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審慎分析和看待中美貿易談判前景

日前,中美貿易談判達成基本共識,取得階段性進展,打破曠日持久的僵局。為此,中美及世界各國官方及民間予以點讚並正面評估,對全球經濟前景充滿期待。然而,學界及媒體對談判過程和談判細節剝絲抽繭,褒貶不一,對未來走向謹慎樂觀。

應審慎分析和看待中美貿易談判前景

基於各自考量,中美日前達成階段性協議和實際成果當屬水到渠成。圖為今年7月底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的中美第12輪高級別貿易談判

中美各有自身考量

客觀上,中美及全球經濟處於不確定性放大、脆弱和負面因素增多之動蕩期。

如今的中國,社會結構日趨完善,經濟基礎逐漸加強,產業布局科學又可持續,在國際事務、對外交往和發展方略上均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在一年多的貿易戰過程中,美國從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降為第三,中國此時順勢而為,逐步舉目歐盟、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整體形勢運作平穩。今年前三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近70萬億元,同比增長6.2%。政府強力深化改革成果,「對標國際,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積極鼓勵各國企業擴大對華投資,包括對美國放開市場。前9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6.5%,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逾30,000家。

就美國而言,一年多來,各項經濟數據和指標不斷波動和下跌,失業率上升,商戶和農場主怨聲載道。美國不僅沒有在自己發起的貿易戰中佔到便宜,反而弊多利少,弄巧成拙。制約和扼制中國似乎屬戰略失策,不僅難以成就自我,而且還會殃及池魚,禍害全球。面對後來居上的中國,美國似乎力不從心,再也勇不過當年。

另外,美國大選在即,國內黨派鬥爭如火如荼,特朗普彈劾案箭在弦上,貿易保護主義及民粹主義盛行。其中任何一項,都足以令特朗普輾轉難眠、夢魘繞身。特朗普以其喜怒無常、變幻莫測和不能有效管理情緒而著稱,所謂地球「老闆」和世界「教師爺」的「雅稱」也難掩其色厲內荏、被身邊鷹派政客「綁架」之實。

基於各自考量,中美日前達成階段性協議和實際成果當屬水到渠成。然而,對於特朗普喜形於色,信誓旦旦誇海口,期待坐實下一步,大家還是犯嘀咕:中美貿易談判真的步入健康軌道,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一路高歌了嗎?

應審慎分析和看待中美貿易談判前景

目前,香港局勢還在惡化,美國卻繼續火上澆油,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圖為香港的黑衣暴徒在港鐵站縱火

中美博弈並非過去時

從主觀因素上觀察,中美全面戰略博弈和經濟貿易角力並非過去時,就信奉單邊主義的美國而言,是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

過往十二個回合的交鋒,更多的情節在於彼此輿論抗衡和心理鬥爭。當峰迴路轉成為不可能,妥協和退讓自然不可避免。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智慧處之,為美國中西部特朗普票倉送上一個「大禮包」,在第十三輪談判中簽署了向美國購買五百億美元農產品文件,而美方也暫時知趣,迴避敏感政治議題,不再討價還價。

然而,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抗衡,美政府一直念念不忘,糾結於心。一方面,美國需要中國的巨大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又要對中國內政「指點迷津」。其實,大家對於美國打打談談、胡蘿蔔加大棒的老套模式早已看穿。在過往談判桌上和不同場合,美國多次單方面大放厥詞,脅迫就範:一會兒指責北京對香港問題態度強硬,貿易談判要和香港問題掛鉤,一會兒協防台灣出售武器。連中國的國內產業結構問題也成了美方的談判條件和要價籌碼。長期以來,美國的香港和台灣「情結」一直體現在中美貿易和中美關係甚至世界格局上。坊間戲言,這兩顆「棋子」是美國制衡中國發展、干涉中國內政和破壞中國國家統一及民族利益的「殺手鐧」。

在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和實質性突破之時,特朗普難以抑制高漲情緒,在10月14日的推特中亢奮地形容道:「中國做的非常好。美中達成不錯的貿易協定!中國已經開始從我們偉大的愛國農民和農場主那裡購買農產品了……我們對中國開放市場……中國留學生可以申請到美國學習……」兩天後,他又在推特中充滿期待地寫道:「11月中旬我們將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亞太經合會議之後會有更多協議,也會有新一輪成果和文件簽署。

