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台灣2020年「大選」?

將近4年前,民進黨在2016年一舉奪下「總統」「大位」及「立法院」多數席次,然後透過提名及任命權全面掌控了「行政」「司法」「考試」「監察」四院,將台所有「中央政府」機關握在手中。如此全面包攬的一黨執政,使任何制度上的分權制衡流於形式。無論是追討國民黨黨產、推行所謂「轉型正義」、深化「台獨」教改,甚至迴避交代其博士論文的虛實,蔡英文都能夠為所欲為,「所向披靡」。此外,民進黨由於否認「九二共識」,頻以修法(進而準備釋「憲」)推動法理「台獨」,致使兩岸關係動盪不安。因而,無論是關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還是關心島內和兩岸民生福祉的人,都迫切希望看到轉機。

如何解讀台灣2020年「大選」?

《聯合報》在翌日(2018年11月25日)以頭版頭條「民進黨大崩盤為題來報導選舉結果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在民進黨策略性退讓下,國民黨在韓國瑜颳起的「韓流」之下奪下了15席縣市長,較2014年的6席大幅增長了9席。久旱逢「人造」甘霖,藍營及親藍的媒體大為亢奮,《聯合報》甚至在翌日以頭版頭條「民進黨大崩盤」為題來報導選舉結果。然而後來的發展證明:所謂「藍營大勝、綠營大敗」,其實只是藍營媒體及政客一廂情願的想像。

事實是,民進黨不但並未「大崩盤」,反而在隨後兩波共6席的「立委」補選──2019年1月27日及3月16日──中,保住原本屬於該黨的3席;國民黨則只贏兩席,還在原屬國民黨的金門選區輸給無黨籍候選人。與此同時,蔡英文的地位雖在綠營內部遭到批評,但仍取得代表民進黨參與2020年「大選」連任的資格,而其黨內最大競爭對手賴清德在輸掉提名之爭後,也已開始為蔡英文助選。民進黨展現選前的「團結」。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觀察即將到來的2020年台灣「大選」?

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

由於「韓流」驟然而興,也成為一曲傳奇,許多人因此相信韓國瑜是國民黨的「救星」,甚至是化解兩岸危機、扭轉台灣命運的「救世主」,於是對韓寄予厚望,認為他在2020年選舉中有望斬將搴旗,奪回政權。基於這樣的期望,人們期待國民黨由韓國瑜代表參選。於是,過去一段時間裡,我們不但經常看到評論家們對藍綠政客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進行分析,也不斷見到相關政客之間爾虞我詐、縱橫捭闔的內幕消息。這些報導,都牽動著關心台灣及兩岸未來者的心弦。但是,選舉政治有一個恆久不變的結構因素,就是選民板塊的分布。任何陣營的分合與政客的進退,都必須考慮選民板塊的基本面。因此,我們觀察2020年「大選」的態勢,與其著眼於層出不窮、真假難辨的內幕消息,不如回歸基本面,從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選民結構著手。

在分析台灣社會(至少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論各種社會政治理論的主張是什麼,任何具體社會的主要矛盾,經常是由其內外各種政治勢力根據該社會在歷史中所形成的現狀而選擇的鬥爭路線所具體塑造的。

台灣在1895-1945年的日本殖民統治,迫使台灣人民於長達半個世紀中不但與祖國分離甚且對立,留下了兩岸人民彼此的歷史隔膜、認同差距。此即光復後不到兩年島內就發生「二二八事件」的重要結構性因素,也是「二二八事件」迄今不斷被「台獨」極力利用為「政治提款機」的原因。

1970年代反國民黨的黨外運動興起。初期「黨外」在沒有領導核心的鬆散狀態下,其不約而同的政治路線(即最大公因數)是避開「統獨」、「爭取民主」。但是,邱義仁與吳乃仁等組建的「新潮流系」,不斷透過「民主集中制」的運作,長期掌握黨外及民進黨的政治路線,不斷把反國民黨的運動沿著「省籍矛盾」(實即認同矛盾、「統獨」之爭)帶往「台獨」的方向。

邱義仁本人長期參與「台獨」機要,幾乎所有的「建國奇謀」(包括2004年的「兩顆子彈」)裡,幕前幕後都有邱的身影。2016年10月3日,蔡英文召開上台後的首次「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再將邱義仁納入。去年九合一投票前,前民進黨桃園縣議員梁新武在11月9日接受中評網訪問時表示:該次選舉中,民進黨真正「出鬼點子」的人還是邱義仁。而從選後新潮流系(包括導致「輸掉」高雄的陳菊)並未被蔡英文疏遠來看,顯然這次「敗選」仍在民進黨算計之中,是為了紓解大陸對台施壓的緩兵之計,只是其規模可能略微超過了預期。然這次選舉結果不但立即緩解了兩岸關係(藍營縣市長紛紛走訪大陸,帶回大量的讓利契約),也使得民進黨2020年的「大選」部署轉守為攻,重新取得主動。

