區捐贈3.5億港元賑災款和50多噸物資,香港民間捐助5.6億港元捐款和300多噸物資,香港紅十字會捐贈價值8,032.85萬元物資。同年10月,香港與四川簽署災後恢復重建合作安排,對地震災區援助資金100億港元。
彭清華書記曾在香港中聯辦工作9年,談到川港合作他充滿了感情。據彭書記介紹,香港目前已成為四川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第四大貿易夥伴,川港貿易年均增長20%以上。2018年5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率團到四川考察,川港兩地建立了包括文化交流在內的政府間合作機制;同年11月,“川港澳合作周.走進香港”經貿合作論壇順利舉行,為川港合作注入了全新動力。
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特區政府及時伸出援手,主動承擔了四川臥龍基地“中華大熊貓苑”和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的重建任務。圖為都江堰基地的大熊貓(本刊記者 楊勇 攝)
生活在香港海洋公園的安安、盈盈和樂樂是中央政府分別在香港回歸兩周年和十周年時送給香港的禮物。這三位特殊的“永久居民”,為香港同胞帶來了很多歡樂。鮮有人知的是,當汶川特大地震嚴重破壞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時,香港特區政府及時伸出援手,主動承擔了四川臥龍基地“中華大熊貓苑”和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的重建任務。如今,這裡成為了大熊貓們的家,許多大熊貓都從這裡出發,去到世界各地擔當友好大使。為感謝香港同胞的慷慨相助,“中華大熊貓苑”和都江堰基地永久對香港市民免費開放,港人到這裡既可以與國寶熊貓有近距離的接觸,又可以加深對國家自然保育工作的認識。
新時代四川正以自信的步伐,在治蜀興川大業上積極進取,在改革開放道路上不斷前行,在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上創造更多奇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周琦、李博揚、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