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侮辱國旗者僅被判200小時社區服務,他在“雨傘陣”的護送下離開法庭的畫面,有如是對審判者無情地羞辱和嘲諷。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10月29日,香港一宗侮辱國旗案宣判,沒有罰款也沒有監禁。被告羅敏聰承認自己在9月22日的非法集會中,公開故意以損毀、圖畫、玷汙、踩踏的方式侮辱國旗,沙田法院法官表示,案情嚴重,但無量刑指引,考慮到被告認罪,過往沒有定罪紀錄,加上有家人支持,及感化報告正面,因此判處服務令。
肆意侮辱國家的標誌和象征,把凝聚14億人感情的國旗作為自己政治表演的道具,無異於公開挑戰“一國兩制”原則。香港特別行政區《國旗及國徽條例》明文規定:“任何人公開及故意以焚燒、損毀、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國旗或國徽,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第5級罰款及監禁3年。”這樣的行為,區區200小時勞動就能一筆勾銷,任誰看來,都要說一句:判得太輕!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香港沿用了西方的司法制度,有自己的一套法律體系,但縱觀世界,無論哪種司法制度,罪刑相適應都是法院的一個基本標準。犯罪的嚴重性不止停留在法官嘴上說說,更要體現在量刑中,代表著法律作出的評價。而在這起侮辱國旗案中,法官高喊著“案情嚴重”把板子高高舉起,卻又抱怨著“無量刑指引”把板子輕輕落下,讓期待正義降臨的人憤懣,讓唯恐天下不亂的暴徒竊喜。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對侮辱國旗的犯罪行為定罪量刑,不只是單純的司法“技術活”,背後的賬要算清楚:

第一,算好“秩序賬”,一個好的判決能成為香港重歸寧靜的拐點,而一個壞的判決,則可能成為街頭暴徒的幫兇。
被告認罪後從輕處罰,這並非不可以,但要看清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對於司法機構來說,這麽做能節約司法資源,投入到更重要的案件中去,從而更加高效維護社會法治秩序。但是這個案件的“從輕發落”,卻恰恰和維護秩序的初衷背道而馳。
羅敏聰在法庭上辯解自己犯罪的原因是“貪玩”,這種借口難以讓人信服,公開侮辱國旗是一種挑釁性的政治表演,這是常識。案件判決的意義不僅在於威懾,也在於示範和預測,200小時社區服務的判決不僅對暴徒起不到威懾的作用,還相當於告訴更多的人,侮辱國旗國徽並非什麽大事,無非是被判“義務勞動”一下,既不會有經濟上的損失,也不會被剝奪自由。這種縱容不僅會帶來效仿,還會帶來數量更多、性質更嚴重的犯罪,進一步破壞法治、破壞秩序。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人民日報評論:法治不容雙標

第二,算好“民生賬”,一個好的判決能成為香港人心凝聚的起點,而一個壞的判決,則可能成為砸碎民生的重錘。

在15日的庭審上,被告羅敏聰的律師這樣為他求情:21歲的羅敏聰要供養父母及照顧弟弟,中六畢業後便投身社會,現在是冷氣技工學徒,他承認自己做錯了事,希望法庭考慮。如果真如律師所說,那麽羅敏聰入獄,他的家人則會陷入困頓。在判詞中,羅敏聰的“上有老下有小”身世體現在“有家人支持”幾個字中。

但是,誰考慮過700萬香港人的生活?正是像羅敏聰一樣的人,只要網上一召集,馬上沖去參加非法集會,行各種犯罪之事,擾得社會不寧,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波及。航運、旅遊、餐飲,最能吸納勞動力的產業受損最為嚴重,幾十萬人面臨著沒工開、沒錢賺的窘迫境地,整個香港第三季度經濟增長停滯,年內面臨衰退,700萬香港人困在混亂中,面前是萬丈深淵。保護被告和家人的權利,也要算一算社會的整體利益。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第三,算好“發展賬”,一個好的判決為“一國兩制”添磚加瓦,一個壞的判決,則可能葬送香港的大好未來。

把沙田大會堂懸掛的國旗扔進垃圾推車,一路推到公園任人塗汙,再把國旗扔進水池,這就是羅敏聰的惡劣行徑——直接挑戰“一國兩制”原則。香港司法機構對他“網開一面”,傳遞出錯誤的信號。

同樣是香港法官判案,將現年37歲的內地秦姓男子判監4星期,只因為秦姓男子8月18日晚在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試圖用噴漆噴塗“中國必勝”字樣。實際上,其僅僅噴上了三字,還沒噴完“勝”字就被美國領事館保安發現並制止。兩天後,香港法院就立即給他定罪送監。對比兩起案件,一個侮辱自己的國旗,一個噴塗外國領事館;一個2天就判實刑,一個月餘才判社區勞動,以致於有網友發問:香港法院到底是誰家開的?

“一國兩制”首先是“一國”,背靠內地是香港未來最大的優勢所在,也只有以國家為後盾,才能不斷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考慮香港的未來,維護“一國”的本質和基礎不受任何形式的破壞,是以基本法為基礎的香港司法機構應盡之責。

侮辱國旗者僅判社區服務,還有三筆賬沒算清楚!
侮辱國旗決不能辦成一個“葫蘆案”,這是社會的共識。目前,香港各界都在呼籲律政司就此案進行上訴,希望能盼來一個把賬算得清楚明白的判決,還香港以法治,還市民以公義。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人民日報

編輯:邸倩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