據與民進黨關係深厚的媒體人陳文茜透露,這位被她稱為「民進黨最厲害的操盤手」的邱義仁,曾在1995年「好心地奉勸」她「理解時代政治的真實結構」。邱義仁當時對她說:「民進黨的『本』就在『本土化』及『省籍』,只有省籍的力量才能讓民進黨選票大幅增長」,而且「這種現象,在我(邱義仁)有生之年,不會改變」。若再結合邱義仁於1998年說的:「民進黨是選舉黨,選票就是答案,再現實不過」,那麼,這兩段話就是我們理解包括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在內的「台獨」派政治路線及選舉策略的關鍵。他們一以貫之的手法,就是:炒作認同對立(省籍矛盾、「統獨」之爭)、贏得選舉、掌握政權、推動「台獨」。換言之,先由「統獨之爭裡出選票」,然後藉由「選票裡出政權」,就是這些「台獨」人物奉為圭臬的信念;在這套「台獨」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中,佔據核心地位的始終是「認同」(「統獨」議題),而不是「階級」(民生議題)。

台灣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在「台獨」派的長期引導下,也始終是認同矛盾。這些「台獨」政客(在新潮流系的主導下)利用炒作「統獨」議題生出的話語權,不斷在反民進黨的陣營(國民黨或藍營)內部製造矛盾、分化瓦解、又拉又打,最後成功地把台灣的選民及國民黨「綠化」,同時也把統派邊緣化,使民進黨所代表的「台獨」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如果我們不正視此一基本事實,就不可能正確了解並掌握台灣社會的真相及走向,如此不但所有的分析及對策都會失準,甚至可能助長局勢的惡化。

由於兩岸統一問題攸關中國的復興,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絕不可一廂情願、自我催眠。無論事實真相如何令人不快,都必須正視它,才可能改善它。

台灣選民的基本結構

為了確保選舉的勝利,「台獨」派早就超越了早期國民黨靠「做選票」(選舉舞弊)以求勝選的落後手法,已「民主進步」到了「做選舉」(即選舉「拗步」,如「兩顆子彈」)、進而「做選民」(使選民整體綠化)的高級階段。只要台灣大多數選民成為「台獨」支持者,就能使代表「愛台灣」的民進黨在面對「『中國』國民黨」時無往而不利。

這項「做選民」的龐大社會工程,開始於1994年李登輝啟動的「台獨」教改。到2008年3月,陳水扁面臨即將到來的選舉大敗(以及馬英九的大勝)時,已經能得意洋洋的宣稱:他執政8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藍營綠化」,而且即使國民黨拿回政權,要變回去也「有限」。果然,後來馬英九執政連任的8年間,2014年竟因一個對台灣有利的「服貿協議」惹出「太陽花」之亂,這次「學亂」即是「(人造)天然獨」世代的初試啼聲。接著民進黨在2014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及2016年1月的「大選」中,相繼贏得大多數地方縣市及「中央」機關的政權,開始全面執政。然後蔡英文又再繼續深化「台獨」教改、「去中國化」、收編軍隊及情治單位、追討國民黨「黨產」、推行「轉型正義」,按部就班地將整個台灣社會打造成敵對於大陸的另一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並在今年「雙十節」的「國慶談話」中正式宣布新的「國號」——「中華民國台灣」。她聲稱,這個變造的「國號」非藍非綠,是「整個社會最大的共識」。

蔡的宣示並非毫無依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0年代以來定期在島內進行關於國族認同、統獨傾向及政黨偏好的民調。我們根據該中心2018年至今的4次民調結果,來觀察去年九合一選舉前到今年香港反修例暴亂開始後的台灣民意結構(見表1)。
如何解讀台灣2020年「大選」?

從表1中可以看到:「韓流」對於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並沒有發生什麼影響,而且在香港修例風波開始後「台獨」的認同(「是台灣人,非中國人」)又有增加的趨勢。目前自認為不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已接近57%,而廣義的中國人只剩下四成。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屬於「天然獨」世代的高中及高職學生(也就是未來幾年的「首投族」)中,自認為不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已接近八成,而廣義的中國人只剩下兩成一。可見整個台灣社會越來越「綠」,這就是「台獨」教改和「去中國化」宣傳25年來的結果。如此日益「去中」「反中」的民意結構,使得「『中國』國民黨」主流派失去道德自信,也注定了該黨在這個島上的式微命運。

但是,使兩岸關係脫離和平發展正軌、陷入低迷甚至動盪的,是台灣民眾對於「統獨」(兩岸政治關係)的傾向(見表2)。
如何解讀台灣2020年「大選」?

我們若把表2中「儘快獨立」和「偏向獨立」加總為「台獨」,再把「台獨」和「獨台」加總為「永遠拒統」,然後再加上「維持現狀再決定」成為(廣義)「拒統」,最後把「偏向統一」和「儘快統一」加總為「統派」,於是得到表3。
如何解讀台灣2020年「大選」?

