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談及新中國的發展成就,絕對繞不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網購。而說起網購,則必談支撐網購體系快速化、規模化發展的快遞物流業。現如今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快遞,其實統屬於郵政系統。郵政業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郵政通信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也隨之揭開了中國郵政業發展的新篇章。近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向記者全方位介紹了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情況。馬軍勝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郵政業發展;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郵政業的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刊記者| 魏東升馮琳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馬軍勝

郵政業務總量70年間增長7,700多倍

“據記載,從商朝至清末國家開辦近代郵政之前,中國的郵驛通信已經經過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促進中外交流作出貢獻。我今天要說,古代郵驛3,000多年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官員,服務民眾少。”馬軍勝首先說道。
馬軍勝指出,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郵政業發展,不斷強化郵政業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在郵政體制改革方面,中央堅持與時俱進,先後部署完成了郵電管理體制調整、郵電分營、郵政政企分開及完善省級以下郵政監管體制改革等重大體制改革任務。在法治建設和保障方面,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並根據行業改革發展需要數次修訂修正,頒布實施《快遞暫行條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郵政法律法規體系。在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郵政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極大地釋放了政策紅利,激發了發展動力。

馬軍勝認為,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郵政業的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郵政體系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的組織系統,郵政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產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是行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中國郵政業務總量僅僅1.6億元(人民幣,下同),到去年年底,全國郵政業務總量已經達到12,345億元,70年間增長了7,700多倍。快遞服務從無到有,業務規模連創新高,快遞業務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3萬件提升到去年的507億件,今年有望突破600億件,30年年均增速高達41.5%,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包裹快遞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對世界增長貢獻率超過50%,成為世界郵政業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中國郵政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圖為1951年,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的三名女郵遞員一早準備出發工作;下圖為2019年6月26日,北京市前門石頭衚同順豐快遞點快遞小哥劉闊駕駛電動車出發送快遞(圖:新華社)

二是基礎設施持續完善。經過70年大規模建設,目前已基本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綜合利用,連接城鄉、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郵政和快遞服務網絡。到2018年,全國建成了230多個郵政和快遞類專業物流園區,郵路和快遞服務網路單程長度達到3,944.8萬公里,擁有各類營業網點27.5萬處,分別是1949年的56倍和10.4倍。全行業擁有3家貨運航空公司,運營全貨機115架,郵政、快遞服務汽車32.2萬輛,電商班列、高鐵快遞等運營模式取得重大進展。
三是發展質效顯著優化。經過70年的不斷發展,郵政業生產運營效率持續提高、科技應用水平顯著增強、新業態不斷湧現、企業實力大幅提升、與關聯產業銜接更加緊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純、底色更亮、根基更牢。到2018年,全國建成200多個智能化分撥中心,電子運單使用率超96%,極大提高了各環節處理效率。32萬組智能快件箱投入運營,箱遞率提升至11.3%。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一批行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加快應用,郵政光學字符識別分揀技術、電子運單、“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等技術裝備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行業服務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和跨境網購成效明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持續上升,7家企業陸續上市,已形成6家年收入超3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四是服務民生能力是持續增強。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郵政普遍服務的可及性、均衡性不斷提升,快遞服務遍布城鄉並開始向村一級延伸。“十二五”期間,中國啟動了郵政空白鄉鎮局所補建工程和“快遞下鄉”工程,總體實現了“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目標。去年,全國共建成村郵站17.8萬個、“郵樂購”站點61萬個,基本覆蓋了行政村。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超過了95%,建制村直接通郵基本完成。郵政業年服務用戶的數量已經超過1,000億人次,支撐網絡購物交易規模突破了7萬億元,帶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7,000億元,每年新增的社會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行業通政便民利商功能進一步發揮,人民群眾用郵獲得感滿足感是不斷增強。

五是國際交流合作深入推進。在1949年以前,與中國建立直接通郵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僅僅有26個。經過70年的不斷努力,中國現在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郵關係。中國快遞企業加快在重點國家和重點地區的網絡布局,跨境寄遞、國際物流和海外倉的業務迅速增長。在這70年間,中國還恢復了在萬國郵政聯盟的合法席位,在北京成功舉辦了萬國郵聯大會。中國全面開放了國內包裹市場,多次當選為萬國郵聯行政理事會和經營理事會理事國,深度參與萬國郵聯體制改革、國際鐵路運郵規則制定等國際事務,在全球郵政治理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強。

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獻上村村直接通郵的厚禮

馬軍勝強調,中共十八大以來,郵政業進入了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行業改革發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加強快遞隊伍建設,要做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要加快農村電商配送渠道建設,要強化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要加強寄遞渠道安全管理,這些重要指示和批示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執政為民的宗旨和情懷,也體現了中共中央對郵政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鼓舞和激勵著全體郵政人砥礪奮進、真抓實幹,全力加快推動郵政業高質量發展。
尤其在2014年,中央提出到2020年完成民族地區的“兩通”目標——行政村通公路、行政村直接通郵。今年8月,交通運輸部等十八部門又聯合發布了《關於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推動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要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郵政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絡。

