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設計和建造航母的國家。這不僅體現出中國海軍裝備水平的躍升,更彰顯中國國家整體力量的提升。從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海軍署長陳紹寬首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艦的設想,到2012年遼寧艦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再到2019年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的服役,中國的航母發展走過了一段曲折艱辛的歷程。
|北京 李傑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這是儀式結束後,習近平登上山東艦,檢閱儀仗隊(圖:新華社)
中華民族有著近百年的“航母夢”
2012年9月25日,人民海軍迎來了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加入海軍現役!從此,中國海軍史上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航空母艦。
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中華民族實際上有著近百年的航空母艦發展夢與實踐史。早在1926年北洋政府時期,東北海軍就曾購買並改裝了兩艘滿載排水量為2,780噸的“鎮海”號和“威海”號戰艦,平時這兩艘噸位較大的艦可分別搭載兩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名副其實的水上飛機母艦。1928年國民政府海軍署長陳紹寬首次提出,要花錢建造航空母艦。可惜由於內戰不斷,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殘酷侵略,航母計劃只能“胎死腹中”。1943年,任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的陳紹寬再次提出海軍建設規劃,並將中國沿海劃為4個海軍區,設想發展20艘航母,每個海軍區建設一支海防艦隊,每個艦隊擁有5艘航母。其後,蔣介石再次發動內戰,根本無暇也無錢購買與建造航母,龐大的航母規劃再次付之東流。
新中國成立後,航空母艦一直成為歷屆國家領導人與海軍將領極為關切的重大問題。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視察中國海軍時寫下了“為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中國航母的種子就此孕育。但是,鑒於多方原因,國內關於航母的研究、設計乃至建造進展緩慢。1982年澳大利亞改裝購自英國“莊嚴”號的“墨爾本”號航母退役。1985年“墨爾本”號航母被拆除了所有設備,僅剩下殼體後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並由廣州造船廠和中山拆船公司拆卸。事實上,這次拆卸使得中國第一次“有規模”地接觸到航母。儘管相關的設施與系統都已被拆卸殆盡,但還是部分了解到航母的外貌及其有限的構造。早在1986年初,已任中國海軍司令多年的劉華清明確指出,“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1987年1月,劉華清又指出,“現在,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我們搞難處多一些,財力、技術都有一定困難,但從長遠考慮,還是需要的。
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2017年7月11日,遼寧艦航母編隊結束香港開放日活動後駛離香港。香港市民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夾道歡送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向艦上官兵道別。海軍水手及戰士亦在甲板上列隊向市民揮手告別(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海軍建設,多次視察海軍部隊。他指出,“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中,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的任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他又指出,“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寄託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正是由於新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堅強領導,千萬海軍官兵的奮發努力,以及全國民眾的鼎力支持,航空母艦事業才能開始起步、不斷發展,破浪前行!
遼寧艦實現了中國海軍“航母夢”
2002年3月3日,前蘇聯解體後在烏克蘭建造的“瓦良格”號航母為中國相關人士買下,並歷盡千辛萬苦後駛抵大連。這趟耗時123天的艱難遠航,總航程1.52萬海里。“瓦良格”號是前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二號艦。1985年12月4日“瓦良格”號航母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造船台建造,該艦排水量55,4000噸,艦長302米,艦寬35.4米,飛行甲板寬70.5米,吃水10.5米,採用了4台蒸汽輪機。1988年11月25日,“瓦良格”號航母下水,1990年7月,該航母被命名為“瓦良格”號,以紀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裝甲艦。
自2002年3月“瓦良格”號航母停靠大連造船廠之後,一直處於閑置狀態。因為受到美國制裁的壓力,此前烏克蘭將這艘僅完工68%,且已報廢多年的廢舊航母上的艦載設備全部拆除,當時普通民眾都可以自由地到碼頭邊參觀。200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軍隊不僅要保衛國家在海外、海洋上、電磁空間、太空等日益拓展的利益與安全,而且要更多地參加全球維和行動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與此同時,人民海軍的戰略思想也發生了積極重大的變化,中國的海軍戰略由新中國建國之初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近海防禦”,開始逐漸向“近海積極防禦”的戰略轉變。為此,人民海軍要具有在中國近海海域,即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第一島鏈附近海區的作戰能力。第一島鏈主要是指西太平洋地區的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新加坡。
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號航母在大批拖輪的拖帶護航下,緩緩地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第一工廠的30萬噸船塢,開始了航母的正式改裝工程,前後大約七年半的時間,進行了規模浩大的改裝維修工程。2012年9月25日,經過改裝後的航母在大連舉行交船儀式,並與相鄰停泊的88號綜合保障船全部縣掛滿旗。遼寧艦航母的正式入役,標誌著中國海上方向擁有了自己的“國之重器”,其地位與作用相當於海上的“兩彈一星”!
