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多項惠港措施已相繼出台,包括新設居住證、豁免就業許可證、允許「港人港稅」及繳存住房公積金等,推動港澳廣深四大核心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引擎。與之相應,香港政商界也不遺餘力地推廣大灣區前景。然而,恰如過去提倡的兩地融合發展,往往是「官熱民冷」。香港青年能否把握發展機遇?這一年來,學界和智庫發表不少關於大灣區的研究報告和民意調查,本文聚焦港青在區內其他城市的發展狀況,透過梳理調研結果,分析他們的取態,了解他們面對的疑慮與困難,以期為政策制定者帶來啟示。

區內城市根據收入和職位,對個人所得稅予以財政補貼。圖為珠海市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人才認定及財政補貼暫行辦法後設立的個人所得稅諮詢專崗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瞄準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創新為主軸,聚焦青年創業。自2017年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宣講後,重點合作區招徠不少企業前往發展,南沙的港澳企業由2017年的1,368家上升至2018年的2,872家,新增1,504家;前海的港資企業由2017年的8,146家上升至2018年的10,800家,新增2,654家。根據統計處數字,逗留在廣東省的15至24歲及25至44歲香港青年,分別由2017年中的24,500人及70,100人增加至2018年中的26,400人及72,600人。雖然按香港人口計算,他們只佔各自年齡層約千分之三,卻是近年僅有兩個在比例上持續增長的年齡群組(圖一),可見青年對大灣區機遇踏出了第一步。
得此良好開局之後,各級政府制定全面政策,銳意延續這股創新創業的勢頭。今年初,廣東省政府的一號文件「科創12條」嘗試破除體制壁壘,率先激發創新活力。其後推動「1+12+N」孵化平台載體布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加上12個市級基地,並由各地自建一批創業空間。市級基地中,廣州佔3個(其中1個與江門共建)、深圳及中山各2個、其餘五市各1個。為鼓勵港澳青年落戶深圳,當地政府在4月給予創業啟動資助、上市獎勵,又降低在創辦企業、融資貸款以及跨境交通方面的費用。廣州則在5月設立額度達10億元、重點投資初創項目的創業基金。
除了為港澳青年建立良好的創業環境,區內城市亦在其他行業提供就業和實習機會。例如廣州開始呼籲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外資企業每年預留不少於3,000個工作崗位及2,000個實習崗位,赴港澳舉行招聘活動及在廣州高校錄取港澳學生。領域將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汽車等高科技產業,也包括金融、法律、會計、文化創意等知識型行業。深圳既有人才獎勵及培養計劃積極發展金融業,也鼓勵位於前海的企事業單位吸納港澳青年,凡招用港澳實習生和畢業生均可得到補貼,聘用擁有港澳執業資格的青年專業人士亦有資助。
調查顯示大灣區發展得到整體香港市民支持,因近期政策之利,部分市民已經投身區內城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民主思路在2018年進行兩輪「一國兩制指數」調查,以10分為滿分,市民支持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的平均分超過6分,雖然由年中的6.3分微跌至年底的6.27分,整體仍然傾向支持。輿論一般認為青年較為反對大灣區發展,不過平均分在不同年齡群組之間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再加上前述人口統計的佐證,足以否定此一見解。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調查也錄得相似的支持度,認為香港參與大灣區「好處多些」的市民,由2017年的25.4%上升至2019年的30.5%,近乎是「壞處多些」的三倍,而最多人選擇的是「好壞參半」,維持約半數。
儘管認同大灣區發展,香港市民對個人機遇卻有一定擔憂,使他們對北上發展始終持著觀望態度。亞太所調查顯示,今年有53.8%市民認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只有「很少」或「完全沒有」發展優勢,比一年前的57.2%有改善,而認為香港人擁有「頗大」或「非常大」發展優勢的,由28.7%提升至30.3%,但未呈統計上的顯著關係。嶺南大學研究生部及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進行的研究亦顯示,四成三受訪港人擔心到大灣區生活將享受不到在香港的社會福利,另外也有三成六擔心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這種對宏觀環境樂觀,但對自身發展悲觀的態度,在青年身上也有共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發現,香港青年普遍認同建設大灣區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及「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機遇」有幫助,兩項均超過七成。不過談到自身的事業發展,約四成認為能「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有為數相約的青年認為會「面對更大競爭」(表一)。有訪談對象表示,憂慮來自要適應內地的工作環境和職場文化,包括學習當地的制度和處事方式,才能取得較佳的競爭優勢,對香港青年可能有一定困難。

