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為抓手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

廣大港澳青年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他們多數擁有國際化教育背景和視野,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創業能力,是一支素質高、潛力大、富有活力的生力軍。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需要把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加強粵港澳三方合作,引導青年把握時代機遇,提升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文化歸屬感和生活幸福感。

以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為抓手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穩步推進,內地城市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投身大灣區。圖為在港舉行的「明日生活X創科大灣——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X傳統行業升級展覽」

一、經濟下行對就業影響逐漸顯現

香港經濟今年上半年僅輕微增長0.5%,是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最差表現。近幾個月的暴力事件更使香港經濟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挑戰。今年7月起,訪港旅客人次和零售業銷售額急劇下跌、出口持續下滑,營商、投資和消費氣氛十分低落,部分行業的經營情況更是有記錄以來最差。香港港經濟在第三季已步入技術性衰退。

經濟下行對勞工市場的影響逐漸顯現。個別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如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的失業率正逐步上升,進出口貿易業的勞工需求也明顯轉弱。香港勞工市場將面對更大裁員壓力。

在香港經濟面臨下行的關鍵時刻,加快粵港澳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加多創新創業的機會,對減緩中小型企業及青年所承受的壓力,協助企業和市民渡過難關,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合力

幫助港澳青年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維護港澳青年在廣東的合法權益,需要充分調動粵港澳現有的行政及社會資源,為港澳青年提供創新創業精準服務保障。因此,需要加強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的密切合作,以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核心,整合粵港澳創新創業資源,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成立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建立一站式的宣傳與兼容平台,增進港澳青年與區域內其他青年的交流機會。同時,加強政府與民間合作,為在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創業輔導、引路、補助、支援及孵化等服務。要著重發揮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牽頭作用,統籌協調省市有關部門凝聚共建合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努力使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創新創業平台,切實支持港澳青年到大灣區發展、落戶,實現合作共贏、融合發展。

三、發揮三個基地的示範引領作用

自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地設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以來,已有360多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落戶,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領域,就業人員接近4,000人,三大平台創新產業鏈的高水平整合,給港澳企業創新創業注入強大動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廣東將在大灣區內除深圳、廣州、珠海以外的6個城市,建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爭取到2020年,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個自貿片區建成前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南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橫琴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充分發揮三個基地的核心引擎作用,基本消除港澳青年進入三大基地創新創業的政策障礙,解決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瓶頸問題,初步實現創新創業政策銜接和配套服務協同,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創新創業交流合作,使港澳青年入駐基地創新創業成為常態化。

進一步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輻射引領作用,到2025年,珠三角9市各建設至少一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基本建成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的「1+12+N」孵化平台載體布局,完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制度保障、公共服務,建立粵港澳協調參與基地建設運營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鏈。

以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為抓手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

在大灣區創業奮鬥,已成為一股蓬勃興起的港澳青年發展新潮流。圖為投身灣區創業發展的「80後」港人

四、構建多層次政策支持體系

接近40%的香港青年表示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從而阻礙了他們的創業之路;約50%的青年認為社會上欠缺一些可以成為學習榜樣的人物;超過30%青年擔心創業會失敗。因此,需要把擴大開放和創新改革作為創新創業建設的核心特徵和根本依託,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著力謀求重大突破。

(一)形成創新創業政策合力

加強粵港澳合作,將港澳科技創新基金、青年發展基金等優惠政策措施覆蓋至在廣東創業的港澳青年。在政策扶持方面,建議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納入廣東創業補貼扶持範圍,來粵創業的港澳青年可與本省青年享受同等創業培訓補貼、一次性創業資助、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租金補貼、創業孵化補貼、初創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培訓等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給予港澳青年優秀創業項目以實質資助。

(二)完善青年人才服務體系

優化營商環境、便利工商登記,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更加積極開放高效的人才政策體系。在CEPA框架下加快推進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進一步拓展港澳專業人士在創新創業基地的執業空間。在基地設立「港澳青年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為港澳青年人才提供定製化、精細化、個性化專業服務。

(三)建立多層次融資支持體系

落實鼓勵港澳青年創業投資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天使投資風險補償制度,強化廣東省創新創業基金等政府性基金的引導作用。同時,引入社會優質資本,設立支持港澳青年創業並覆蓋創業全階段的母基金和配套子基金,使更多資金專項投資於港澳青年創業創新的初創期、早中期項目。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為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在基地創新創業提供貸款和貼息支持。與港澳合作探索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專項機制,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五、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平台

健全創意培育、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的全過程服務鏈,支持各類雙創平台建設發展,形成融人才、資源和服務於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

