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財政領域看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的探索和推進

201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向澳門提出「四點希望」,其中之一是,積極推動澳門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提升自身發展素質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拓寬澳門發展空間,努力實現與內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可見,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加快中葡商貿服務平台建設,增強城市韌性,維持社會穩定和諧,既是澳門自身穩定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國家對澳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自回歸以來,澳門整體經濟取得較大的發展,尤其是2004年至2013年期間的較高速增長。2014年下半年開始,澳門經濟進入26個月深度調整期,本屆特區政府在經濟財政範疇的重點工作,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門要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就需要堅持圍繞「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緊扣「一中心、一平台」的發展定位,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要機遇,透過提升自身發展質素和深化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策略,以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發揮自身優勢,促進澳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經濟韌性。在提升自身實力和競爭力的同時,為澳門有效參與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創造條件。這個過程,也就是澳門踐行「一國兩制」方針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從經濟財政領域看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的探索和推進

澳門需堅持提升自身發展素質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拓寬澳門發展空間,努力實現與內地共同發展及進步。圖為「十一」黃金周的大三巴

一、加快提升澳門經濟的發展質素和國際競爭力

回歸以來,尤其是博彩業開放以後,澳門經濟從低谷走向較高速發展。我們始終堅持多點支撐、多管齊下,在保持主要支柱產業優質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大力度支持培育新興產業成長發展,維持整體經濟活力,保障居民就業權益。

在中央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下,在澳門全體居民和企業的同心協力下,經過多年努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格局形成,整體經濟實力有所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金融財政穩健增長,居民就業選擇增多,收入有所提升,失業率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

二、經濟適度多元格局基本形成,產業結構和內涵逐步優化

為提升澳門經濟活力,增強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我們在繼續加強監管博彩業依法營運、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穩定經濟發展基礎的同時,以多元政策和措施,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種種數據顯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初見成效。

(一)產業結構多元化。

1,博彩業增加值佔比下調。2013年以當年生產者價格計算的博彩業增加值在本澳產業結構中所佔比例高達63.1%,受內外因素影響,自2014年第2季起,本澳經濟進入調整期,2014及2015年,博彩業在本澳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至58.5%及48.0%;2016年博彩業回穩,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按年輕微下降至46.7%,2017年則是49.1%。

2,主要非博彩行業收益增近三成。2013年至2017年,主要非博彩行業的收益由2013年的2,861.6億澳門元,上升至2017年的3,711.8億澳門元,增長29.7%;若只比較當中的服務行業,收益增長最大的三個非博彩行業依次為金融業(65.1%),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37.8%)及飲食業(33.5%)。同期博彩業的收益則下跌26.2%。

3,新興產業增加值總額上升兩成。2017年,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業及文創產業的增加值總額達320.83億澳門元,佔所有行業的增加值總額8.07%,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23.61%,佔比增加0.79個百分點。

(二)新興產業加快成長壯大。

1,會展業提質發展,「會議為先」策略奏效。在過去會展業發展的基礎上,本屆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在「會議為先」策略推動下,每年在澳門舉行的會議活動穩步增加,當中包括較具規模的優質品牌會議。為引進更多優質會議項目落戶澳門,我們在2017年開始增加推行「會議大使」計劃,邀請了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海內外知名及權威人士擔任「會議大使」,並透過他們成功爭取了多項專業會議在澳門舉行。

經過特區政府及業界的共同努力,澳門已逐步培育出多個品牌展會,會展業獲得國際認同。會展軟硬件配套逐步完善,會展客商帶動社區消費。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澳門提供會議展覽籌辦服務的企業和在職員工有所增加,會展場地和配套住宿、餐飲、交通等設施逐步完善,來澳參展參會的高端客商不斷增加。我們近年開展了系列工作,組織及支持會展客商進入不同社區消費,為澳門社區經濟注入活力。數據顯示,以參加會展為目的之來澳旅客,其人均消費較其他旅客為高。按主要來澳目的統計,2019年第2季來澳參加會展的旅客人均消費最高。

2,具澳門特色金融業提質發展,致力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今屆特區政府於2015年11月提出發展「特色金融」,重點發展融資租賃、人民幣清算和財富管理等業務,為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和內地大型機械設備輸出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貿易投資企業和項目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並配合澳門構建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配合上述施政方向,我們透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及工作指引,上線澳門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及澳門票據清算電子化系統等,以完善金融基建及市場環境,提升澳門投資環境吸引力。同時,引入優質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業發展潛力。

