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開發利用在賦予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新動力的同時,也伴生著巨大的安全風險與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面對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中國核事業從無到有,為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主席提出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中國的核安全事業由此進入安全高效發展的新時期。
今年9月,中國政府正式發表首部綜合性核安全白皮書——《中國的核安全》。針對該白皮書的內容與意義,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向記者做了詳細的解讀。
劉華首先提綱挈領地描述了白皮書的內容。他指出,《中國的核安全》介紹了中國核安全事業發展歷程、核安全基本原則和政策、監管理念和實踐經驗,闡明了中國加強核安全國際合作、推進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行動。
結合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劉華進一步介紹了中國核安全的整體狀況。
第一,白皮書系統闡述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中國核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核安全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涵是“四個並重”:“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中國以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為指引,在確保安全基礎上開展核能和平利用,統籌安全與發展、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國內與國際,為全面系統推進核安全進程提供了方法和路徑。
第二,白皮書整體介紹核安全政策法規。中國全面構建核安全法規體系,實施國家核安全戰略,確保核安全管理要求從高從嚴。在核能利用起步發展、適度發展、積極發展、安全高效發展的四個階段,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每五年制定和實施核安全規劃,建立了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系統完備、全面覆蓋的安全標準體系。

中國參與了核電廠多國設計評價機制,推動建立了擁有自主創新設計的“華龍一號”工作組。圖為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上展出的“華龍一號”模型(圖:中新社)
第三,白皮書全面分享中國核安全監管實踐。白皮書對中國核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方法手段、技術能力、隊伍面貌進行了立體化、多維度展示。中國持續完善“獨立、公開、法治、理性、有效”的核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對核設施、核材料、核活動和放射性物質實行全鏈條審評許可,對選址、設計、製造、建造、運行、退役等環節實施全過程監督執法,開展全覆蓋全天候的輻射環境監測,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開展核事故應急工作,充分體現了監管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第四,白皮書客觀評價中國核安全水平。白皮書全面公布核電站及其他核設施安全、放射性廢物安全、核技術利用安全、核安保、輻射環境質量等領域的“成績單”,描繪了中國持續保持高水平核安全的全貌。中國長期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記錄,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近五年核電國際運行者協會(WANO)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核電廠運行機組80%的指標優於世界中值水平,其中70%的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值。
第五,白皮書積極展示中國核安全文化與公眾溝通工作成效。中國大力倡導“核安全事業高於一切,核安全責任重於泰山,嚴慎細實規範監管,團結協作不斷進取”的核安全精神,積極培育和發展核安全文化,建立中央督導、地方主導、企業作為、公眾參與的核安全公眾溝通機制,引導公眾了解、參與和維護核安全。
第六,白皮書充分展現中國為構建核安全命運共同體作出的貢獻。核安全沒有國界,和平利用核能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確保核安全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和政治承諾,支持和加強核安全的多邊努力,加強核安全國際交流,倡導構建透明、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共同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
核能的優勢和弊端都很明顯,優勢是能量巨大、少污染、易運輸;而弊端則在於,核輻射與核泄露會對人類身體健康和區域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因此,長期以來無論國際社會還是民間街巷,大家都“談核色變”。那麼,為什麼中國要持續推動核能發展?中國又是如何平衡核能發展與安全監管二者之間的關係呢?對此,劉華給予了解答。
劉華指出,中國是一個核大國,發展核能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政策。從調整能源結構來看,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必須發展清潔、高效能源,另外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也需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才能進一步保護環境,促進藍天保衛戰更好地實施。從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在能源結構方面必須是多選項、多樣性的,所以除了火電、水電、新能源以外,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發展核能是中國的一個重要選項。
劉華稱,中國始終把核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責任,實現發展和安全兩個目標的相互促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和核技術。在核能發展和安全監管過程中,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終明確安全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從2018年1月開始實施,其中明確規定,營運單位承擔核安全的全面安全責任。國務院核安全監管部門負責核安全監管,國務院核工業主管部門、能源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內負責有關的核安全管理。中國還建立了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推進核安全工作。