表3顯示出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現實:從九合一選前至今,「台獨」與「獨台」佔比都在上漲,在現階段反對兩岸走向統一的「拒統」派已經達到八成三(高中生中接近九成),而支持統一的統派人數不斷減少,只剩下一成多(高中生中只有4.6%)。在這樣的民意結構下,為了選舉考量,「九二共識」很難不被空洞化為「一中各表」(其中「各表」重於「一中」),而「一國兩制」更是缺乏討論空間,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大概只存在於人們善良的願望裡。

然而,即使國民黨政客強力表態「我也『愛台灣』」,他們終究不敵民進黨翻手覆雲、隨意操縱而被認可的那樣「根正苗綠」。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台灣民眾政黨偏好」民調,從2018年終到2019年6月,支持國民黨的民眾雖從25.4%略增到27.6%,但支持綠營(民進黨加時代力量)的民眾卻從24.1%增加到29.2%,顯然「韓流」即使曾有些許衝擊,但也可能有退潮跡象。如果聚焦到明年的「總統」選舉,在9月17日「總統」選舉申請連署截止(所有可能的參選人都已確定)後直到10月22日為止,選戰「逐鹿」之爭將異常激烈,而民進黨操弄選舉議題、操作選舉民調得心應手。選情詭譎,後續情勢發展變化值得關注。

民進黨的選戰盤算

對2020「大選」,千萬不可低估民進黨追求「台獨」的決心和謀略。蔡英文能在去年九合一「敗選」後贏得黨內初選,並維繫「全黨團結」,絕非只因為她的「執政優勢」。實際上她是從1999年為李登輝撰寫「兩國論」以來,真正連續20年推動這個「台獨」路線的關鍵人物。她在男性沙文主義濃厚的民進黨內能夠取得「領導」地位,並獲得美日反華勢力看重她的「棋子」作用,都是因為她在推動「台獨」時能夠做到「既堅定又靈活」。她在長期與大陸及國民黨交手的過程中,早已練出一套陰陽善變、能伸能縮的「鬼功」。她尤其擅長操弄台灣民意迫使大陸退讓。例如,她在2011年8月就公開否認「九二共識」,試圖通過2012年「大選」取得民意支持來要脅大陸接受。2015年4月,她又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來要求大陸接受她所主張的沒有「九二共識」的新「現狀」。結果在2016年勝選後,大陸雖然並未接受,但至少隱忍至今。

可以看出,蔡英文面對明年的「大選」,不可能僅止於爭取連任,勢必會在選前製造某種新的「現狀」,然後再以選民的民意迫使大陸退讓。估計她最有可能的作法,就是推動「釋憲台獨」。

2016年11月,蔡英文提名的7位大法官就職,其中包含公開支持「兩國論」的許宗力、許志雄、黃昭元。但是,釋「憲」案必須經15位大法官中的2/3出席及出席人2/3同意。因此,許宗力等人只能消極阻擋對「台獨」不利的釋「憲」案(如黨產條例釋「憲」案),還無法積極作出完全依據「兩國論」的法理「台獨」釋「憲」案。不過,今年10月1日又有4位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就職,使全體大法官中將有11位是「台獨」,一舉超過釋「憲」門檻,完全可以在許宗力主持下通過任何釋「憲」案。由於釋「憲」過程最不引人注意,因此也最適合在當前香港動亂時趁機進行。

蔡英文在10月10日正式提出的「中華民國台灣」,根據李登輝時期的「陸委會主委」蘇起所述,正是「兩國論」所主張的稱呼。蘇起指出:「它在法律上及本質上已等同於『第二共和』或『新共和』,與過去的『中國』或『中華民國』,或現在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沒有關係。」這顯然是在為下一步推動法理「台獨」預作伏筆。

基於「兩國論」的思路,蔡當局的大法官只要在涉及「中華民國主權」的任何釋「憲」案中作出如下的解釋:1、「我國主權」或領土僅包含台澎金馬;或2、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準國際關係」,或「非國內關係」;或3、現在的「中華民國」與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在法律上不是同一個「國家」。

然後,經由「司法院」循「正常程序」對外發布新聞,則「憲法」層次的「法理台獨」就已告成。接著,蔡英文只需宣稱「遵守憲法、維持現狀」,即可開始全面推動「兩國論」修法工程,在整個法制體系中落實法理「台獨」。接著,在明年「大選」中取得選民肯定,就可以再度要求大陸接受這個新的「現狀」。

如果這次「大選」果真夾帶著「釋憲台獨」,那麼處於「冷和」狀態的兩岸關係恐怕會立即陷入「冷戰」,甚至更嚴重的危機。這才是當前最明顯而即刻的危險,比起誰當選落選,更需要關注。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遠望》雜誌總編輯

參考文獻:

1.參見《遠望》2018年12月號社論《誰是九合一選舉的贏家?》。

2.「新潮流」是台灣島內最有運動意識而且最成功地活學活用了中共的黨建組織、統一戰線、鬥爭策略的政治運動團體。然而由於這一事實始終未曾受到足夠重視,因此新潮流及民進黨推進台獨目標上的原則性及靈活性也被嚴重低估。
3.如果限定是從政治角度來看,那麼高中生中自認為是「台灣人」者上升到88.8%,「中國人」是2.1%,二者都是為8.9%,因此廣義中國人只剩11%。
4.蘇起,《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台北:天下文化,2014年,頁98。
5.參見《遠望》2019年8-9月號合刊社論《明顯而即刻的危險──釋憲台獨》。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