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在“八一”軍旗引導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檢閱。70年過去了,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防實力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在國際交往方面越來越自信;在軍隊面貌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這些變化清晰地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經過長期不懈奮鬥,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實現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經過長期不懈奮鬥,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實現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偉大飛躍。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徒步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圖:新華社)
主要成就
經歷風雨曲折,人民軍隊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穩步前行。70年來,人民軍隊經歷了各種考驗。這些考驗主要有:進城趕考和執政的考驗、全面學蘇軍中出現偏差的考驗,批判“教條主義”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影響,“突出政治”等左傾錯誤的影響,“文革”的影響,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的影響,市場經濟的考驗,腐敗的考驗,虛化和弱化軍委主席負責制、軍隊政治生態被嚴重破壞的考驗,等等。在這些影響和考驗面前,人民解放軍始終忠誠於黨、聽黨指揮,始終保持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確保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永遠不變。經歷風雨曲折,我們這支軍隊還牢牢地掌握在中國共產黨的手中,我們的軍隊沒有變色。這充分說明,在堅持政治建軍這個立軍之本上,軍隊是絕對過硬的。
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位於內蒙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圖:新華社)
2月7日,執行遠海訓練任務的中國海軍合肥艦編隊在某海域組織進行綜合補給(圖:新華社)
人民解放軍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黨領導軍隊的好的制度。這些制度包括:堅持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軍委實行主席負責制,實行黨委制、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實行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實行支部建在連上等在內的一整套制度體系。70年來,這些制度日臻完善,特別是在軍委主席負責制的確立和完善方面。軍委主席負責制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的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龍頭”,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軍委主席負責制先後寫入憲法和黨章,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
人民軍隊圓滿完成了各個歷史階段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四分五裂的局面,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解放軍執行的政治任務是維護國家統一,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就是用槍桿子鞏固政權、捍衛社會主義江山。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定的人民解放軍的總任務是:“保衛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防禦帝國主義侵略,主要是防禦美帝國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1981年提出:“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著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提出,軍隊必須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為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戰略支撐;為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提供戰略支撐;為拓展中國海外利益提供戰略支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人民解放軍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以氣吞山河之勢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譜寫了中外戰爭史上最為絢麗的篇章。先後進行了剿匪、粉碎逃至台灣的國民黨軍竄擾、炮擊金門、平息西藏上層分裂分子發動的武裝叛亂等作戰行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多次勝利地進行了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保衛了中國的神聖領土、領海和領空主權,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先後進行了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和援老抗美鬥爭,維護了世界和平。20世紀90年代,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舉行系列演習,對“台獨”勢力以強烈震懾。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澳門,成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為香港、澳門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初,人民軍隊圓滿完成奧運安保、世博會安保、亞丁灣護航、利比亞撤僑等任務。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習近平主席指揮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開展釣魚島維權鬥爭,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組織海空力量出島鏈常態巡航,開展搶險救災與國際維和,實施海外護航撤僑行動,建立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加強邊境管控、反恐維穩等,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振了國威軍威,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人民軍隊持續進行現代化轉型,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不同歷史時期,軍隊現代化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解放軍建設進入了高級階段。20世紀50年代,人民解放軍先後建立了海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通信兵等軍兵種領導機關及其所屬部隊,逐步完成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的歷史性轉變。60年代中期建立了第二炮兵,戰略導彈部隊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新的兵種。國家逐步建成了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裝備通過進口、仿製和自行研製等發展階段,逐步實現了制式化、國產化。以核武器為代表的尖端武器的研製在6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原子彈、氫彈、遠程運載火箭、核潛艇等先後試製成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防力量和國際地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精簡整編,裁軍百萬,組建陸軍合成集團軍,加強諸軍兵種合同作戰的整體能力,全軍在精兵合成、平戰結合、提高效能上前進了一大步。加強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常規武器進入自行研製的新階段,戰略核導彈完成了陸基近程、中程、遠程到洲際的系列化,擁有了一些克敵制勝的先進作戰手段。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的時代課題,布局展開強軍興軍的戰略舉措,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開創了強軍興軍的新局面:適應強國強軍時代要求深化改革,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聚焦能打仗打勝仗強化練兵備戰,軍事鬥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歷史時期裡,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是機械化建設。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興起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展開,現代化建設著眼點轉向信息化建設。在現代化的時間安排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目標是:爭取到21世紀中期,使我們的國防,我們的軍隊,在現代化程度上達到“接近世界第一流水平,與我國世界強國的地位相適應”的目標。90年代以後,提出國防和軍隊建設跨世紀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習近平主席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作出了新的戰略安排,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意味著原來的“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實現時間提前了15年,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這一目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大踏步實現強軍、邁向一流的決心氣魄。
主要經驗和啟示
