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建「安樂窩」

擁有一個「安樂窩」,相信是每個人的畢生夢想,但香港寸金尺土,樓價指數屢創新高,要在這個彈丸之地擁有一所屬於自己的「安樂窩」,絕非易事,未「上車」的先要著手籌謀一個單位,有單位的又要花上心力和時間,購買傢私、打造特色裝修,眾多細節造就一個「安樂窩」的誕生,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攜手共建「安樂窩」

每當政府推出新居屋及「白居二」單位接受申請,申請人數屢破紀錄。圖為今年5月底新一期居屋申請交表現場


增加土地供應是打造「安樂窩」的前提

到底甚麼才算得上「安樂窩」?「窩」是形容人類聚集或居住的地方,那「安樂窩」便是一個讓人倍感舒服的居所,構建這個「安樂窩」很自然與政府的房屋政策掛勾,因為市民大眾要擁有這個「安樂窩」,就必須買入或租用單位才能成事。

房屋土地政策是本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次提到要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土地供應不足一直是香港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近十年來,土地短缺一直困擾香港,各類型住宅單位供不應求,由此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漣漪效應,令不少市民叫苦連天。當樓價上升至難以接受的水平,租金升幅也年年遞增,普通市民要覓得一個「安樂窩」談何容易。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資料顯示,本港所有類別的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為394.4,較十年前同時期的124.1上升超過兩倍有多,雖然指數近月因社會事件影響而有輕微回落,但仍然處於一個極高水平。

在公營房屋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申請宗數逼近26萬,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上升至5.4年,與平均3年上樓目標愈走愈遠。而每當政府推出新居屋及「白居二」(編者註:「白居二」全稱為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合資格人士,則可於居屋二手市場中,毋須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單位接受申請,申請人數屢破紀錄,中籤機率有如中六合彩一般渺茫。

住宅從來都是一種消費性產品,必須有強大經濟支撐,才能夠產生足夠購買力,維持高水平樓價。雖然我們看到香港的樓價之高是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香港的經濟活力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要廣大市民能夠負擔樓價,有一個舒適的安居環境,營造屬於自己的「安樂窩」,唯一的方法便是增加土地供應,從而增加樓宇供應。這絕對是一個漫長過程,但並沒有其他捷徑,這是唯一的方法。

為應對目前房屋供求嚴重失衡的局面,特區政府先後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等智囊出謀獻計,多管齊下,望走出現有困局。綜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要透過各種可行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並要靈活善用現有的房屋資源。

攜手共建「安樂窩」

同一幅土地,在增加密度之後,就像被「神仙棒」點過一樣,可以增加能夠供應的住宅單位。圖為低密度新界村屋

各方攜手 為市民共建「安樂窩」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填海、發展棕地、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等,不過這些選項研究和落實需時頗長,為確保中長期持續土地供應,以及長遠建立土地儲備,特區政府須馬上展開研究和籌備工作。然而大部分選項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如果要在短期內解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收回土地條例》是特區政府無可避免需要使用的手段。

特區政府過去曾經表示,《收回土地條例》不能夠隨便使用,必須要有足夠理據,證明收回的土地是用作公共用途,法律要提供足夠平衡,不能刻意或隨意侵犯私有產權,但要平衡和尊重私有產權,實非容易之事,況且條例觸碰到香港不少大地產商的根本利益,必定阻力重重,唯有寄望特區政府能夠說服各方,以香港未來前途為大局重心,盡力配合,眼前的困局才有機會打破。

特區政府強調,並無「神仙棒」可即時增加土地供應,但正研究增加居住密度,從而增加住宅供應。同一幅土地,在增加密度之後,就像被「神仙棒」點過一樣,可以增加能夠供應的住宅單位,雖然這個方法看似很容易,但其實要通過很多程序,包括改變規劃用途、聆聽地區意見、人口密度估算等,需要多方面配合,住宅單位才能應運而生。

社會上曾熱議以「土地共享計劃」增加土地供應,所謂土地共享,就是把發展商擁有的私人農地,透過共享安排改變規劃用途興建住宅,而目標是達致政府、市民及發展商的多贏方案。香港私人農地數目龐大,相對現時香港所有住宅發展的總土地面積是一個很大比例,因此,「土地共享計劃」不失為一個大量增加住宅供應的好方法。不過,計劃必須公平、公正及具透明度,所考慮的標準亦應前後一致,才能令到廣大市民對審批機制投以信任一票。

