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向澳門提出“四點希望”,其中之一是,積極推動澳門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提升自身發展素質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拓寬澳門發展空間,努力實現與內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受地小、人少、市場細、資源匱乏制約的澳門,要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就需要堅持圍繞“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緊扣“一中心、一平台”的發展定位,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要機遇,透過提升自身發展質素和深化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策略,以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發揮自身優勢,促進澳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經濟韌性;在提升自身實力和競爭力的同時,為澳門有效參與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創造條件。
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整體經濟取得較大發展,尤其是博彩業經營開放以後,本地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547.18億元上升至2013年的4,118.65億澳門元,整體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經濟進入長達26個月的深度調整期,投資和消費信心首當其衝,繼而影響整體社會對前景的信心,剛剛成立的第四屆特區政府面對第一個大考驗。
加快提升澳門經濟的
發展質素和國際競爭力
面對2014年開始經濟下滑,首先要提振信心和激發經濟活力,因此,我們在2015年和2016年的施政重點提出“開拓進取,謀劃長遠”、“助力創新,激發活力”;2017年和2018年,澳門經濟回穩上升,但外圍因素持續變化,我們致力推動創新引領,提出“夯實優勢基礎,迎新發展時代”,以創新保穩定,以穩定促發展;2019年,外部不明朗因素增加,澳門經濟再出現波動,我們提出“穩中有變,變中求進”的工作基調,與居民企業共同提升適應變、應對變、駕馭變的能力,增強抗逆力,構建韌性城市。
我們始終堅持以多點支撐,多管齊下,在保持主要支柱產業優質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大力度支持培育新興產業成長發展,維持整體經濟活力,保障居民就業權益,包括:健全法制,加強對博彩業的監管,督促博彩業依法誠信經營,推動博彩企業發展更多非博彩元素,優化博彩毛收入結構;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積極培育“以會議為先”會展業、特色金融業、中醫藥產業等新興產業成長壯大。同時,支持中小微企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提升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營商環境,推廣電子支付應用,支持社區消費活動,引導會展客商入區消費,發展社區經濟;支持年青人創新創業就業發展,做好職涯規劃;以多元模式持續優化職業培訓,助力澳門居民提升素質能力,也為產業發展儲備所需人才。
在中央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澳門全體居民和企業的同心協力下,經過多年努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形成基本格局,整體經濟實力有所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圖為10月1日,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澳人齊賀國慶世界步行日歡樂跑”在金蓮花廣場舉行(圖:新華社)
在中央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澳門全體居民和企業的同心協力下,經過多年努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形成基本格局,整體經濟實力有所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金融財政穩健增長,居民就業選擇增多,收入有所提升,失業率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
經濟適度多元格局基本形成,
產業結構和內涵逐步優化
為提升經濟活力,增強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我們在繼續加強監管博彩業依法營運,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穩定經濟發展基礎的同時,以多元政策和措施推動“以會議為先”的會展業,特色金融業,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此外,為更科學地檢視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狀況,開展構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於2016年12月起,每年公布統計結果。
一、產業結構多元化。
博彩業增加值佔比下調。2013年以當年生產者價格計算的博彩業增加值在本澳產業結構的比例高達63.1%,受內外因素影響,2014年第2季起,本澳經濟進入調整期,2014及2015年,博彩業在本澳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至58.5%及48.0%;2016年博彩業回穩,其在產業結構的比重按年輕微下降至46.7%。
澳門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壯大,博彩業增加值佔比下調,經濟適度多元格局基本形成。在過去會展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圖為10月25日,第九屆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在澳門開幕,專業觀眾參觀中國車身大會展區(圖:新華社)
主要非博彩行業收益增近三成。2013年至2017年,主要非博彩行業(包括建築業,酒店業,批發及零售業業,飲食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金融業,以及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的收益由2013年的2,861.6億澳門元,上升至2017年的3,711.8億澳門元,增長29.7%;若只比較當中的服務行業,收益增長最大的三個非博彩行業依次為金融業(65.1%),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37.8%)及飲食業(33.5%)。同期博彩業的收益則下跌26.2%。2013年至2017年博彩業與主要非博彩行業收益之比分別是1:0.79、1:0.99、1:1.54、1:1.59及1:1.39。