回顧走過的路,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堅持的一個優良傳統。回顧70年歷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斐然,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從中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啟示。
一是以適時調整軍事戰略方針為龍頭,科學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軍事戰略方針,是籌劃和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綱領,是全面計劃、部署和指導平時與戰時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基本依據。軍事戰略科學準確,就是最大的勝算。革命戰爭年代,結合戰爭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軍事戰略方針,形成了一整套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從而指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為貴”的中華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始終不渝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1956年,中央軍委確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其間為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曾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思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面臨大規模全面入侵的危險逐漸減弱,局部戰爭成為主要戰爭形式,人民解放軍積極防禦戰略的重點由主要立足於隨時應付敵人大規模入侵轉變為主要應付可能的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1993年,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軍事鬥爭準備基點。2004年,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進一步調整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共十八大以來,根據戰爭形態演變和國家安全形勢提出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將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70年來,人民解放軍的各項建設和一切工作,都是抓住軍事戰略方針這個龍頭,在軍事戰略方針的統攬下,按照明確的發展戰略,科學運籌,周密規劃,全面部署和深入展開的。

2018年5月11日,空軍蘇-35戰機與轟-6K戰機編隊飛行(圖:新華社)
二是以備戰打仗為中心,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軍隊首先是個戰鬥隊,是為打仗而存在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為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任務,進行了一系列作戰,既有為繼續完成解放戰爭戰略追擊任務的作戰,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作戰,也有粉碎逃至台灣的國民黨軍竄擾的作戰,保衛領土主權作戰和援助友鄰國家反抗侵略的戰爭;既有單一的地面作戰、海戰、空戰、炮擊封鎖作戰和地面部隊防空作戰等,也有步兵炮兵協同、步兵炮兵坦克兵協同作戰,還有陸空聯合作戰、海空聯合作戰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等;既有進攻作戰,也有防禦作戰和渡海登陸﹙登島﹚作戰等;既有外國軍隊,也有國民黨軍隊、土匪和叛亂武裝。所有這些作戰,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現在,人民解放軍許多年沒有打過仗了,部隊缺乏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各項建設成果缺乏實戰檢驗。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要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人民解放軍打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各級幹部指揮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這兩個問題依然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軍隊建設必須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中共十八大以來,全軍部隊強化戰鬥隊思想,做到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全面提高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
三是正確處理質量與數量的關係,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對軍隊建設至關重要。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由於長期以來裝備性能比較落後,機動能力比較低,軍隊需要保持一定的規模。但是,如果規模過大,又會影響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經過長期的摸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堅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優化兵力規模構成,打造精幹高效的現代化常備軍。根據軍事鬥爭形勢的發展和軍隊建設的需要,先後在全軍範圍進行了15次規模較大的精簡整編和體制編制調整。現役總員額從最高時的600多萬減少到200萬。
70年來,軍隊規模一減再減,每一次精簡整編都是脫胎換骨。每一次精簡整編都和體制編制改革緊密聯繫在一起。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軍隊改革波瀾壯闊,歷經艱辛探索,取得了輝煌成就,創造了極富價值的改革經驗。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把軍隊改革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打破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調整組建5大戰區、5大軍種、軍委機關15個職能部門,領導指揮體制實現歷史性變革。政策制度改革逐步推進。通過大變革大重塑,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1月4日,中國第5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開展武裝護衛訓練(圖:新華社)
6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三軍儀仗隊在香港昂船洲軍營進行分列式表演(圖:新華社)
四是堅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奮力推進新時代強軍事業。鄧小平指出:“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同志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人民解放軍的傳家法寶和政治優勢。這些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集中體現在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聽黨指揮的不變軍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嚴格自覺的鐵的紀律、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等方面。這是人民軍隊的特有優勢,也是紅色基因的精髓所在。人民軍隊走過了92年歷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的光輝歷程,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已經成為這支軍隊的集體記憶和精神瑰寶,是人民軍隊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深厚基石。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要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賡續人民軍隊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隊,作風鬆散可以搞垮常勝之師。人民軍隊要不忘初心,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為人民扛槍、為人民打仗的神聖職責,始終做人民依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子弟兵,不斷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係。
五是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關係,實現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軍隊發展建設和改革要解決的特殊問題,是影響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始終注意認識和處理的一個重大課題。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要軍民兼顧。但受到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和安全形勢嚴峻的影響,更加注重國防建設成為當時的必然選擇。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下,明確提出軍隊要忍耐,國防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必須在大局下行動。90年代,提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兩頭兼顧的思想。這一時期,作出了堅決徹底停止軍隊、武警部隊的一切經商活動的決定。21世紀初,強調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堅持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加快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發展。
經過70年的摸索,處理這一關係的落腳點放在走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上。軍民融合是實現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的必由之路。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中共十九大報告三次提及軍民融合發展,將其作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堅定實施的七大國家戰略之一,標誌著中國軍民融合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作者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