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引擎。70年來,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信息通信業的新技術、新應用廣泛普及,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歷史性步伐,走上了新時代征程。“未來將會有更多高可靠、低時延和海量的機器連接應用需求要依靠5G,特別是獨立組網的5G來實現,從而最終實現5G改變社會的目標。”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向記者如此描繪了5G的未來應用圖景。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馮琳
苗圩
早在2013年,中國就啟動了國家863計劃“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確定在2020年之前系統地研究5G移動通信體系架構、無線組網、無線傳輸、新型天線與射頻以及新頻譜開發與利用等關鍵技術。
作為中國信息通信業的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5G發展。2017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5G頻譜規劃,並正式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2018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從而為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開展5G系統試驗所必須使用的頻率資源提供了基礎保障。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由此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商用元年的到來,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5G時代的無限想像。高速率、大容量、低時延的5G技術賦予了未來世界諸多“魔幻”色彩。究竟5G會如何影響人們的真實生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從專業應用角度給予詮釋。
苗圩首先認為,5G的應用將呈“二八律”式的分布。這意味著,對廣大用戶而言,目前的4G手機夠用了,不光是打電話、發短信,包括上網、看視頻,都是足夠的。不過對少部分特殊用戶,比如從事電競、大型手游的年輕人,現在的4G網絡或許還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但那只是涉及一少部分人的高端應用。
“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應該是用在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領域。”苗圩說。比如車聯網,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和交通運輸部、公安部達成共識,將積極推動車聯網的發展。這就要求不僅關注到車,還要關注到路,車路之間要協同,這時候通信只能靠5G來實現,而這也體現了中國所特有的制度上的優勢和市場上的優勢。再比如遠程醫療,5G將實現遠程監測、遠程診斷等方面的應用。苗圩透露,前一階段有些地方已成功試驗了AI+5G遠程心臟手術,是一個5G應用示範。
10月19日,浙江烏鎮開通城市開放道路“5G自動微公交”示範線路(圖:新華社)
此外,苗圩還特別舉例,在前不久北京舉行的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的9場現場轉播中,都使用了5G+8K技術。“轉播車上有8路4K的通信信道,6路8K的超高清通信信道,還有高速攝像兩個通信信道。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都參與了這個轉播,很多內地的基礎企業如華為、中興、大唐等都廣泛參與了轉播工作。”苗圩說,“轉播過程中沒有出現大的停止播出、大的卡頓、大的信號中斷現象,都很流暢,而且場外的大屏免費為群眾公布,大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之前我們還轉播了音樂劇,除了視頻之外還有高保真的音頻,這些方面我們都已經實現。”
苗圩稱,這些5G在媒體領域的應用都是為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做準備。“到那時候,雖然大部分老百姓不能到現場去觀看,我們也期待和現場有同樣的感受,甚至有比現場更好的感受。”
苗圩感歎,如今,中國歷經“2G跟隨、3G突破”,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未來將會有更多高可靠、低時延和海量的機器連接應用需求要依靠5G,特別是獨立組網的5G來實現,從而最終實現5G改變社會的目標。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圖:新華社)
他還補充指出,現在在中國市場上商業發布的5G手機共有11款,但是大部分的手機都是非獨立組網的。然而,真正能夠體現5G性能還得依靠獨立組網的5G網絡,而不是基於4G核心網上面的非獨立組網產品。“現在各地所建的網絡,我們了解到,基本上都是非獨立組網的。只有到明年,我們才能夠大規模投入獨立組網的5G網絡。”
從電報到電話、從BP機到大哥大、從模擬手機到智能手機、從電腦上網到手機上網、從1G到5G……伴隨新中國成立70年,各式各樣的現代通信技術和業務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整體來看,中國信息通信業發生了滄桑巨變,從最初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迅速成長為帶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推動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關鍵支撐。
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成就,苗圩也從兩個層面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
第一個層面,在服務人民群眾生活方面。“我們努力地解決了覆蓋少、網速慢、資費貴這三大難題,切實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苗圩指出,一是針對覆蓋少的難題,70年來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中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4G基站數量佔到全球一半以上,也就是說中國平均每個人享受的信息基礎設施水平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光纜長度超過4,500萬公里,電話用戶總規模達到17億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4.4億戶,網民數量有8.54億。同時,中國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等政策,讓邊遠地區的老百姓同樣能共享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成果。
二是針對網速慢的問題,積極推進寬帶中國建設和網絡提速降費。據苗圩介紹,2014年以來,中國固定和移動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提升近7倍。中國還大力推進光纖到戶,光纖進戶比例已達91%,100兆以上的用戶數佔比達79.4%,都居世界領先水平。
三是針對資費貴的問題,取消了手機境內電話長途費用、漫遊通話費、流量漫遊費,與五年前相比,固定網絡和手機上網流量資費水平的降幅都超過了90%,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第二個層面,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苗圩介紹,一是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世界同步。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已經做到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甚至局部有領先的態勢。
二是新業態新模式在不斷湧現。中國信息通信業在建成世界級的網絡之後也誕生了像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世界級的企業,催生了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同時,包括自動駕駛、智能家電、VR/AR、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領域的應用也是方興未艾。
三是開放合作達到了新的水平。作為全球最繁榮的信息通信市場,中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移動通信轉售、寬帶網接入服務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領域,也樂意與世界各國的企業共享發展的機遇,逐步提升電信領域對外開放的水平。在引進來的同時,也在“一帶一路”沿線加強信息的互聯互通,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正在繼陸路、海運和航空之後成為另一條連接中外的信息絲綢之路。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則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引擎。為了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步伐,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改造結合,促進中國工業由大變強,根據2008年3月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設立。自此,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相輔相成、相互帶動,猶如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齊飛“雙翼”。
苗圩表示,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而今,中國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與此同時,工業通信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後,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自主研製的復興號高速列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湧現一批以華為、中車為代表的領軍製造企業。
苗圩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工業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跨越,製造強國建設同樣邁出了歷史性步伐。他還進一步用五個關鍵詞概括了70年來中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和亮點。
一是“第一製造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標誌著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後中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超過28%,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是“完整的工業體系”。苗圩介紹,中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了工業部門,為此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70年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是“創新驅動發展”。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成為促進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由2004年的0.56%提高到去年的1.06%,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93.4萬件,比2004年增長了29.8倍。一些技術已經從過去的“跟跑”到“並跑”甚至向“領跑”邁進,比如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訊設備等產業都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四是“兩化深度融合”。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6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即用數字化工具進行研發設計)達到了69.3%;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如生產線上用的數控機床,比例達到49.5%。同時,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了35.3%、25.3%和8.1%。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步伐,境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了50家,重點平台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台。在信息通信技術的強力牽引下,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居全球第二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中國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圖為攜帶各類檢測裝置的智能巡檢車在江蘇南京的220千伏寧莫線電纜隧道內行駛(圖:新華網)
五是“中小企業蓬勃發展”。苗圩指出,70年來,中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隨著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落實,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將會面臨更多機會、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活力。
回顧70載歷程,苗圩認為,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上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得益於中共中央始終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心,高度重視並抓住信息革命的歷史性機遇,針對不同階段的形勢任務,實施了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舉措。
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振興製造業、促進信息化作出重要指示,並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提出全面實施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兩大戰略。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又明確指出,中國必須搞實體經濟,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強調一定要把製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苗圩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工業和信息化戰線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面向未來,苗圩展望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倍加珍惜取得的偉大成果,總結好、發揚好寶貴經驗,按照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更加奮進的姿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進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陶琳、李博揚、余婧、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