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科學院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日,本刊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白春禮院長。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白春禮對記者表示,中科院要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白春禮
“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為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發來了賀信,充分肯定了中國科學院70年來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劉鶴副總理出席中科院慶祝建院70周年大會並講話。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白春禮認為,中科院70年來的發展經歷了起步建設、改革探索、發展提高和創新跨越四個階段。
1949年11月1日建院到1965年,是中科院的起步建設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科技基礎薄弱,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科院,以集中力量加快發展科技事業,中科院成為了國家科技創新的“火車頭”。這一階段,中科院在為經濟建設服務、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配合“兩彈”攻關,開創了人造衛星事業,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率先推開了新中國科技界通向世界的大門。
1978年到1994年,是中科院的改革探索階段。這一時期,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參與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和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推動“863”計劃啟動都是中科院的標誌性工作。
1995年到2011年,是中科院的發展提高階段。這一時期,中科院的重要成果包括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嫦娥系列工程研制和科學探測、高溫超導研究等。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由我國天文學家於1994年提出構想,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圖:新華社)
中共十八大至今,則是中科院的創新跨越階段。2013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對中科院的發展提出“四個率先”的要求,希望中科院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要求,中科院實施了“率先行動”計劃。2014年8月8日,總書記對“率先行動”計劃作出批示,對中科院提出“三個面向”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中科院把“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作為新時期的辦院方針。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科院在若干重大創新領域和重要前沿方向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例如,“悟空”“墨子”“慧眼”“實踐十號”等空間科學系列衛星,萬米深海深淵探測、“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量子糾纏、中微子振蕩、體細胞克隆猴等。
對於記者提出的最近還將“湧現”哪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問題,白春禮透露,“中國天眼”目前還沒有驗收,在調試的過程中已經取得很多成果,比如發現了100多顆脈沖星,脈沖星將在未來深空探測的導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中國天眼”還觀察到了伽馬射線暴。他滿懷信心地說道:“我們準備今年或明年初進行驗收,相信驗收之後成果會更好。”白春禮還介紹,最近我國發射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的科學成果或於明年發布,“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項目也正在研究當中。
生命科學方面,中科院在研究幹細胞治療不孕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通過與南京鼓樓醫院合作,已經有健康的寶寶出生。之後還將在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黃斑性病等方面做一些工作,希望明年會有好的成果出現。
天文學方面,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最近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獲得了世界上最多的光譜數據,成果將會陸續發布。
中科院成立70年以來,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白春禮認為,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首先要得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社會各界對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幾代科學家的努力攻關和無私奉獻。”
白春禮還總結了幾點經驗。首先,是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科院根據國家重大需求,責無旁貸地將最優質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以國家目標為己任,完成了一系列國家重大課題任務。比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中科院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之下,參與了科學目標的制定、有效載荷的研制、地面應用系統等重要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21位是中科院院士,有17位曾在中科院工作。
其次,白春禮繼續介紹道,中科院是我國最大的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的研發中心,學科非常齊全,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而且,中科院有著民主、求實的作風。“科學家可以提倡百家爭鳴,學術上有不同意見,隨時可以提出來,不是一個‘一言堂’,這點在科技創新方面非常重要。”白春禮說。
再次,“中科院擁有非常廣泛的合作交流渠道。”在白春禮看來,要想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做出重大科研成果,就不能閉關鎖國,國際學術交流很重要。在國內方面,中科院和多個部委、高校、企業都有非常活躍的合作渠道。“我們與北京市共建了懷柔的科創中心,與上海市共建張江實驗室,在合肥成立量子科學實驗室等等。”白春禮舉例稱。
此外,中科院承擔的許多國家大科學工程和建設的諸多大科學裝置,為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中共十九大對我國科技創新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如何在推進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作用?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從2014年開始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兩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到2020年,中科院要初步實現“四個率先”;第二步是從明年開始,再用十年時間,到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為把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他指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必須在科技強國建設方面先行一步,希望中科院能夠真正為建設科技強國發揮作用。”
白春禮說到,當前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我國有些企業被列入失信名單,面臨斷供的困境。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責無旁貸,將發揮作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白春禮介紹,過去幾年,中科院在海外建立了十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實現了中國科研機構在海外零的突破,進一步加強了實質性的科技合作。例如,在智利建立了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在巴西建立了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在肯尼亞建立了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中亞建立了藥物研發中心和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等等。
2018年11月,中科院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白春禮任首任主席。ANSO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學組織,包括科學院、大學、研發機構組成,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教育合作、科技人才培養、加強科技成果落地應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談及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合作,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在與香港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的基礎上,又於去年獲批在香港建立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目前已經在香港進行了注冊。希望以此能夠進一步加強香港和內地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在提升香港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白春禮透露,目前,國家正在制定“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中科院一方面組織力量參與國家“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另一方面也在制定中科院自己的科技發展規劃。“這其中包括怎麼設定科學目標,怎麼吸引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要做哪些工作,也包括了對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哪些工作。另外,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方面,也要有一些更具實質性的工作。”白春禮具體說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情況仍然存在。如何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白春禮認為,要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不僅要解決“燃眉之急”,也要解決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
在白春禮看來,首先要不斷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也要不來,需要自己從原理上解決問題。“我們要想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就要像總書記講的那樣,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希望能在已有基礎之上,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源頭上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白春禮說。
除此之外,白春禮認為,還應在科技布局、人才的吸引和培養等方面有所支持,尤其是要支持一些有創意的年輕人不斷地成長起來。要繼續擴大學術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國際上的學術交流合作,當前更需要發揮科技共同體的作用。同時也要更好地對接國家和產業需求,解決其中更多的基礎研究問題。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員與劉真研究員、張洪鈞研究員合作,三個研究團隊經過三年努力,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成功構建了世界首例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圖為五隻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圖:新華社)
白春禮介紹,中科院已布局了A、B、C類等不同的先導專項。A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主要面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C類是通過與企業合作來解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我們希望最後產出的不是一個實驗室的樣品,而是一個可用的商品。不僅僅是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也要有市場的競爭力。”白春禮補充說。
白春禮表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我們現在擁有良好的市場環境,技術產品需要在使用中不斷根據用戶的反饋來進行改進,才能不斷提升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這種‘卡脖子’問題會產生倒逼機制,倒逼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和基礎創新,而不是僅靠‘買來主義’‘拿來主義’,使科學家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白春禮稱,“我們要把挑戰變成機遇,培育出自己的力量,有效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