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注定是一屆高度政治化、充滿各種難以預計風險的選舉,這不但因為反修例暴亂導致社會嚴重對立分化,大大催谷區選的投票率,更在於這場風暴仍然不知伊於胡底,有可能在投票日前夕以至當日,爆發各式衝突及破壞,嚴重影響選舉公平。對建制派而言,這是一場較2003年更加嚴峻的選戰。不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唯有在大風浪前才更能顯出參選人的實力、品格、政績。建制派經過多年的地區服務經營,取得這麼多的堅實往績,論能力、論服務市民的初心,都不是反對派及借暴亂“空降”的對手所能相比。現在最重要是團結一心,堅定意志,以往績、能力、初心打好這場區選。
建制派要團結一心堅定意志打好這場選戰。圖為香港東區區議會北角錦屏選區候選人洪志傑造勢大會,同區候選人還有李予信(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修例風波引發的“黑色恐怖”仍在籠罩全城。每個周末香港社會都不平靜,例必爆發嚴重的暴力衝擊,暴徒到處堵路縱火、破壞港鐵、打砸商鋪,對於政見不合的市民動輒暴力圍毆,對於警員更儼然要置於死地,早前就發生有警員被割頸事件,有暴徒更在警車附近引爆殺傷力驚人的炸彈,這些都顯示暴力正有失控之勢,香港的法治、秩序及安寧遭到破壞。同時,這場暴亂也引發社會嚴重對立,不同政見者互相割席,朋友情盡、家人失和、同事鬧翻,香港社會處於高度政治化和對立的不正常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注定不會平靜。
香港過去從未在嚴重動亂期間進行全港性選舉,5年前發生非法“佔中”,也是在翌年才舉行區議會選舉,但儘管如此,當屆區選亦相當政治化。可以預期,11月的區議會選舉將會異常激烈。一般而言,區議會聚焦的是社區、民生等實際議題,“政治牌”“明星牌”在區選作用不大。以上屆區選為例,儘管反對派仍在炒作“佔中牌”,企圖將“佔中”效應延續至區選,但最終建制派仍然取得約78萬票,得到約七成議席,反對派何俊仁、馮檢基、尹兆堅、陳家洛、譚文豪等“指標性”人物亦紛紛落馬。
當年建制派打出漂亮一仗,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由於區議會的基本性質始終是以地區服務為主。建制派各政黨和團體一直高度重視地區工作,長期扎根基層,深入社區,注重民生,做了大量促進市民福祉的實事,贏得了廣大選民的認同和支持,這些都是聚沙成塔的工作,是以年月計的用汗水、辛勞、誠意所積累的資本,每一票都是堅實無比的“鐵票”。相反,多數反對派參選者長期以來“政治掛帥”,忽視基層服務,不少人到選舉時才臨急抱佛腳,這些伎倆自然不能矇騙廣大選民,因而在上屆選舉中一敗塗地。
建制派在區選的優勢之一就是地區工作做得比較扎實。圖為香港東區區議會北角丹拿選區候選人曾卓兒造勢活動,同區候選人還有鄭達鴻
當然,今年的形勢對建制派極為嚴峻,不但面對一個極度撕裂、政治化的環境,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區選投票率很可能創下新高甚至達到55-60%,再加上今年大幅新增選民,當中不少相信是因為這場修例風波而新登記,令建制派選情面臨極大的挑戰。更加惡劣的是,暴徒近期故意將矛頭指向建制派議員的地區辦事處,有組織地破壞辦事處,燒毀裡面的文件,目的顯然是要破壞建制派的地區工作,甚至是威嚇選民。在“黑色恐怖”之下,將令到今屆區選難以在安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進行,例如在街上到處可見的非法“連儂牆”,一直未有清理,而這些牆上不少都是有關惡意攻擊、醜化建制派人士以及當區議員的宣傳品,如果一直不清理,這顯然對建制派不公平。
建制派不單辦事處被毀,在街上的宣傳橫額、海報、旗幟同樣被人有組織地破壞,相反其對手往往是絲毫無損,令人懷疑暴徒是借暴亂影響選舉的公平公正。而且,反對派已揚言以反修例作為主要議題,預期在選舉中將會大肆炒作反修例議題。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下,在投票日出現暴徒搞局以至包圍、衝擊票站絕非不可能。當日如果有暴徒故意騷擾選民,或者在多個地區上發起非法遊行,到處搞事,這樣選舉還能夠公平、公正進行嗎?選民還可以在安全、安心下投票嗎?
舉個簡單例子,暴徒其實不需要真正衝擊,只需要在投票日前於網上發布消息,揚言會在選舉當日對建制派支持者進行“私了”(使用私刑),這樣的宣傳難辨真偽,但卻會令到一些建制派支持者擔心被“私了”而不敢出來投票;又如暴徒可以在投票日在大街小巷全副裝備,殺氣騰騰地大叫口號,這些行為肯定會影響市民投票,嚴重影響選舉的公平,令建制派處於極為不利的環境。
本屆區選投票率可能創下新高。圖為2019年3月24日,油尖旺區議會大南選區補選時點票(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當然,如果投票日當天確實發生騷擾選民事件,當然需要立即停止該票站的投票,但對建制派而言,客觀的政治環境不能改變,只能盡力爭取最好結果。雖然政治環境對建制派不利,但建制派參選人卻擁有三個對手難以企及的優勢:一是往績。選民在區選投票時,一個主要考慮就是參選人的往績。區選不是選幾個月,而是選4年以至更長的表現,建制派參選人長期扎根社區、服務社區,大部分更是全職投入社區,4年來以汗水灌溉社區,這些政績都不是一場政治風波能夠全部推翻,更不是那些因為這場風波,為了撈取政治利益而“空降”的參選人可以比擬。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區選辨材同樣如此,參選人有政績、有服務,這是建制派參選的底氣。
二是能力。建制派參選人大多數是全職地區工作者,就算從事其他職業,也一直花大量時間落區,而建制派各政黨更一直為參選人提供全面的支援,讓建制派人士能夠更好地服務選民。區議會需要的不是“專職搞事者”“抗爭人才”,而是有心有力服務街坊,做實事,能議事的地區工作者。建制派能夠一直在區選佔據優勢,正是由於擁有大批優秀的地區工作者,論能力非“空降”的政治投機者可比。
三是初心。建制派視服務地區為職志,專心做地區工作,而不是將區議會變成政治工具,變成政治攻訐平台。但反對派卻恰恰相反,早已揚言要將區議會政治化,作為打擊政府施政的平台,甚至是利用區議會影響特首選舉。反對派的出發點從來不是服務街坊和地區,而是利用區議會搞政治,令處理地區議題的區議會變成政治鬥爭的舞台。建制派參選人將社區為本,以民生為重,是真心服務市民,參選初心自然勝過反對派一籌。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這場區選對建制派來說肯定是一場苦戰、惡戰,但唯有在大風浪前才更能顯出參選人的實力、品格、政績。建制派應該對自己的能力、往績、初心有信心,對選民有信心,相信邪不壓正,相信仁者必勝,堅定信心打好這場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