2018年澳門人民幣清算行獲得批准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間接參與行;同年,澳門三家銀行參與了廣東省政府發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的分銷,總額合共50億元人民幣,並相應推出個人理財產品予澳門居民認購;另有澳門銀行發行了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30億澳門元債券,並成為首筆在澳門的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掛牌上市的澳門元債券;今年7月,中央政府首次在澳門發行20億元人民幣國債,對象包括機構投資者及澳門居民。

2015年至2019年上半年,澳門新增金融機構共11間,包括銀行、保險機構、融資租賃公司、支付機構、金融資產交易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等;至目前,內地四大商業銀行都已落戶澳門。

截至2019年6月底,融資租賃相關貸款及待收租金合共168億澳門元。澳門的融資租賃以跨境業務為主,以期末未償還金額計算,中國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分別佔46.4%及44.1%。

澳門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於2016年上線後至2019年上半年,共處理人民幣資金達6,412億元人民幣。2015年初至2019年7月底,澳門特區累計處理人民幣清算業務結算總額達5,069億元人民幣。

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根據業界資料,截至2019年6月底,財富管理客戶增加至29萬個,而投資組合的期末市場價值增長24.6%,達2,243億澳門元的規模。

隨著多間金融機構落戶及開展跨境業務,將進一步推動澳門金融業朝更多元化、創新的路向發展,並可為澳門引入更多的金融產品,進一步強化澳門金融業整體實力。

3,中醫藥產業穩步發展。隨著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軟硬件建設不斷加快,符合中國內地和歐盟認證標準的GMP中試生產大樓、研發檢測等技術為主的公共服務平台已投入使用,培育入園企業發展的孵化區基本落成,吸引包括澳門在內的境內外優秀企業和項目入園,形成產業發展集群。科研平台的建立,為包括澳門企業在內的企業新產品研發及質量提升提供專業服務,促進中醫藥企業的創新發展,拓展國際市場。

此外,以葡語國家為切入點推動中醫藥產品的國際註冊和貿易,助力中醫藥的國際化及產業化,目前已成功幫助中國內地和澳門企業的多款產品在莫桑比克註冊並上市,並正繼續爭取更多的產品獲得上市許可。最近兩年持續加強與歐盟就傳統草藥產品規管制度等議題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從經濟財政領域看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的探索和推進

數據顯示,以參加會展為目的之來澳旅客,其人均消費較其他旅客為高。圖為「2019粵澳名優商品展」

(三)基礎產業——博彩業依法有序發展,博彩毛收入結構優化,非博彩元素增加。

面對博彩毛收入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大幅下調,特區政府繼續嚴格控制博彩業發展規模,同時持續加強對博彩業營運的監管,並於2015年啟動了博彩業中期檢討的一系列工作。雖然博彩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特區政府仍著力推動業界增加非博彩元素的投入,擴大中場博彩收入佔比,以優化博彩毛收入結構。中場博彩毛收入佔博彩毛收入的比重,已由2014年底約37%,上升至2019年8月底約56%。

在特區政府的推動下,近年博彩企業持續增加在非博彩業務及娛樂項目的投入,六家博彩企業的非博彩業務收益佔企業總收益的比重由2014年6.6%上升到2018年的9.97%,基本完成了「特區五年規劃」的指標。

在推動博彩與非博彩元素聯動發展方面,經過有關商會和業界的共同努力,博彩企業對澳門產品及服務採購金額的比重由2015年的41%提高到2018年的65%,金額達到364.6億澳門元;在博彩企業的採購企業中,澳門企業數目的比重由2015年的43%增加到2018年的49.7%,約7,300家。博彩企業場所內引入澳門企業的數目,由2014年118家提升至2018年的660家,升幅近4.6倍。

(四)就業結構多元化,就業居民收入有所提升。

2018年澳門就業人口38.5萬名,其中博彩業(包括博彩中介業)有8.4萬,約佔22%。從就業人口中扣除在澳門居住的外地僱員後,2018年本澳共有28.3萬名就業居民。

另一方面,2015年至2018年間,澳門失業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勞動職位數目亦穩步上升;2018年第四季勞動職位有49.55萬個,當中非博彩業職位有41.06萬個,約佔82.9%;2018年第四季勞動職位較2015年第四季增加約1.76萬個;新增的勞動職位中有1.45萬個是非博彩業職位,博彩業職位增加0.31萬個,反映非博彩業就業市場擴張較大。

