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擔任社會公職,在近30年的時間裡,她一直深入香港和內地基層社區,奔走在婦女工作的一線,為貧困階層做了大量的好事、實事,大家親切地稱她為“紅姐”。在她看來,投身社會服務工作、參與國家建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紅姐”不僅自己親力親為,還帶領一眾年輕人關注社會、服務市民,為推動社會建設和國家安定發展貢獻力量。

為推動社會反拐事業建設、幫助失散家庭團圓,楊志紅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緣夢基金捐款100萬元(視頻截圖)
楊志紅祖籍河南,當過知青,有過上山下鄉的經歷。20世紀70年代隨夫來到香港,她在重重困難之下白手起家創立了香港威揚集團,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企業也越辦越好。這些特殊的經歷磨煉了她的意志和心性,讓她一直保留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認為參與國家建設自己責無旁貸。
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間,她致力於在內地多個省份開展義務扶貧和公益活動,先後在四川、雲南、廣西等地捐資幫助了多個貧困村,成立了20多所慈善學校,並資助了500多名孤兒及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完成學業。為推進教育幫扶、支持女子高等教育發展,她先後兩次捐款給中華女子學院共計250萬元(人民幣,下同);為響應國家號召、助力精準扶貧,她向廣西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捐贈100萬元;為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給落後山區貧困學童創造讀書機會,她捐資300萬元成立了田陽縣公簍楊志紅學校;為推動反拐事業建設、幫助失散家庭團圓,她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緣夢基金捐款100萬元;為推進人道救助事業發展、促進助老助醫,她代表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為雲南省瑞麗市65名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讓他們重見光明……
對於社會上需要支持的人和事,“紅姐”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予以資助。甘肅省定西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那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極低,即便是上得起學的孩子,每天也要背著乾糧走二、三十里山路到很遠的地方讀書。2001年,年僅10歲的小粉蓮失學了,不甘心輟學在家的她每天跟著媽媽一起參加婦女掃盲班,她成了班級中最小、也是最認真的學員。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志紅知道了此事,她用各種辦法迅速了解當地情況,幾番周折聯繫當地政府,隨即捐款20萬元並委託朋友在縣里最需要的光明村為孩子們就近蓋一所小學。如今,當年入學的一些小朋友成為了當地第一批大學生,粉蓮也以不錯的成績考上了蘭州一所大學。楊志紅的善舉不僅為光明村的孩子們帶來光明,更讓他們改變了命運,擁有了更完整的人格和實現夢想的力量。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她組織了一大批食品、藥物支援一線,近8,000箱速食面、價值20萬元的藥品、餅乾第一時間被運往災區。她還全力支持災後重建工作:2009年,組織了70多名單親或孤兒家庭的孩子赴香港交流並開展心理輔導,孩子們都叫她“紅媽媽”;2014年,她再赴汶川捐贈100萬元用於當地婦女活動中心建設,“紅姐繡紡”讓一大批災區婦女通過羌繡培訓走上了就業之路。
參與國家建設,她從未停止前行。2005年,楊志紅因熱心公益事業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的銅紫荊星章。
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為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搭建平台
楊志紅身上既有著東方女性的勤奮與自強,還有著職場女性特有的果敢與智慧。她在香港生活了四十餘年,深深知道,自己的拼搏和發展與香港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作為香港婦女“巾幗不讓鬚眉”的榜樣,楊志紅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投身國家婦聯工作。
目前她擔任全國婦女聯合會執委、香港離島婦女聯合會會長,在團結上層社會婦女的同時,深入一線走進基層婦女。多年來,她探訪和幫助了不少在生活中遭遇不幸、困難艱辛的女性,對她們的處境感同身受。楊志紅曾說過:“大多數婦女會在家庭中扮演妻子、媽媽的角色,把她們培養好了,她們也能更好地培養下一代,這樣家庭就會和諧,社會也會和諧。”
香港回歸後,楊志紅越發意識到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深刻地體會到讓香港年輕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內地發展的重要性,於是她開始將更多心血投入到對香港青年的引領和關懷上,為香港青年到內地學習和發展鋪路。2014年,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成立,楊志紅擔任總監。智庫通過學術交流、論壇、專題講座、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形式為年輕人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作為香港年輕人了解內地的一扇窗,智庫每年都會組織香港青年到內地訪學,5年間,先後走訪了四川、北京、上海、廣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地,走進祖國大好河山,感受國家繁榮發展。“中國的富強,百聞不如一見。這就好比兩個人老是通電話,也比不上見一次面親切。”楊志紅這樣說。
中秋節前夕,楊志紅帶領一眾青年到香港葵盛東邨盛國樓探訪獨居長者,為他們送上月餅及水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協助港青北上發展,提高香港青年上升通道成為港區委員的關注重點。楊志紅第一個付出行動,在廣東自貿區加快設立兩個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促進兩地青年交流向創業創新合作升級。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前,楊志紅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二十多年。她時刻不忘切實履行作為政協委員的重要職責,高舉愛國愛港旗幟,堅定不移擁護“一國兩制”方針。
香港回歸以來,她為促進民心回歸做 了大量工作。多年來筆耕不輟,發表了上百篇文章,予以啟迪。她還常常奔走在香港大街小巷,在各個機構和社區裡組織活動,積極濟困,向基層民眾和特殊群體派發大米、臘腸等“愛心包”,組織免費粵劇公演等。在她看來,做好基層工作,是支持“一國兩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針對當前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楊志紅心情沉重。看著曾經充滿活力、多元包容的家園成了暴力橫行之地,她認為,此時必須將愛國愛港力量集結起來,團結一致反對暴力。為此她勇敢站出來,立場鮮明地反暴力、撐政府、護法治,甘做愛國愛港陣營的排頭兵,一次外出,被暴徒盯梢打傷仍無畏無懼。在多個“守護香港”集會活動中,都能見到她的身影。
作為一名母親,她對黑衣暴徒中不乏年少者感到尤為痛心。香港婦女守護家園大集會活動當天,香港發出黃色暴雨預警,但楊志紅與其他出席的婦女朋友一樣,冒著狂風暴雨早早到場。“這些年輕人本應該在家裡、在圖書館、在戶外度過充實而平靜的暑假,現在卻受到幕後黑手的蠱惑,一次次衝在暴力最前線,向著保護自己的警員、向著自己的同胞發起攻擊,這一切實在是讓人心急、心憂又心痛。”楊志紅以母親和姐妹的身份,號召香港的家長一起發聲,激濁揚清,還青年朋友一個平和、寧靜、美好的生活環境。
在多個“守護香港”集會活動中,都能見到楊志紅的身影(圖:守護香港大聯盟官網)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件件看似簡單的捐贈、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後,飽含著楊志紅服務市民的一片丹心。她用責任與深情連接著社會和群眾,也將以拳拳愛心凝聚更多愛國愛港力量。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陶琳、李博揚、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