新興產業增加值總額上升兩成。2017年,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業及文創產業的增加值總額達320.83億澳門元,佔所有行業的增加值總額8.07%,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23.61%,佔比增加0.79個百分點。
會展業提質發展,會議為先策略奏效。在過去會展業發展的基礎上,本屆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提出“以會議為先”策略。2018年澳門舉辦的會展活動有1,427項,其中,會議1,342項,佔比近九成半,較2015年的1,163項增加179項。同時,每年在澳門舉行的大型會議數量亦持續增加,2016至2018年共引進千人以上規模的會議逾60個。
2019年8月,UFI“第十五版亞洲貿易展覽會研究報告”指出,澳門展覽業有多項利好因素維持其良好發展態勢,包括特區政府對行業的支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港珠澳大橋通車、新的國際會議中心投入運作等,都有助促進行業發展。2019年5月國際會議協會(ICCA)發布《2018年國際協會會議市場年度報告》,認可39項在澳舉行的國際協會會議活動,澳門的全球城市排名由2015年的93名躍升至71名;亞太區域城市排名升至17名。截至2019年8月底,澳門共有8個展會獲得UFI認證,較2014年底的3個增加了5個。
2018年舉行了60個展覽,較2015年的78個下跌23.1%。當中,53個屬非政府機構主辦,收入為1.81億澳門元,較2015年2.32億澳門元減少22.0%。而展覽收入中,由政府或其他機構提供的資助,佔項目收入約38.7%,較2015年的54.6%下降約15.9個百分點。在扣除支出後,這些項目有約4仟萬澳門元的盈餘,較2015年虧損約185萬有所改善,反映展覽項目邁向市場化。
同時,會展軟硬件配套逐步完善,會展客商帶動社區消費。根據數據顯示,以參加會展為目的之來澳旅客,其人均消費較其他旅客為高。2019年第2季來澳參加會展的旅客人均消費最高,為3,926澳門元,按年上升2.6%,較2015年第2季的2,382元上升64.8%。而購物(2,161澳門元)及度假的旅客人均消費(2,191澳門元)同比分別下跌36.9%及7.6%。
根據2017年《會展產業附屬帳》試算結果顯示,隨著會議數目增多及規模擴大,會展活動在各主要相關行業的需求總額逐年遞增,由2015年的24.5億澳門元增加至2017年的61.1 億澳門元。扣除中間消耗後,同期會展活動的增加值總額也按年增長,由2015年的14.4億澳門元增至2017年的35.5億澳門元,上升近147%。
2017年會展活動的增加值總額佔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0.9%,較2015年的0.4% 增加0.5個百分點。
具澳門特色金融業提質發展,致力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今屆特區政府於2015年11月提出發展“特色金融”,以融資租賃、人民幣清算和財富管理等為重點業務,為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合作和內地大型機械設備輸出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貿易投資企業、項目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並配合澳門構建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配合施政方向,透過出台《融資租賃公司法律制度》及《融資租賃稅務優惠制度》,《公司債券發行及交易轉讓管理指引》及《公司債券承銷及託管業務指引》等法律法規、工作指引,以及上線澳門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及澳門票據清算電子化系統等工作,完善金融基建及市場環境,提升澳門投資環境吸引力。
2018年澳門人民幣清算行獲得批准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間接參與行,同年,澳門三家銀行參與廣東省政府發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的分銷,總額合共50億元人民幣。另有澳門銀行發行了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30億澳門元債券,成為首筆在澳門的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掛牌上市的澳門元債券。2019年7月,中央政府首次在澳門發行20億元人民幣國債。
截至2019年6月底,融資租賃相關貸款及待收租金合共168億澳門元。澳門的融資租賃以跨境業務為主,以期末未償還金額計算,中國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分別佔46.4%及44.1%。
澳門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於2016年上線後至2019年上半年,共處理人民幣資金達6,412億元人民幣。2015年初至2019年7月底,澳門特區累計處理人民幣清算業務結算總額達5,069億元人民幣。
根據業界資料,截至2019年6月底,財富管理客戶增加至29萬個,投資組合的期末市場價值增長24.6%,達2,243億澳門元的規模。
2015年,澳門金融業增加值222億澳門元,佔GDP比重為6.2%,2017年增加至258億澳門元及6.5%,上升16.2%。整體金融業資產總值,由2015年底約14,000億澳門元,擴大至2019年6月底的超過20,000億澳門元,期內增幅達48.6%。
中醫藥產業穩步發展。隨著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軟硬件建設不斷加快,符合中國內地和歐盟認證標準的GMP中試生產大樓、研發檢測等技術為主的公共服務平台已投入使用,培育入園企業發展的孵化區基本落成,吸引包括澳門在內的境內外優秀企業和項目入園,形成產業發展集群。
此外,以葡語國家為切入點推動中醫藥產品的國際註冊和貿易,助力中醫藥的國際化及產業化,目前已成功幫助中國內地和澳門企業的多款產品在莫桑比克註冊並上市,正繼續爭取更多的產品獲得上市許可。
三、基礎產業-博彩業依法有序發展,博彩毛收入結構優化,非博彩元素增加。
特區政府一直嚴格控制博彩業發展規模,持續加強對博彩業營運的監管,於2015年啟動博彩業中期檢討工作,開展博彩業發展及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的專項研究,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及指引,以完善監管制度,加強規管。
自2015年起,特區政府對博彩中介人的會計賬目、商業記錄及內部監控等項目進行專項審計,持續監察及跟進未能通過審查的中介人的改善情況。同時,嚴格審批博彩中介人的申請及續牌,博彩中介人數目已由最高峰的270多個,減少至目前不足100個。
在博彩業深度調整期間,特區政府著力推動業界增加非博彩元素的投入,中場博彩毛收入佔博彩毛收入的比重,已由2014年底約37 %,上升至2019年8月底約56 %。六家博彩企業的非博彩業務收益佔企業總收益的比重由2014年6.6%上升到2018年的9.97%,基本完成“特區五年規劃”的指標。
2018年澳門就業人口38.5萬名,其中博彩業(包括博彩中介業)有8.4萬,約佔21.8%,主要非博彩行業的就業人口共19.3萬,約佔50.1%。