就業人口收入方面,2018年澳門總體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6,000澳門元,較2014年的13,300澳門元增加20.3%。而本地就業居民同期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20,000澳門元,較2014年的15,000澳門元增加約33.3%。

(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制度建設持續完善,金融體系安全穩定。

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和優質安全的市場環境,因此,我們在持續優化各項公共行政服務流程以更便商便民的同時,不斷檢視和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健全法制建設。與此同時,我們堅持以安全、有效、穩健原則,做好財政儲備投資管理,優化特區財政基礎;密切監測環球金融巿場的動態,做好風險管理,為儲備投資作相應的規劃部署;而特區政府在優化儲備管理的工作上,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肯定。

特區財政儲備總體規模由2014年底的2,463億澳門元上升至2019年8月底的5,723億澳門元;外匯儲備資產總額則由2014年底的1,314億,上升至2019年8月的1,698億澳門元。同時,在多年超低息及股市波動環境下,財政儲備採取了較多元化的中長期投資策略,2015年至2019年7月底的投資盈利總額超過470億澳門元,平均回報率約為2.6%。

完善金融監管方面,在2017年亞太區打擊清洗黑錢組織(APG)與國際金融中心監管組織(GIFCS)聯合對澳門進行相互評估的報告中,澳門特區取得了優良成績,成為獲得APG最高評級的會員之一;2019年1月,特區政府向APG提交相互評估跟進報告,並成功爭取將餘下3項FATF國際標準提升為大部份合規的合格評級,令澳門特區成為全球眾多已接受評估的司法管轄區中,首個以全部合格的評級通過所有40項FATF技術性合規國際標準的會員。此外,特區政府於2016年至2017年分階段要求澳門銀行對全澳自動櫃員機安裝「認識你的客戶」(KYC)面容識別技術,並制定《監管攜帶現金和無記名可轉讓票據出入境》法律(2017年11日1日起生效),以嚴格監控跨境現金的合規流動。

從經濟財政領域看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的探索和推進

2018年澳門就業人口38.5萬名,其中,博彩業有8.4萬,非博彩業有30.1萬。圖為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

三、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拓寬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於今年2月公布,為各方共同參與和助力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更明確的方向。澳門特區政府也於今年6月為首份五年發展規劃編制了以大灣區為專題的附件,藉此更好地統籌各部門把施政工作對接大灣區建設。

《規劃綱要》把澳門列為中心城市之一,並指出澳門可發揮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等優勢,加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由此可見,豐富中葡平台的內涵,是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切入點;經濟財政司屬下部門一直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澳門經濟雖然規模較小,但外向度高,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自由港、低稅率、高度開放而穩定的金融體系等優勢,將可借助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序推進灣區各城市金融市場之間的互聯互通、金融產品的跨境銷售和民生金融的發展,以及充分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澳門特色金融發展,並與鄰近地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在當前內地推動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下,參與大灣區建設將為澳門金融業界提供無限機遇。

為加快建設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特區政府正積極完善金融法制環境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金融創新,有效落實《規劃綱要》所推出的支持澳門金融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發展包括融資租賃、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和財富管理等在內的特色金融業務,並探索在澳門發展各類市場,為中葡企業提供投融資等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以創新金融服務共同投身大灣區建設。

配合上述工作,特區政府已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有利於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同推進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穩步擴大大灣區九市與港澳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管道,推動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九市就業生活的民生金融服務等內容,共同助力大灣區建設。

此外,特區政府出資200億元人民幣,於去年與廣東省共同成立的「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分批投向包括與大灣區建設相關並有利於兩地經濟民生的優質重點項目。粵澳基金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以財政儲備支持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促進著澳門與其他大灣區城市開展更緊密、更多領域的經貿往來。例如,《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相信這將可讓澳門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在科創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化,有利於相關企業相互合作、聯動發展。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我們主要的施政目標。我們長期致力於優化自身經濟和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從大局出發,創新合作模式,加快區域融合發展,擴大發展空間,以推動「一中心,一平台」建設,加快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目標是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實現澳門經濟總量和實力不斷提升的同時,為居民,尤其是青年和專業人士,以及企業提供更優質更廣闊的發展和生活空間。

作者係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