以上各個選項長遠均能釋出更多土地,定必能增加住宅單位供應量以應付需求,但前提是,各方願意作出讓步,放下成見與分歧,共同攜手,向着同一目標出發,才能有望令廣大市民擁有一個「安樂窩」。

攜手共建「安樂窩」

香港人常常稱呼裝修工人為「裝修佬」,裝修業的整體社會形象普遍較為負面,缺乏社會認受性和尊重,令年輕一代對投身裝修工程行業卻步。圖為正在搭棚的裝修工人

設立法定機構 規範裝修行業

推出各項房屋土地政策,只是從源頭令市民大眾盡快覓得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但相信不少曾經買樓的市民都有類同經歷:當滿心歡喜籌備如何打造「安樂窩」時,才發現原來裝修又是另一門高深的學問。裝修這個程序在新居入伙前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簡單地髹油、安裝傢電產品,或是改動間隔、批灰、鋪地板等,每個工序都十分講究。

香港過去多年一向奉行自由市場,在裝修行業,特別是一般家庭裝修,更是比「自由」更「自由」,業主只要選中心儀裝修公司或師傅,雙方傾妥價錢和設計後,工程便會立即展開。每項裝修工程一般都由一個美麗的期望開始,遇上信譽良好、負責任的裝修公司,業主自然能夠安心,「安樂窩」兩三個月後自然呈現眼前,惟一旦遇上質素參差的裝修公司,輕則碰到工程延誤、錯漏百出、後加費用先斬後奏等常見問題,嚴重的甚至令整項裝修工程「爛尾」收場,究其原因,是裝修行業多年來都沒有規範、沒有監管。

鑒於香港目前並無法定部門監管室內設計、項目管理服務及室內裝修工程,亦沒有法定或強制性發牌及資質承認制度,業主遇上裝修問題,只可選擇向消費者委員會作出投訴。根據消委會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8年涉及裝修及家居維修的投訴共有300宗,2019年首7個月已有180宗,可見,裝修時遇上不同程度的問題仍有發生。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業界持份者自律外,當局亦應考慮設立法定部門或機構,監管和規範裝修業界,例如小型裝修工程監管局等,甚至可考慮設立發牌制度,區分不同級數的裝修工程師,以提升整體水平,同時要多管齊下提升裝修工程的透明度。

此外,香港並沒有法定部門或監管機構專門處理與裝修相關的事宜,而屋宇署下的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亦未有包含一些複雜程度及安全風險較低的工程,如一般家居裝修工程如髹漆、室內灰水、批盪、牆紙工程和改動室內非承重牆等。市面上的裝修合約五花八門,訂立統一標準合約有助業主和裝修公司了解工程各項細節,同時減少因裝修工程引起之爭拗,提高透明度。現時香港測量師學會有兩份標準裝修合約,﹙1﹚裝修、維修及保養工程標準合約﹙2008年第1版﹚;﹙2﹚維修及裝修工程標準合同﹙2013年第1版,2014年12月修訂﹚。前者適用於較小型的裝修工程,後者適用於較大規模的裝修工程,建議業主按裝修的規模選用這兩份標準合約。

現時香港人常常稱呼裝修工人為「裝修佬」,裝修業的整體社會形象普遍較為負面,缺乏社會認受性和尊重,令年輕一代對投身裝修工程行業卻步。但其實,在如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國家從事裝修工程,收入甚至較工程師更多。有鑒於此,我們必須提高香港工程裝修行業的專業形象和服務水平,透過進修課程、各類型訓練、考核和發牌機制,將一眾「裝修佬」升級為「工匠」,甚至是「裝飾營造師」。

裝修在構建「安樂窩」的過程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以上建議有助提高裝修從業者的水平,令整體裝修質素提升,協助廣大市民消除對裝修行業的誤解。未來希望政府能夠抽調更多資源,與業界攜手提高裝修工程行業的水平,正視行業未來發展,令市民和裝修同業達至雙贏局面。

結語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房屋土地政策和裝修水平,都與市民能否構建「安樂窩」息息相關。先從源頭透過各種可行方法開拓土地,以增加住宅單位供應,再透過提升裝修行業水平,減低市民遇上「害群之馬」的機會。只有相關部門與各持份者攜手合作,才能為市民建成真正的「安樂窩」。

作者係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香港工程裝飾商會會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11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