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6日,我陪同香港特別行政區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到北京參與由韓正副總理主持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會後,行政長官公布16項措施進一步便利港人和企業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和居住,並加強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流通,再一次展示中央對香港特區的充分支持。
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 聶德權

11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會見傳媒。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右)和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陪同(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過去5個多月,香港持續不斷的社會事件令每位市民深受困擾和痛心,亦影響大家的正常生活。面對當下嚴峻的挑戰,特區政府會堅守“一國兩制”和法治原則,嚴正執法、遏止暴力,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局。
儘管我們面對巨大的挑戰,我們並沒有停下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籌謀。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要的發展策略,不只可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也能給予香港廣大市民在生活、讀書、工作、退休等方面多一個選擇。因此,特區政府與中央相關部委及粵澳政府就推進大灣區發展的工作,一直也在積極地進行。
16項措施中有7項惠及一般市民,包括豁免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時需提供在當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也豁免需繳納指定年期的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的條件。同時,內地政府會在政策上作出配合,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並在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賬戶,以及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其他惠民措施還包括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可與內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為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往來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便利,以及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
這些措施有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員的便捷流通,進一步便利香港居民到內地工作、求學、生活以至退休,亦有助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此外,中央也公布了共6項扶助香港專業界別的措施,惠及法律界、建築業和保險業,包括擴大建築業專業人士在內地的職業優惠政策至內地全境、給予保險監管優待政策等。這些措施既有助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優勢服務行業,也便利我們與國際接軌的優秀專業人才進入大灣區乃至整個內地市場,為大灣區及整個國家提供優質服務。
惠民措施極大便利了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圖為廣州市區航拍(圖:新華網)
創新及科技是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新動力。本屆政府投放了大量資源發展創新科技,而中央政府亦給予很多政策支持,包括實現跨境科研資金“過河”、讓中科院在香港科學園設立分支機構等。在公布的措施中,有3項是進一步支持香港創科方面的發展,包括制定便利要素流通政策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便利生物材料入境通關,以助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內地進行動物實驗;以及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第一項措施有助搭建平台,結合香港與深圳的雙重優勢,透過合作區建設匯聚香港、內地以及全球的創新及科技人才、資金、信息和技術,以助力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後兩項則是利用香港雄厚的科研實力及國際一流大學等優勢,支持研發合作項目,推動區內醫療科技的發展。
以上各項都是香港各界一直期望的政策突破和便利措施。特區政府非常感謝中央給予香港的支持、積極回應和關懷。我們會切實與相關中央部委和廣東省政府跟進落實有關政策。
在中央的充分信任和堅定支持,以及香港各界和衷共濟下,香港特區政府會盡快穩控局面,使各方面重回正軌,讓香港繼續為國家繁榮富强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