如今的遼寧艦已從最初的科研訓練艦轉換成初具現代作戰能力的作戰航母。它正以新的雄姿走向中遠海、走向深藍,將為我國的領土統一與完整,為日益拓展的國家與海洋利益,為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更大的貢獻!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
國產航母入列服役
2013年11月,大連造船廠舉行了新航母鋼板的切割儀式,此舉表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國產航母正式開工建造。2015年3月,國產航母開始塢內建造,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2017年4月26日,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
2019年12月17日下午4時許,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來自海軍部隊和航母建設單位的代表約5,000人在碼頭整齊列隊,氣氛隆重熱烈。習近平將八一軍旗、命名證書分別授予山東艦艦長、政治委員,隨後登上山東艦,檢閱儀仗隊,並在碼頭接見了航母部隊官兵代表和航母建設單位代表。習近平對我國航母建設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勉勵他們再接再厲,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山東艦的入列服役是中國航母發展的新高點,這是中國首次擁有自主設計建造的國產航母,實現了從改建到自建航母的歷史性跨越,是中國軍艦建造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將使中國史無前例地擁有了遼寧艦、山東艦兩個航母編隊。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設計建造航母的國家。
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2017年7月8日、9日遼寧艦一連兩天向香港民眾免費開放,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這是遼寧艦航母編隊第一次停靠香港,也是第一次向公眾開放。數以千計香港市民慕名登艦參觀。圖為香港市民與遼寧艦上女兵合影(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為“17”。2019年12月18日,海軍新聞發言人程德偉在被問到我國第二艘航母被正式命名為山東艦主要是基於什麼考慮時表示,《海軍艦艇命名規定》明確,巡洋艦和兩棲攻擊艦及以上級別艦艇以行政省和直轄市名命名。根據這一規定,綜合考慮各省、直轄市申請意願等各方面因素,我國第二艘航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另外,根據艦艇命名慣例,為保持航母舷號銜接有序、整齊統一,山東艦舷號在遼寧艦基礎上順延為“17”。
山東艦雖是以遼寧艦為基礎進行設計與建造,但是兩者在“形”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在“神”,尤其是在內涵方面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一是山東艦的艦橋體積更加精巧、緊湊、右移,整個飛行甲板也進行了重新設計與建造,甲板布局更為合理,甲板面積比遼寧艦甲板面積擴大了10%左右。因此,無論起飛區、著艦區或是停飛區的面積都有所擴大。另外,山東艦的機庫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建造,從而使得山東艦的殲-15戰鬥機的數量是遼寧艦航母數量的1.5倍,達到36架,飛機的每天作戰架次多1/3,作戰能力明顯增強。
山東艦上採用的改進型346A型相控陣雷達,不僅取消了遼寧艦上346型艦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圓弧形防護罩,天線總體面積也進一步提升。這表明原先的氣冷系統已被取消,山東艦的艦載雷達T/R組件性能大幅改善,不但解決了發熱過高的難題,而且功率也有明顯提升。遼寧艦上被譽為“中華神盾”的346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300千米,預計山東艦上新雷達的探測距離可達350千米,比遼寧艦遠上數十千米。同時,監視和分辨小目標的能力則提高更多,能在更遠的距離發現敵方掠海飛行的飛機、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等。山東艦上還可能換裝更先進的“海紅旗”-10防空導彈系統,將採用24管,比之遼寧艦18管的管數更多,每分鐘發射數量有所增大。有關專家經研究分析後認為:中國新航母服役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中遠海海上演練,其戰鬥力將會迅速提升,有望超過遼寧艦戰鬥力數倍。走向輝煌、走向深藍的海上“國之重器”——中國航母的夢想與發展
(作者係原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余婧、李博揚、邸倩