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日早上,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屯門遇刺,引起全球華人關注,在香港歷史上堪稱里程碑性質之事件。它標誌著亂港反中的「黑色恐怖」已經由褻瀆文明、詆毀法制,上升到踐踏道德、滅絕人性;從破壞財物、追砍無辜,轉移到衝擊國家駐港機構和戕害政治異己。
近期,特區政府一方面反暴制亂,維護香港法制,保護公共財產;另一方面回應民間訴求,不斷出台利好,解決民生問題。然而,煽暴派變本加厲,步步緊逼。

11月7日,由於學生挑釁,中大畢業禮僅半小時就被迫中止,創下中文大學建校以來首例。圖為面具下的應屆畢業生
暴力活動從街頭巷尾向高校急劇蔓延。理工大學、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校長先後被圍攻並脅迫表態。港大校長因未正面回應學生譴責「警暴」訴求而被貼上「可恥」標籤;科大校長拒絕「跪低」,卻有內地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遭暴徒碰瓷並武力圍攻致使頭部受傷。11月7日,由於學生挑釁,中大畢業禮僅半小時就被迫中止,創下中文大學建校以來首例;科大畢業禮則剛開始便上演政治秀而「腰斬」。與此同時,一江之隔的澳門大學畢業儀式卻一如既往,齊唱國歌,氣氛祥和,秩序井然。
港校目前不僅是「文鬥」平台,而且也儼然演變成了「武鬥」基地、特技訓練場和暴力發源地。內地背景教員和學生開始出現請假和休學潮,甚至有高校電郵通告內地學生儘快離校離港,以防不測。自從出現科大學生「私了」之後,不少在讀內地生和高校教員,已經先後撤退回內地,或者暫避深圳。
11月11日,東鐵綫遭破壞,中大電郵通告全校停課,八大高校紛紛跟進,樹仁大學和公開大學也宣布停課。即使如此,多間高校內依然暴力肆虐。以理工大學為首的多所大學被縱火,校園己經成為暴徒避難所。多名建制派議員表示「美化暴力,煽動學生,煽暴派必須為被捕和受傷學生負責」。
如果教育生態不能儘快恢復,人身安全不能完全保障,香港不僅將失去國內教育市場和人力資源,而且其高校命運將堪比台灣,勢必滑落至亞洲大學的次等位置。
隨著局勢持續動蕩,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發出黃色香港旅遊預警。各行各業據傳均有外派機構和人員已經或計劃撤離的消息,甚至一些銀行業專才也已經做好轉戰新加坡之準備。
日前,極力「令香港停擺」的「三罷」仍在持續。中聯辦教科部向全港內地生發出公開信,呼籲他們注意安全,「如遇困難向校方、中聯辦及內地生聯會尋求協助」。令人費解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揚眉吐氣、自信自尊地生活和工作。然而,在香港,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我們不僅要忍氣吞聲,甚至失去了安全感和普通公民最樸素的生活權利和個人自由,且在事實上很難获取任何組織和機構提供保護。
香港事態橫向蔓延,性質惡變。近日,香港法院體系遭重創,荃灣法院大樓被投燃燒彈,這個因頻頻對「港獨」骨幹「高舉輕放」、前門進後門出、被社會詬病的重要機關也難逃噩運;而在馬鞍山商場走廊,僅因意見不合,一名57歲的男子便被澆油引燃,成為「火人」,目前生命危殆;在西灣河,黑衣暴徒群集,瘋搶警員持槍,致暴徒右腹中彈。據港媒圖片新聞報道,竟然還有小學校巴都要冒火在汽油彈中前進。香港向全球輸出「香港巷戰」和「游擊戰術」模版的同時,甚至從美台等境外採購和接受武器及暴力工具。
「修例風波」進入第五個月,一場赤裸的推翻政府、反中亂港的圖謀昭然若揭。連日來,包括星期日(11月3日)太古城持刀至少造成四人受傷的多起事件,再次佐證了政治暴力已經赤膊上陣,由巷戰進入肉搏,恫嚇愛國愛港參選人士,製造「寒蟬效應」,以期「綁架」選舉,達到奪權目的,「誰大,誰惡,誰正確」。若果真如此,眼下香港「叢林法則」可能成就煽暴派十八區選舉攫取多數議席,不僅為明年六月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吹響邪惡序曲,而且有可能為明年一月台灣獨派肆虐票箱東施效顰,反面示範。
澳洲國立大學戰略及防務研究中心訪問學者Donald Greenlees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國際關係史上不乏小地方觸發大問題的先例。香港人口只有七百四十萬,卻極有可能擴大影響,引發事端,成為地區甚至多個國家矛盾引爆點。因此,如若任憑已經嚴重扭曲的原教旨主義生態繼續惡化,深陷對「自由市場」迷思而不能自拔,對「後資本主義」在現代城市留下的惡果和千瘡百孔不能反思和批判,香港未來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大中華發展與統一,勢必禍患無窮。
日前結束的四中全會強調,針對香港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社會矛盾和固有治理體系的缺陷和不足,解決中低層貧困問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不斷完善「一國兩制」的實踐成為當務之急。北京提出了惠及港澳居民的十六條措施,為港澳未來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生活便利。不難想象,也許日後政府層面尚有更多針對性利好接踵而至,但是,香港方面亟需「行政、立法、司法積極合作,共同擔責」,止暴制亂,恢復穩定,還市民應有的安全和發展環境。
香港問題同時也在縱深發展之中。美國近日為了圍堵中國,抗衡「一帶一路」,商務部長羅斯週二(11月5日)表示,美將在亞洲推出「藍點網絡」,「強迫亞洲國家和地區歸邊」。美國政客同時繼續以香港問題在歐洲說事,加速干擾和動搖歐洲華為5G市場;蓬佩奧11月8日在德國紀念柏林牆倒塌三十週年活動中,針對香港和中國多次揚言,「自由國家與非自由國家正在展開一場價值之爭」;美國智庫研究報告也聲稱,在中美角逐中,若沒有同盟合作,抵御中國經濟政策,將會「日漸孤立」;特朗普政府不斷煽風點火,修正和加強以香港為例的特別是亞洲地區盟友關係和互動頻率。
法國總統馬克龍11月6日結束其訪華行程。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法國,在國際重大問題上舉足輕重。這次滿載而歸應該心有所想。儘管德國總理默克爾及北約秘書長也許為蓬佩奧臨時站台,未必認同馬克龍觀點,但他剛回國在接受媒體訪談時依然一針見血,指責美國背棄盟友,「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希望日後不再做美國「情婦」。
世界格局和美歐關係面臨裂變,歐洲結構性問題正在彰顯。中法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或承擔更多國際義務和歷史責任,而法國等國際社會獨立外交傳統也許迫使美國主導世界的「初心」在特朗普反對全球化、要求通過所謂愛國主文方式強化美國之政策下難以「始終」。「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治理和維護香港社會穩定的根本遵循。香港、台灣繼續抱美國大腿求生求榮自欺欺人的悲情表演可否持續,會否過時,值得觀察和思考。
香港超百萬人自發網絡聯署,成立「保護香港大聯盟」。多數港人不願坐以待斃,也不希望別有用心的施捨和恩賜,更不情願倉皇逃遁,背井離鄉,受制他人。所以,港人務必重新認識經濟民生矛盾與陸港政治矛盾的因果關係,擺脫所謂「民主至上」藩籬,團結全球華人,冷靜直面公共恐慌,該出手時就出手。是為匹夫之責,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作者係香港社會學學者,大學教授,大中華劍橋(智庫)研究院创辦人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