大灣區成為社會熱話,青年也減少抗拒回內地發展。按民主思路2018年中的調查,只有8.1%青年會考慮前往大灣區其他城市居住或發展,是比例最低的年齡組別(表二)。六個月後,青年的取態急轉至14.9%願意考慮,是比例最高的年齡組別。半年間,青年對北上的意願由最低攀升至最高,不願意度淨值大幅降低19個百分點,跌幅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香港青年動力協會同樣詢問受訪青年會不會考慮前往大灣區發展,不考慮者中,多於一半表示不清楚大灣區是怎麼一回事,餘下的四成多不想離香港太遠。此結果反映有不少人乃因不了解而放棄北上發展,所以較多宣傳和解說能燃起年輕人的熱情。
不論是任何地方,願意前往異地居住、就學、工作或退休的人總是少數,而「青年創研庫」顯示,願意在珠三角九市「經常往返公幹」及「長駐工作」的青年各有三成,比例亦算可觀。統計處曾為前往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發表專題報告,顯示一種流動的工作模式:他們一年往返內地次數的中位數為48次,近九成表示每次逗留期間不多於七日。明匯智庫與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的研究指出,現今青年也有相似的選擇:願意在廣東省工作的,傾向逗留少於三年,並會於周末回港與親人、朋友相聚,較少人選擇長期居住於省內。高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啟用後,香港與鄰近城市的通勤時間大大縮短,配合愈趨可行的跨境工作模式。

當我們在鼓勵香港青年爭取中國經驗的時候,其他城市也開展人才競爭,跨區域的人力資源配置較容易被忽略。明匯智庫與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提到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是:學歷與北上意欲有一定關係。副學士畢業的受訪者最願意到大灣區發展,而隨著教育程度提高,到大灣區發展的意欲逐漸下降,似乎擁有副學位的青年更期望自身事業能夠在大灣區得到突破。「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比較內地畢業港生於內地和香港工作的工資中位數,前者比後者少賺44%。即使加上各種補貼,薪酬水平的差距相信也是較高學歷人才選擇留港工作,未有將大灣區機遇當作首選的原因之一。
區內城市對有一定行業地位和專業資格的高層次人才需求,比高校畢業生更為殷切。南沙新區推出人才綠卡,以科技創新、金融和航運等重點產業以及學歷為條件,供非戶籍人才享受當地市民待遇。前海則根據業內認可、社會公認的市場化認定原則,包括收入和職位,對個人所得稅予以財政補貼。內地城市認定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對成就、經驗或學歷有相當的要求,與香港青年的求職心態有一定差距。廣州正爭取成為港澳高校大專學歷互認試點,是值得嘗試的起步,可望完善銜接學位與職業教育的階梯。假如因為缺乏規劃而在將來遇上人才供應與需求的錯配,只會對決心北上闖一闖的青年帶來挫敗感,造成更大的問題。
香港青年哪一種專長和技術,最受大灣區的渴求,尚須研究和探討,但是從他們在其他區內城市的就業狀況或可看出一些端倪。明匯智庫與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的調查顯示,畢業於內地院校的港生超過一半願意留在廣東省發展,遠遠多於香港畢業的五分之一。省內的港人求職者相信也以這群內地畢業生為主,他們的職業出路能夠揭示勞動市場的需要,給予其他港青參考。「一國兩制青年論壇」說明,內地畢業港生的主要出路為醫療、金融、專業服務、教育和傳媒。這些正是香港較強勢專業領域,也是香港青年憑其語言能力、職業操守和國際視野最具優勢的行業。大灣區機遇既要說好充滿生機的創業故事,也要強調香港青年在高增值服務業的競爭力,為香港青年創造空間,打開機遇大門。
1.民主思路的「一國兩制指數」每半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於2018年5至6月訪問1,004名及於2018年12月訪問1,00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2.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於2017年5月訪問723名、2018年5月訪問714名及2019年3月訪問703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
3.嶺南大學研究生部及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的「香港居民對大灣區發展的認知與評價」研究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於2018年8月訪問1,033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4.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的《消除港青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的障礙》委託Consumer Search Group,進行實地訪問,於2019年1月訪問522名18至39 歲在職或待業的香港居民。
5.香港青年動力協會進行「青年就業意向調查」,於2018年3月至4月訪問878名於香港和內地在學在職的香港青年。
6.政府統計處(2011)。《第五十七號專題報告書:在中國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10月。香港:政府統計處。
7.明匯智庫及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的《香港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數2018》,於2018年8月在香港實地訪問 809 位15至39歲的香港青年,及於2018年9至10月在網上平台收集561份身在廣東省的香港青年問卷。
8.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出路去向研究》以網上問卷形式,於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集317 份畢業 0至5 年的內地畢業港生問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