(一)完善創新創業平台空間布局

加快完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台「1+12+N」的空間布局,即: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圍繞服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科學設計、精心謀劃,完善配套設施,有效整合三地資源,打造集交流、展示、培育、實訓、孵化、對接等功能於一體的示範性孵化平台。培育建設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中國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中國(江門、增城)「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集聚區、廣州科學城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佛山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東莞松山湖(生態園)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台、中山翠亨新區「澳中青年創新創業園」、肇慶新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12家基地,帶動各地建成一批社會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台。

(二)加大孵化平台建設資源投入

珠三角9市通過新增加土地、盤活閒置廠房物業、改造現有孵化場地等方式支持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建設。鼓勵粵港澳三地核心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鼓勵現有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區域性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建設和拓展專門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空間。

(三)構建孵化平台全過程服務體系

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低成本、便捷化的經營辦公空間、加速器、孵化器、公共實驗室和研發、中試生產、產品檢測中心等共享設施。配備專業運營管理團隊,健全服務管理制度,整合創業導師團隊、專業化服務機構、創業投(融)資機構等各類創業資源,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政策、法律、財務、管理、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綜合服務,搭建「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綜合服務體系,有效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

(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

完善基地創新創業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基地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吸引粵港澳青年聯合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攻關,開展重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健全基地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鼓勵粵港澳攜手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成果轉化平台,加快建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支持港澳創新創業項目在基地內實現成果轉化。

以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為抓手增強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

強化粵港澳青年交流合作,形成長效對接交流機制。圖為首屆「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活動

六、營造宜居宜業工作生活環境

營造真正適合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公共服務和人文環境,研究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新創業涉及的居住、醫療保障、稅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落戶。

(一)滿足港澳創業青年住房需求

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青年租住創新創業基地,有條件的城市可提供租房補貼。探索多種方式,對具有購房能力及符合購房條件的港澳青年,支持其購買商品住房。將入駐創新創業基地中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納入當地公租房保障範疇。探索開發共有產權住房,對符合相應條件的港澳青年,支持其購買共有產權住房。

(二)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

在CEPA框架下探索在基地降低部分領域港澳企業投資准入門檻,實現「證照分離」改革,推廣應用電子營業執照,推行商事登記銀政直通車服務,實施辦稅便利化措施,縮短開辦企業環節和時間。加強港澳青年熱線建設,為港澳青年提供法律維權、就業指導、創業幫扶、出入境事宜、心理輔導、生活信息等諮詢服務。建立港澳青年綜合服務平台,實行雙創政策信息集中發布和政務服務通辦制度。推行「互聯網+公共服務」,探索引入人臉識別等技術實行網上認證,打造一體化的便捷高效服務。

(三)加強生活配套綜合服務

便利港澳創業青年交通往來,支持有條件的深港口岸、珠澳口岸開通無縫快速接駁創新創業基地的交通運輸渠道,向往返粵港、粵澳公共交通開支超出規定水平的港澳創業青年定期提供交通費用補貼。探索與港澳通訊運營商合作發行專屬用卡,實現三地通訊資費「同城化」。引進港澳的教育、醫療和社區服務機構,打造集生活居住、教育醫療、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區。

七、建立粵港澳青年交流合作機制

強化粵港澳青年交流合作,形成長效對接交流機制。

(一)推進粵港澳三地青年交流合作

加強粵港澳社會團體交流合作,組織實施「粵港暑期實習計劃」「粵澳暑期實習計劃」「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青年同心圓計劃」等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項目,定期舉辦粵港澳青年交流周、粵港澳青年人才交流會、港澳青年職業訓練營、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交流營、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分享會等各種活動,支持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促進粵港澳三地青年合作創業、互利共贏。

(二)打造粵港澳三地資源對接平台

積極發揮創新創業大賽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創客廣東」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賽事中開設港澳賽區,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港澳台賽、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邀請港澳青年參加「中國創翼」、中國「互聯網+交通運輸」等創新創業大賽,配套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活動,以創業大賽為紐帶有機連接創新創業基地、項目、人才、資本,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攜項目來粵參賽和交流發展。鼓勵基地與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合作,形成長效對接交流機制,遴選港澳優質項目來粵孵化培育。

(三)加大創新創業基地的宣傳力度

很多香港青年想抓住大灣區建設的機遇來廣東發展,但卻擔心對當地財稅等政策和創業環境不了解。通過加大政策宣傳、為他們提供緊急援助、政策法律輔導等服務,可以讓香港青年消除疑慮,更安心和順利地在廣東創業及生活,從而增強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因此,要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平台和港澳有關渠道,廣泛宣傳基地建設創新政策舉措和基地的新進展、新成效,吸引粵港澳三地優秀青年集聚創新創業。加強與港澳高校和各類港澳青年團體的溝通聯繫,促進港澳有關創業就業信息平台與各基地對接,使珠三角各基地成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就業的首選地方。

梁育民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郭楚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