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施政報告: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

施政報告: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

10月18日早上,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中)出席電台節目,談《施政報告》(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在外圍環境波譎雲詭的陰霾下,香港剛渡過了一個風高浪急的夏季。《逃犯條例》修訂引致的風波及衝突,已演變成暴力破壞,對香港的經濟、社會和民生都造成重大打擊。儘管如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迎難而上,在這個困難時候仍堅持按原定計劃,在10月公布了以“珍惜香港共建家園”為題的《施政報告》,回應各階層、各領域的訴求,讓市民盡快重建信心重拾步伐,與政府携手向前應對各種新挑戰新機遇。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的前言,開宗明義說明無論在處理當前的重大危機,或繼續履行管治責任,特區政府會堅守四個原則:

一、堅守“一國兩制”,維護受基本法保障的人權和自由,但對任何鼓吹“港獨”,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行為絕不容忍。
二、竭力維護法治,不容有失。法治是香港極為重要的核心價值,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
三、維護香港制度的優勢,不容損毀。
四、捍衛香港重視的核心價值,珍惜港人共同擁有的城市、國際的認許和尊重。

房屋土地政策跳出傳統思維框架

房屋是長期困擾香港社會最嚴峻、最艱難的民生議題,也是部份民怨的根源。《施政報告》在房屋及土地政策的著墨也最多。政府引入新思維,著力解決問題,大刀闊斧地“覓地”,提出多項短中期措施,回應市民的房屋需求。我們重視社會公義,首要扶助對象是中低收入家庭,積極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包括預留50億元(港幣,下同)在未來三年提供1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邀請關愛基金為非公屋和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低收入住戶,於下個財政年度發放“一次過生活津貼”,以便政府爭取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推出恆常現金津貼計劃的研究;加快出售42,000個“租者置其屋”單位;以及在明年預售高達12,000個“綠置居”單位等實在的惠民政策。
施政報告: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
市民取閱最新《施政報告》

對於夾心階層的市民,特區政府也顧及他們置業的困境。為協助首次置業人士,我們已即時放寬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委託的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提供的首次置業人士申請樓宇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讓有足夠供款能力的市民能夠置業安居。至於我們在職的年輕一代,特區政府理解他們對擁有自己空間的渴望,並會全力推展七個青年宿舍計劃,合共可提供3,300個宿位,包括在未來兩年內將落成的1,760個宿位。同時,我們容許青年宿舍租戶繼續申請公屋,紓緩較基層年輕人的住屋需要。

建屋需要土地,覓尋適合足夠的住宅用地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也必須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去走出困局。本屆特區政府迎難而上的決心和魄力,直接反映在《施政報告》提出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可具發展潛力由私人擁有的新界土地,用以興建公營房屋,突破政府向來擔心出現法律挑戰的思維。預計未來五年收回400多公頃,數量是過去五年收回的逾20倍。

我們明白收回私人土地可能面對的挑戰,特區政府並沒有輕視。對於香港中長期土地需求的挑戰,本屆政府提出了“明日大嶼願景”,可為香港新增1,000公頃的土地。我們期望社會各界以理性客觀的態度討論,以社會整體利益和我們的下一代發展前景為大前提,作出投資。

心繫民生 重視教育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一如以往心繫民生。在教育方面,政府已預留10億元為600多所資助學校校舍進行內部改裝工程,提升教學環境及效能。至於支援家庭方面,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恆常化每年向全港900,000名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提供2,500港元學習津貼,並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推行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早期介入服務試驗計劃,以及增加全費豁免課餘託管服務名額。同時,我們將全面調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包括大幅提升兒童津貼四成、一個育有兩名合資格的兒童的家庭可領取的最高金額由現時每月3,200元增加超過百分之三十至每月4,200元。增加“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補貼比率至超出400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的三分之一,並把每月補貼上限提高至400元,減輕市民在交通上的負擔。
施政報告: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

特區政府會以先導形式將“學校外展疫苗接種計劃”由小學擴展至幼稚園和幼兒中心。圖為學生正在接受疫苗接種(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扶貧助弱改善民生

市民面對生活困難,政府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政府關心普羅平民生活的質素,堅守扶貧助困。在扶貧方面,《施政報告》建議改善綜援計劃以鼓勵就業,包括大幅提升豁免計算入息上限至4,000元(增幅達六成),以及全數豁免計算從新工作所賺取的首兩個月入息(受助人須在過去兩年內未獲此項豁免)。此外,我們會向合資格非長者的健全綜援受助人提供多項補助金和特別津貼,並增加綜援家庭的租金津貼最高金額。

醫療服務方面,政府會以先導形式將“學校外展疫苗接種計劃”由小學擴展至幼稚園和幼兒中心,並透過醫社和公私營合作,在18區推出不同規模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為回應市民在中醫藥治療方面的需求,中醫教研中心會提供超過60萬個資助中醫門診、推拿和針灸服務的配額,而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費用由每天200元降低至120元。

改善生活環境方面,我們計劃向“樓宇更新大行動2.0”額外撥款30億元,並向“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額外撥款20億元,協助更多有需要的業主檢驗及修葺其樓宇。此外,我們亦會額外撥款20億元以擴大資助升降機數目至8,000部。環境局亦已籌備20億元先導計劃,在現有私人樓宇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設施。
“珍惜香港共建家園”,絕非單單一句口號,而是特區政府最懇切真誠的呼籲。《施政報告》的各項新政策的出發點也是愛惜香港、保守家園。香港要回歸和平理性,社會各界就必須團結一起,譴責暴力違法行為,維護法治這個香港核心價值和社會支柱。對於堅守崗位應對衝突的香港人,包括警隊及其他執法人員、公務員、公共交通設施員工,以及其他機構、企業和市民,特區政府對他們致以由衷感謝!

儘管《施政報告》未必盡如人意,尤其在這個關鍵時刻,但即使千頭萬緒,我們會以堅忍意志,一步一腳印向前邁進。特區政府為大眾謀求福祉的決心毫不動搖,服務市民的初衷也並沒有改變。我衷心希望香港市民能放下分歧,向暴力說“不”,讓香港可以回復平靜、重回正軌。止暴制亂既是香港當務之急,也是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大前提。
特區政府深信憑藉我們多年建立的法治精神、核心價值、“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國際地位、開放的市場、優秀人才及港人理性務實、同舟共濟的拼搏精神,香港最終能跨過困難,重新啟航。

《施政報告附編》詳列政府提出超過220項新措施,我們歡迎市民提供意見去豐富或調整政策,我們會盡最大的誠意善意用心聆聽和落實。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陶琳、李博揚、邸倩、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