從就業人口中扣除在澳門居住的外地僱員後,2018年,在本澳28.3萬名就業居民中,博彩業(包括博彩中介業)的就業居民有7.8萬,佔全部就業居民27.6%。主要非博彩行業的就業居民共13.3萬,佔全部就業居民47.0%,較2015年增加2.3%,比重增加0.4個百分點。
2015年至2018年間,澳門失業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勞動職位數目亦穩步上升;2018年第四季勞動職位有49.55萬個,當中,非博彩業職位有41.06萬個,約佔82.9%。就業人口收入方面,2018年澳門總體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6,000澳門元,較2014年的13,300澳門元增加20.3%。而本地就業居民同期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20,000澳門元,較2014年的15,000澳門元增加約33.3%。
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制度建設持續完善,金融體系安全穩定。
完善法律制度建設是特區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15年至2019年8月,經濟財政範疇已完成立法程序的法律30項,佔本屆特區政府已完成立法程序的法律(75項)之40%。
在財政儲備投資管理方面,我們堅持以安全、有效、穩健為原則,密切監測環球金融巿場的動態,做好風險管理,為儲備投資作相應的規劃部署。特區政府的工作,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肯定。特區財政儲備總體規模由2014年底的2,463億澳門元上升至2019年8月底的5,723億澳門元;外匯儲備資產總額則由2014年底的1,314億,上升至2019年8月的1,698億澳門元。同時,在多年超低息及股市波動環境下,財政儲備採取了較多元化的中長期投資策略,2015年至2019年7月底的投資盈利總額超過470億澳門元,平均回報率約為2.6%。
完善金融監管方面,在2017年亞太區打擊清洗黑錢組織(APG)與國際金融中心監管組織(GIFCS)聯合對澳門進行相互評估的報告中,澳門特區成績優良,成為獲得APG最高評級的會員之一。2019年1月,特區政府向APG提交相互評估跟進報告,並成功爭取將餘下3項FATF國際標準提升為大部份合規的合格評級,令澳門特區成為全球眾多已接受評估的司法管轄區中,首個以全部合格的評級通過所有40項FATF技術性合規國際標準的會員。
澳門在保持主要支柱產業優質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大力度支持培育新興產業成長發展,維持整體經濟活力。其中包括優化營商環境,推廣電子支付應用,支持社區消費活動,發展社區經濟等。圖為7月20日,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舉行,青年演員在玫瑰堂前(圖:新華社)
此外,特區政府於2016年至2017年分階段要求澳門銀行對全澳自動櫃員機安裝“認識你的客戶”(KYC)面容識別技術,並制定《監管攜帶現金和無記名可轉讓票據出入境》法律(2017年11日1日起生效),以嚴格監控跨境現金的合規流動。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廣東調研考察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由此可見,透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尤其加強與橫琴新區的深度合作,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重要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澳門可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等優勢,加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由此可見,豐富中葡平台的內涵,是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切入點。經濟財政司屬下部門一直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月前,我剛從葡萄牙回來,此行除了和葡萄牙經濟部長、國際化國務秘書、央行行長等政府經財金融官員會面,就加強發揮澳門平台作用,促進葡萄牙和澳門的交流合作外,還和在葡萄牙投資的中國內地和澳門的企業代表,以及在澳門投資的葡萄牙企業代表舉行座談會,就建設中葡平台等聽取意見,我們提出透過三條經貿合作路徑:中國內地透過澳門平台,前往葡萄牙並進入歐盟;中國內地透過澳門平台,前往巴西並進入拉丁美洲;中國內地透過澳門,前往莫桑比克及安哥拉等國家並進入非洲,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協助內地省市地區把葡語國家企業“引進來”,有助強化澳門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精準聯繫作用。
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外向度高、自由港、低稅率、高度開放而穩定的金融體系等優勢,可借助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序推進灣區各城市金融市場之間的互聯互通、金融產品的跨境銷售和民生金融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澳門特色金融發展,並與鄰近地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2018年,特區政府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與廣東省共同成立的“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分批投向有利於兩地經濟民生的優質重點項目,包括一些大灣區建設項目。粵澳基金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以財政儲備支持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此外,《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相信將可讓澳門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在科創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化,有利於相關企業相互合作、聯動發展。
在推進上述工作的過程中,特區政府也努力爭取中央政府在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推進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擴大大灣區九市與港澳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管道;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九市就業生活的民生金融服務等方面有更大的支持,讓居民更好分享大灣區建設的紅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陶琳、邸倩、李博揚、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