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提案伴隨著人民政協的誕生而產生。人民政協歷史上的第一件提案,是郭沫若、李濟深等60人1949年在一屆全體會議上提出的,題為《請以大會名義急電聯合國否認國民黨反動政府代表案》。自此以後,各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有關人民團體、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提案履行職能,建言獻策,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港區委員佔比高達10% (圖:中新社)
11月7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表彰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100件有影響力重要提案。
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共收到約14.4萬件提案。此次被評選出來獲得表彰的100件,可謂是“千裡挑一”。據悉,評選的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選題準確,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愛國統一戰線的重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建言獻策;二是反映情況真實,分析問題深刻,建議明確具體;三是成效較為顯著,對宏觀決策、長遠規劃和改進部門工作等有重要參考價值,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100件獲得表彰的提案中,涉及香港問題的有3件,分別為:第78號《關於加快粵港澳合作推動珠三角經濟圈發展的提案》(余國春);第92號《關於加強陸港法律交流促進“一國兩制”實踐發展的提案》(陳清霞);及第99號《關於取消台港澳同胞就業許可制度的提案》(全國台聯界)。
作為獲表彰提案的提出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余國春和陳清霞分別向本刊講述了各自提案背後的故事。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國春在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出《關於加快粵港澳合作推動珠三角經濟圈發展的提案》。此前一年,國家頒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首次把粵港澳合作提升到國家層面。當時,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發達國家首當其衝,經濟下跌、市場萎縮、消費削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珠三角企業出口大幅減縮,而當時在珠三角地區開廠創業的大批港資企業也深受影響。
余國春很開心看到當年提案中提過的一些建議被採納和落實,“很榮幸自己作為粵港澳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廣者,見證了這些年來粵港澳的經濟發展和互利共贏”
余國春在提案中指出,在“後金融危機”時期,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升級換代、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及加快粵港澳區域經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他認為,珠三角地區應把握當時世界經濟再分工的機遇,加快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將大珠三角經濟圈構建成可與紐約、東京匹比的世界級經濟圈。在區域經濟推動下,一方面,粵港澳三地可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以信息處理與傳輸、金融和保險、專業技術服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應重點發展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產業,著力在各行業打造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
余國春的提案提出近十年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正式頒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更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余國春當年在提案中提出的各方面建議逐步實現,比如促進人才交流、“一小時生活圈”、183天稅務安排、保護知識產權等,“我很開心看到當年提案中提過的一些建議被採納和落實,很榮幸自己作為粵港澳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廣者,見證了這些年來粵港澳的經濟發展和互利共贏。”余國春表示,自己十分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促進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粵港澳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由1986年起,余國春一直擔任政協委員,對於33年的政協“老兵”生涯,他感到很榮幸:“這些年來,我們通過積極參與會議、撰寫提案、考察交流、專題調研等,不斷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積極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這對政協委員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感和參與感,更是一種責任感。對於我個人來說,擔任政協委員的這些年,也是我個人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很榮幸通過不斷學習來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擔任過多屆全國和省市政協委員、兩屆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的陳清霞,在不同領域撰寫過若干提案,其中,於2015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交的《關於加強陸港法律交流促進“一國兩制”實踐發展的提案》,入選“100件有影響力重要提案”之列。陳清霞認為,這是對自己忠誠熱愛祖國、認真履行職責、發揮委員作用的充分肯定。
在陳清霞看來,造成近期修例風波的原因有多方面,但踐踏法治、基本法沒有全面準確執行落實,是主要原因之一
香港回歸祖國後,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但“一國兩制”前所未有,在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解決。2014年發生的非法“佔中”,破壞了香港的良好秩序,挑戰了香港的法治根基,給“一國兩制”實踐造成困擾。陳清霞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認為事件的發生除了有背景、有組織、有目的,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外,內地與香港有關憲政、民主、法治理念和理解存在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法律專業人士,她意識到,兩地法律體系不一樣,本身就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再有別有用心人士蓄意制造矛盾加深隔閡,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焦灼。在與一些同行專業界人士進行深入探討、研判他們的看法和意見後,陳清霞提出,“一國兩制”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內地與香港在法律方面的認同,需要積極作為和努力探索,切實採取有力有效措施,不斷推進法律方面的交流,才能更好理解執行憲法和基本法,保障“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提交一個好的提案,不僅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和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還要注重調查研究,緊密結合實際,提案才能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在組織資料撰寫提案的過程中,陳清霞認真翻閱學習了中央有關依法治國和司法改革方面的文件,憲法和基本法中的有關內容,尤其對先行一步的粵港兩地司法交流合作文件和實際效果進行了再理解、再研究,從“一國”根本思考加強兩地法律交流,探索確定開展深層次交流合作的基本方向、實現路徑和操作方式,比如提出設立陸港法律交流促進會,在兩地設立辦事機構,有力推動兩地法律交流。
此外,她還廣泛深入開展調研,一是對於粵港司法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吸取好的做法,分析不足原因,在此基礎上選好選準切入點,突出提案重點;二是結合自己在內地律師事務所的工作實踐,整理不同案件,找出共性問題,探索兩地深化法律合作的結合點,比如提出建立陸港法律交流基金,支持更多機構開展雙向法律交流活動。
在提案初稿形成後,陳清霞向香港多位知名律師及在內地開設律所的律師合夥人征求意見,進行完善補充,使提案更能代表香港法律專業界意見,如對邀請合適專業人員宣講兩地法律制度、香港青年到內地法律機構實習等建議提出具體方案,大大提高了該提案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最終,這份提案就深化陸港兩地法律交流提出6點建議,涉及到的各部門和單位——包括提案主辦部門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會辦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司法部——都認真研究並提出辦理意見,按照時限給予反饋。國家高層機構的高度重視,每個辦理答覆意見的站位之高、針對性之強,讓陳清霞印象深刻、深受感動。
從提案辦理後落實的情況看,該提案有力地推動了陸港兩地法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如為使更多香港青年到內地法律機構實習,在已有基礎上增加香港法律學生暑期內地法律研習班,並開展其他方式試點,逐步進行推廣。再如,利用“陸港法律交流基金”和其它基金出版高品質的介紹內地法律制度的作品越來越多,有力促進了兩地對對方法律的了解和認知。
近幾個月來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再次嚴重破壞了香港的法治根基,嚴重損害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嚴重衝擊了“一國兩制”的底線。在陳清霞看來,造成修例風波的原因有多方面,但踐踏法治、基本法沒有全面準確執行落實,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當前的形勢下,港區政協委員的責任更加重大。正如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所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份,既是具有崇高榮譽的政治光環,也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特別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一直秉持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既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又參與香港社會事務,發揮著雙重積極作用,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特別提出,要完善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影響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為此,中央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聽取香港各界、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和意見。以2019年全國兩會為例,港區代表在會議期間共提出了193件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積極回應,有多位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的修改建議被報告起草組採納;港區委員累計提交大會提案則多達493件,發言近1,000人次。在最新一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港區委員佔比高達10%,這個比例遠遠超過香港人口在全國人口中0.5%的比重。
回歸22年來,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港區政協委員始終擔當著橋樑作用:一方面,及時準確在香港傳遞中央的治港大政方針;另一方面,為推動香港社會正確理解中央決策、團結各界各方人士,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相信,在香港未來發展的新時期、當面對發展的新問題,港區政協委員還將繼續發揮更顯著、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