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初心在 何懼歷劫波——從壺口瀑布到延安精神

1935年至1948年,延安十三年,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好比壺口瀑布只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逗號,然而,中國共產黨在此蓄積了巨大的能量,使一個被反復“圍剿”、迭受重創的黨,完成了向執政黨的華麗轉身,中國也由此緩緩拉開了民主富強的帷幕。
| 延安 趙冰冰
但得初心在 何懼歷劫波——從壺口瀑布到延安精神

萬里黃河一壺收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全長約5,500公里,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正源卡日曲由五個泉眼溢出的潺潺溪流開始,匯聚泓泉百餘,“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隨後在星宿海之上與約古宗列曲匯合,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當地的藏族群眾稱之為孔雀河,因河寬水淺,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故名。
河水流出星宿海,注入扎陵、鄂陵兩湖蓄勢待發,然後在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的夾持之下,向東南方流去。孰料相繼受到若爾蓋高地、賀蘭山等的阻擋,黃河不得不左衝右突,輾轉反復,形成九曲十八彎,沖積出的大片平原成為先民的樂土。出了河套平原,又與呂梁山正面遭遇,不得已急流南下,將黃土高原一分為二,在秦晉大地上畫出了一個長達700多公里的陡峭峽谷。自身也承載了黃土高原的印記,由一灣清流成為“一碗水半碗沙”的真正意義上的黃河。綿延不斷的崇山峻嶺未能束縛住黃河東進的步伐,它日夜不停,加速前行,在峽谷的末端,不到500米長的距離內,河面水寬由二三百米被驟然收束至四五十米,面對堅硬的岩石,狹如壺口的河口,黃河以雷霆萬鈞之勢,從二三十米高的陡崖上飛流直下,水量可達每秒1,500立方米,遠遠望去恰如一河之水全部注入一個茶壺般,聲動天地,水底生煙,素氣雲浮,彩虹通天,有“萬里黃河一壺收”之稱,故名壺口瀑布。經過上千年的滴水穿石,還在瀑布下遊沖出一道長約5公里寬約三四十米的深深石溝,號稱十里龍槽。在石槽末端,有兩塊巨石橫臥河中,大者長約300米,寬50餘米,高10餘米。兩塊巨石相對而立,遠望如山,俯視猶如一扇巨門聳立在黃河之中,故稱之為孟門山。相傳,當年大禹治水時,兩石相連阻斷水路,洪水四溢危害百姓,大禹於是化作一只大白熊,劈開孟門山,放黃河水南流,解除了水患,因此孟門山又被稱為“禹門口”。龍槽還被演繹為大禹治水之時,得神龍相助,龍身一擺辟出石槽,龍爪一頓踏出深潭,洪水由此順勢東流⋯⋯這是中國第二大瀑布,是北方地區最富特色的大型瀑布景觀,也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瀑布,因為此特殊的地位,它的圖案被印在1980年版的50元人民幣背面,展現在億萬國人面前。
秋雨初霽之時,望壺口瀑布,看黃河之水傾瀉奔放,不禁心潮澎湃,吟詩一首:
河.壺口瀑布
高峽清泉天上來,西辭昆侖向東海。
九曲無改歸海志,百溪千壑入胸懷。
壁立萬仞何所懼,捨身向空蕩塵埃。
至柔何以馳至堅,信得天地初心在。
水聲在耳畔轟鳴,不期然想起了冼星海的名曲《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與此同時,透過飛騰的水霧,我的思緒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80多年前⋯⋯