當談及香港問題時,特朗普脫口而出:「香港街頭抗議人數正在減少……香港會處理自己的事」。然而,就在不久前,他還聲稱中美貿易談判勢必要與香港問題掛鉤,對有關國家、機構和個人進行無差別制裁並拉入黑名單。特總統如是反復,信口開河,而美國國務院又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出台新規無理限制中國駐美外交官「晤美官員學者及參觀實驗室等活動」,此前,美國FBI曾對美國高校發出警告,提醒「中國研究人員盜竊美國知識產權」,指責「中國盜取商業機密,多名中國軍方官員被控對美企業發動黑客攻襲」。凡此種種,不難看出,中美戰略互信依然前途渺茫,任重道遠。

將經貿和政治作為「一籃子」要件和中國交涉,是美國一年多來銘記於心的「經文」,這種無理行為無異於「政治碰瓷」。正是看準了中國獨立自主,從不插手他國事務,美國才肆無忌憚,時不時操縱諸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灣保護法」等政治工具。

目前,香港局勢還在惡化,美國卻繼續火上澆油,美眾議院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待參議院審議通過及總統三個月內簽署生效。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是機關算盡。近期,美國接連發表涉台言論,一方面為台灣走夜路吹哨壯膽,另一方面,意欲製造談判氣氛,通過言詞和心理暗示,破壞台海和平,增加談判砝碼。今年年初,特朗普政府一度默許出售66架F-16V戰機給台灣。後據《紐約時報》報稱,因礙於中美貿易談判而暫緩。不久前,美國務院再次批准對台價值27億美元軍售,其中涉及M1A2T坦克和「毒刺」防空導彈。

應審慎分析和看待中美貿易談判前景

在貿易戰的一年多時間裡,美國的各項經濟數據和指標都不斷波動和下跌,失業率上升,商戶和農場主怨聲載道。圖為美國某農場囤積於倉庫的農產品

貿易戰尚未塵埃落定

把香港、台灣問題國際化並以此為條件對中國討價還價,一直是最敏感的議題。中國有著足夠的耐力和定力,決不允許在國家安全與民族利益方面有回旋空間。港台問題乃中國內政,也是國家核心利益,不會拿來與美國進行利益交換。特朗普若重蹈覆轍,「新瓶裝老酒」,注定是自踢鐵板,自作自受。

中美貿易戰並不可怕,中國出口對美國依賴度正在減少,國內本土消費市場也日趨超過美國。當今社會,任何試圖阻止中國崛起的圖謀都需要事先好好掂量一下再做定奪。

之所以第十三輪談判取得「重大進展」,是因為之前多回合交鋒逼近臨界點,卻因美方出爾反爾胎死腹中。這一次,雖然分歧尚存,畢竟「輕舟已過萬重山」,雙方在農業、匯率、知識產權、技術轉讓諸方面達成共識,取得突破。然而,中美能否順利簽署最終協議並逐一實踐?一方面要進一步考驗美國的誠意,另一方面,中方還需對美方的戰略意圖做理性分析並保持戰略覺悟。

在戰略思維方式上,中美兩國多年來始終難以趨同。美國人傾向於清晰界定自己的領地和目標,一旦明確區分和確認對自己形成威脅的對手和敵人,就會不依不饒,針鋒相對。美國例外論要求他國去異求同,與美國保持一致。這種機械思維讓美國難以容忍矛盾的存在,所以,長期以來,美國不惜付諸武力,實施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

相反地,中國思維模式通常是相對和辯證的有機思維,在處理對外或者涉外問題或事件時,通常傾向於求同存異,甚至委曲求全,慣於從角色互動中尋求界定。正如王毅外長此前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演講中所說,「我們會以中國人的方式,以東方人的思維,以更加和諧和包容的態度來與其他國家交往,在國際社會上發揮中國應該發揮的作用」,「如果中美能建立戰略信任,消除戰略疑慮,加強戰略合作,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對話協商找到解決辦法」。

中美之間有合作也有紛爭,有統一也有對立。從對弈邏輯理論看,之所以二者間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是因為兩國戰略思維的相容性是變動不居的,兩種因素和力量的消長將決定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這可能便是中美兩國一直以來競技和抗衡的理論基礎,也可能是不少專家學者持謹慎樂觀態度,甚至提出中美脫鈎,或者西方智庫所謂的陣營對立,重陷如美蘇戰略對峙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委之一。今天,單從兩個大國之間比較局部或者表象的貿易戰來看,要想旗開得勝並且一路高歌,恐怕為時尚早。不過,不論情況如何變幻莫測,只要打好自己手中的牌,似乎也不必有什麼好擔心的。

者係劍橋(智庫)研究院創始人、執行院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