二是依法依規做好核安全。國家監管部門制定核安全法規標準,與國際標準完全同步;強化企業的安全責任,落實企業的核安全主體責任;嚴格監管,確保核設施的各項活動置於國家的監督管理之下;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設立底線,對於違規操作、弄虛作假“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劉華表示,中國對核安全的監管成效是顯著的。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內地共有47台運行核電機組,19座在役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18座核燃料循環設施、2座中低放廢物處置廠。這些設施都保持了良好的運行安全記錄,應該說中國的核安全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
2000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對中國進行了四次核安全管理體系的同行評議。其中,2016年的綜合評估結論是:中國監管有效性在不斷增強,監管的法治化、規範化、國際化不斷提升,中國的監管機構是一個有效的、可靠的監管機構。
劉華強調,中國在核能發展與安全監管方面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同時也意識到核能總是伴隨著風險,所以始終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克服自滿情緒,保持底線思維,對發現的各種苗頭性事件進行嚴肅查處和經驗反饋。
儘管如此,核能的發展過程一直伴隨著公眾參與問題,即“鄰避”困境。在劉華看來,“鄰避”問題一方面反映了公眾法律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對核企業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理性、客觀、辯證地處理。
劉華進一步指出,應當加大核設施前期的工作力度,在選址階段、在建設建造前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核設施運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公開安全狀況。目前,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的官方網站都會及時公開發生的核事故事件,劉華呼籲相關核企業也應該依法公開運行安全狀況。此外,還應讓核能發展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教育事業、老百姓的福利形成良性互動。
推動全球核安全水平全面持續提升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核安全觀”概念的國家。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荷蘭海牙國際核安全峰會上首次闡述了中國關於“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的核安全觀,並呼籲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實現核能持久安全和發展。
劉華據此介紹稱,自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提出中國核安全觀以來,中國一方面不斷完善國家核安全體系,另一方面在國際上積極推動國際核安全合作和建立核安全國際合作體系。
首先,中國積極加入並履行國際法律文書。這些年,中國陸續加入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聯合國有關核安全方面所有的國際公約,包括《核安全公約》《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等,並且積極履行這些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義務。
再者,中國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支持在多邊體制下充分發揮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作用。中國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持續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基金捐款。中國現在已是聯合國會費第二大貢獻國,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是會費第二大貢獻國。中國將繼續為核安全基金捐款,用於支持亞洲地區核安全能力建設,促進世界各國核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
最後,中國積極參與交流與合作。中國與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新興核電國家都建立了密切聯繫,簽訂了50多份核安全合作協議,加強專家交流、技術合作、高層互訪。中國參與了核電廠多國設計評價機制,推動建立了擁有自主創新設計的“華龍一號”工作組,開展國際聯合審查。中國依托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和國家核安保技術中心,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核安全相關的培訓交流活動提供平台,分享中國的安全經驗。
劉華稱,通過這些工作,中國推動了全球核安全水平全面持續提升。然而就在今年8月,美國將中廣核集團及其3家下屬企業列入了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劉華認為,美方此舉泛化了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不僅對中國企業造成傷害,也對包括美國在內的相關國家企業造成了影響。對此,中方堅決反對美方通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傷害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利益,希望美方停止有關錯誤做法,堅持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問題。
劉華接著進一步闡述和評價了中美兩國長期以來的核能與核安全合作情況。他指出,第一,中美核能合作是互利互惠的。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都建立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當然美國的核能與核安全水平是世界領先的。中美兩國通過實質性的核能合作,引進4台AP1000核電機組,在中國成功地建造、調試和運行,中美雙方企業都得到了實惠,而且是自覺自願的。
第二,在過去的35年中,中美兩國在核安全方面的合作是愉快的、友好的,富有成效的,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通過互利合作,促進了中美兩國核安全水平的提升。核安全沒有國界,所以即使在中美貿易摩擦這樣的背景下,相信中美兩國政府在核安全方面的合作也不會受到影響。
第三,除了中美核能合作以外,中國和法國、俄羅斯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核能合作,一些重大項目,包括核電廠、乏燃料後處理廠,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所以說,中國的核能合作是全方位的,並不是只與美國一個國家開展合作。
第四,美方通過核限令對中國企業進行限制後,中方企業一方面會加強研究開發,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世界核能合作的市場是廣闊的,除了中美合作以外,還有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所以,核限令可能最終傷害的還是美國自己的企業。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陶琳、李博揚、余婧、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