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理財,拒做「月光族」

點擊藍字 關注知識傳媒
「月光族」可說是不少年輕人的寫照,早前青協的調查便指出,近半青少年經常入不敷支,反映他們的理財觀念薄弱。有理財專家建議,家長可利用零用錢培養孩子自主金錢管理的意識;而青少年花錢之前應先衡量個人賺錢能力,切勿再做「伸手黨」。
過份寵溺反害了子女

財商教育學院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
現今小朋友生活無憂,財商教育學院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形容,在物質豐足下,易令他們不懂分辨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他認為青少年「先洗未來錢」的態度,有一半與父母過份寵愛有關,「這批父母大多出生於香港經濟剛起飛的年代,他們眼看自己的父母死慳死抵、捱苦捱窮養家,到自己有子女時,便一心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享受,卻忽略了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
而另一半原因則受社會風氣影響。關顯彬表示,香港社會注重物質,卻忽略了個人的負擔能力,尤其大部分年輕人在學期間一直由父母供養,毋須付出便能享受經濟成果,導致他們有責任消費的意識薄弱。在這種氛圍下,青少年若沒有好好學習理財,便容易放任花費,嚴重者更會欠債累累。
零用錢供調動 建「自主經濟」意識

他認為,要改善小朋友的金錢觀,父母應藉着定期給予零用錢,培養孩子負責任理財觀念,例如小朋友想要某樣東西時,不要直接買給他,可以嘗試給他錢由他調動,讓他及早建立「自主經濟」的意識。

一些小學生參與模擬遊戲進行購物、工作、儲蓄和進修,體驗如何管理金錢。
另外,父母也可以引導子女分配金錢,透過學習「3S觀念」把錢分為三份,第一份為未來而儲蓄(Saving),第二份是目前要用的錢(Spending),第三份是跟別人分享的錢(Sharing)。

學生通過課程統整的義賣活動,學習理財生財之道。
至於年紀較大的青年,關顯彬建議他們花錢前應先了解個人財政狀況,按照每月收入釐定當月的「洗費」,並盡量靠個人能力賺取收入,即使是「學生哥」亦可選擇做兼職,不應再「攤大手板」向父母要錢,更不應該依賴借貸過活。
大專生拖欠學資處貸款1.6億

不少大專畢業生理財意識欠佳,長期拖欠學生貸款。
每逢開學季節,不少大專生都會申請學資處的資助貸款計劃(俗稱Grant Loan ),再於畢業後分期清還,但當中不少人理財意識欠佳,長期拖欠還款。
根據學資處數據,2017/18學年的多個貸款計劃,學生總拖欠還款個案約有1.07萬宗,涉款近1.6億元,不少人無力還款,最終需要申請破產。該學年破產申請個案有逾100宗。
破產難從事銀行金融業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直言,部份大專生學貸到手後,竟不是交學費,有人甚至用來投資、旅行、娛樂消費等,認為學生應「有借有還」,亦要量力而為防止過度借貸日後無力償。他提醒,有破產紀錄人士由於誠信受損,畢業後難以從事銀行、會計、金融等「錢銀過手」的行業,呼籲大專生謹慎理財。
青年理財小貼士
01 |
規劃財政預算,計算可用「洗費」。 |
02 |
建立儲蓄習慣,出糧後撥出部分作儲蓄。 |
03 |
訂立長遠目標,提高儲蓄誘因。 |
04 |
維持穩定工作,不應依賴借貸。 |
05 |
確保流動資金充足再進行投資。 |
-End-
熱文精選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更多有趣味
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