讓快遞下鄉和行政村通郵,中國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馬軍勝解釋稱,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國家政策,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中國有6億人住在農村,享有和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是他們的期望,這也是我們工作的方向,郵政普遍服務是國家賦予我們的義務,把農村的老百姓服務好也是我們應盡之義。”馬軍勝說,“對郵政行業來說,服務網絡通達千家萬戶,下一步有一個持續發展的問題。農村業務需求比較大,今年全國的快遞量預計600億件,600億件裡面有1/4來自農村,現在農村的業務增長速度要比城市高10個點左右。這個目標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堅持這個目標,這也是人民郵政為人民初心的體現。
那麼,這一目標任務目前進展如何了?馬軍勝回應道,農村鄉鄉有郵政網點的目標已經完成;到上個月,村村直接通郵這個艱苦的任務也提前一年完成,這也是全國郵政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有關行政村直接通郵的情況,馬軍勝還補充介紹道,這一目標提出後,全國50多萬個行政村中還有3萬多個行政村沒有完成直接通郵任務。“雖然3萬多相較50多萬來說是少數,但是大家知道越到後面路途越遠、越艱難,為了完成3萬多的行政村直接通郵任務,郵政管理部門和郵政企業確實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關鍵點上了,連續多年把它列為為民服務辦實事的重點工作裡面,每年定了目標,每年都推進。我們大力爭取地方政府扶持來完成這個任務,最終提前一年完成。
成功實現村村直接通郵,這一過程的艱辛與不易,也讓郵政工作者有了許多體會和感受。“建制村直接通郵、特別邊遠地區直接通郵是一個德政工程。”馬軍勝告訴記者,“我們非常有感觸的就是今年接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啃下了最難啃的骨頭。”最難啃的是新疆喀什地區的塔什庫爾幹自治縣,這裡有個行政村需要翻過4000米的雪山,所以郵路一直以來沒有暢通。“當我們打通郵路,把郵件、報紙定期送到行政村裡,村裡的少數民族老大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他們就喊‘共產黨萬歲、共產黨好’。多少年來,他們出一趟門很難,從來沒有想到郵件能送到家,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也是歷史創舉。”馬軍勝激動地說。

“兩進一出”攻克“五大障礙”

70年來,中國郵政業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世界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在內都十分好奇,中國郵政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對此,馬軍勝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堅持黨對郵政工作的全面領導。
他又補充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郵政業改革發展全過程和各個方面,我們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為中國郵政業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我們持續加強郵政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春節期間看望快遞小哥提出的“小蜜蜂”精神,外樹形象、內增動力,湧現出一大批以王順友、尼瑪拉木、其美多吉、最美快遞員等為代表的先進個人和東四郵局、順豐8哥等為代表的先進集體,行業發展軟實力顯著提升。

然而,當前郵政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馬軍勝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郵政業,特別是快遞業務這幾年發展是快的,確實我們發展快、變化大,同時也賦能強;確實是給中國老百姓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給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極大支撐。但是我們一分為二來看,由於現在整個行業發展太快,市場的需求剛性太強,再加上我們各方面的政策供給和生產要素的供給又沒有及時跟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和短板。”據馬軍勝介紹,當前中國郵政行業主要存在五大不平衡問題。
第一個問題,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的不平衡。今年中國的快遞包裹數量要超過600億件,但這裡面的國際包裹數量才是個零頭,即20億件左右的規模,佔3個百分點。中國的快遞業務收入今年要達到9,500億元,其中國際業務收入為700億元,約7、8個百分點。這一佔比與國際同行平均水平——20%相比,差距較大。

第二個問題,服務對象。現在中國的郵政體系是以服務流通消費為主,業務結構80%都是服務電商,只有20%是商務性、政務性的。但在國外的成熟市場,生產服務性的佔比較大,在歐美和日本可達1/3。
另外三個問題分別是,從整體結構來看行業發展速度不慢,但是發展的質量、效益還有待提升;企業總部、企業樞紐與末端服務網點的差異比較大,末端服務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還發展不上去;行業發展與治理體系能力不平衡。
這五個問題是當前制約中國郵政業發展的五大障礙,這就意味著中國郵政業需要繼續攻堅克難。“下一步我們要補短板、強弱項,除了貫徹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加強一線員工權益保障和加快完善治理體系之外,還要重點推進‘兩進一出’工程,作為我們克服這五大障礙的一個抓手。”馬軍勝說。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村村直接通郵的厚禮。圖為 6月21日,郵政快遞工作人員在河北唐山遵化市娘娘莊鄉一家水果專業合作社辦理香白杏快遞手續(圖:新華社)

“兩進一出”工程中,第一個“進”是快遞包裹要進廠,促進郵政快遞企業跟先進製造業緊密融合,將郵政快遞網變成現代製造業的移動倉和移動工廠。以後工廠要採購零配件就像網購一樣方便,快遞郵政網就是工廠的移動倉庫,這樣能大大減少工廠庫存,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品質。
第二個“進”是要促快遞進村,快遞要儘快下沉到行政村,打通農村最後一公里。現在郵政已經進村,快遞也到鄉了,農村快遞普及率很高。但是還不夠,一定要把快遞送到村裡去,不用讓有些村民需要騎摩托到鄉裡取快遞。
第三是“出”,促進出海,推動郵政快遞企業“走出去”。馬軍勝呼籲,我們要造船出海,配合跨境電商出口多元化的需求,首先在東南亞地區突破,並拓展歐美日韓、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市場。我們也要抱團出海,支持郵政企業拓展商業渠道,采取雙軌並行的模式,儘快提高適應能力。我們還倡導借船出海,加強與國際企業的合作,共同構建一張風險可控、安全可靠、通達廣泛的國際寄遞物流網絡。

馬軍勝總結表示,中國郵政業70年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我們國家各行各業發展變化的一個生動縮影,也為世界郵政改革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制度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400多萬郵政人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敢闖敢幹、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務實進取擔當作為,全面建設現代化郵政強國,為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用郵需求而努力奮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中國郵政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陶琳、邸倩、李博揚、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