紅星由此照耀中國

1934年10月,由於中共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被迫開始了戰略大轉移。經過國民黨的四道封鎖線,特別是湘江戰役之後,人員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了3萬餘人,中國革命處於危難關頭。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後經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於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繼續堅持北上的戰略方針。但具體到哪裡落腳呢?根據長征途中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先後七次選擇不同的落腳點,卻均因困難重重難以實現。直到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抵達甘肅通渭縣,毛澤東在一所小學偶然得到的報紙雜誌中,看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情況。第二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遂正式決定把落腳點選擇在陝北。之後經過20多天,急行700多里,衝破重重艱難險阻,於10月19日下午到達陝北的保安縣吳起鎮,結束了舉世聞名的長征。一年的艱難跋涉,轉戰14個省份,翻越18座大山,行程達兩萬五千里,兩倍半於黃河的長度,歷經巨大犧牲,最後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將士約7,000人到達陝甘蘇區。彼時,陝北這一碩果僅存的根據地,也正面臨著國民黨的軍事封鎖和“圍剿”。
但得初心在 何懼歷劫波——從壺口瀑布到延安精神

延安寶塔山

西安事變爆發後,根據有關協議,國民黨守軍撤離延安城。由於延安是陝北的政經文化中心,又地處交通要道,中央決定由保安移駐延安。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開始了在延安城內的戰鬥工作生活歷程,紅星由此照耀中國⋯⋯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與廣大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優良的革命傳統和作風,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比較完整地形成的一段時間,他在此寫出了100餘篇著作,包括影響深遠的《論持久戰》,此外還有大量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如《沁園春.雪》。貫穿於毛澤東思想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等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也是延安思想的精髓。此外,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也為延安精神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化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延安軍民眾志成城,將自強不息的精神升華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將勤勞勇敢的精神升華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創業精神;將團結統一的精神升華為愛國主義精神。
但得初心在 何懼歷劫波——從壺口瀑布到延安精神

陝西延安棗園革命舊址(圖:新華社)

由於這種精神,這一方紅星照耀下的土地引起了許多中外人士的關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以其所見所聞撰寫了後來風靡歐美的《紅星照耀中國》。全國的進步人士也對延安寄予厚望,視之為紅色大本營。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把中華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大批有志青年懷著報國之志,不遠萬里,冒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空襲,跋山涉水,如潮水般奔赴陝甘寧邊區。據統計,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識分子達10萬多人。也是這一年,印度援華醫療隊在赴延安途中看到崎嶇山路上一隊隊奔赴延安的青年隊伍時,隊長愛德華不禁讚歎:“奇跡,奇跡,這簡直是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窄小的窯洞裡,一方面,“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另一方面,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黨校、魯迅藝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等30餘所幹部學校先後創辦,一時之間,寶塔山下,延河兩岸,遍地是課堂,處處有歌聲。由此培養出的大批意志堅定、素質優良的黨政軍幹部和專門技術人才,不僅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也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比如抗戰勝利後一次派往東北的幹部就有兩萬多名。
1935年至1948年,延安十三年,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好比壺口瀑布只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逗號,然而,中國共產黨在此蓄積了巨大的能量,使一個被反復“圍剿”、迭受重創的黨,完成了向執政黨的華麗轉身,中國也由此緩緩拉開了民主富強的帷幕。
撫今追昔,望著奔騰不息的洪流,回味著“逝者如斯”的感慨,我想,正如一滴水,要想永不乾涸,只有融入大海;一個政黨,也只有始終不忘初心,匯入人民的汪洋大海,才能天長地久。詞以記之:

沁園春.延安

棗園金秋,鳳凰山上,故地重遊。

憶如磐風雨,哀鴻遍野;

黃河之畔,震天怒吼。

何懼犧牲,但解倒懸,

移山之志比愚叟。

近卅年,看紅星遍照,光耀九州。

山河重光誰謳?

思英烈竟無語淚流。

雖新華國立,民生猶艱。

七秩奮鬥,百尺竿頭。

全面小康,倉實禮明,

初心無改砥中流。

致大同,酬千載宏願,黻黼楓猷。但得初心在 何懼歷劫波——從壺口瀑布到延安精神

(作者係中国延安幹部學院學員、
遼寧省殘聯副理事长)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余婧、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